浙江布政使司:元属江浙行中书省。
龙凤四年(1358)建德路改置建安府,寻更名建德府;
同年末(1359)婺州路改置宁越府,并置中书分省,治宁越府,辖宁越府、建德府;
五年(1359)衢州路、处州路分别改置龙游府、安南府来属,寻安南府更名处州府;
六年(1360)宁越府更名金华府;
八年(1362)建德府更名严州府;
九年(1363)中书分省徙治严州府;
十二年(1366)湖州路、嘉兴路分置改置湖州府、嘉兴府,直属中书省;安南府、龙游府分别更名处州府、衢州
府;
同年末(1367)杭州路改置杭州府,并中书分省改置浙江行中书省,徙治杭州府;同年绍兴路改置绍兴府来属;
吴元年末(1368)庆元路改置明州府来属;
洪武元年(1368)台州路、温州路分别改置台州府、温州府来属;
九年(1376)浙江行省改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十四年(1381)明州府更名宁波府;湖州府、嘉兴府来属。
杭州府:元为杭州路。龙凤十二年末(1367)改置杭州府,属行省。
钱塘县:倚郭[城西偏]。洪武元年(1368)徙治河东南四里。
仁和县:倚郭[城东偏]。
海宁县:元为海宁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仍属杭州府。东北有硖石镇巡司,后迁县东南为
石墩镇巡司;县西有陈桥巡司驻陈桥北,后迁县境赭山,再迁县西南文堂山上,仍名赭山镇巡司。
富阳县:西南有东梓巡司,后废。
馀杭县:北偏西有石濑巡司,后废。
临安县:洪武初年自县西偏北西墅镇徙治故衣锦军。
於潜县:
新城县:
昌化县:西有手甗岭巡司,后迁县西株柳村,再迁县西湛村,再迁县西南杨家塘,仍名手甗岭巡司。
严州府:元为建德路。龙凤四年(1358)更名建安府,寻更名建德府,同年末(1259)来属分省,八年(1362)更名严州
府。
建德县:倚郭。东有管界巡司。
桐庐县:东北有桐江巡司,后迁县北桐君山,再迁县东北窄溪埠。
淳安县:西有街口巡司;又西偏北有永平巡司,后废;南偏西有港口巡司,后废。
遂安县:南有凤林巡司,后废。
寿昌县:西有社田巡司,西南有上梅巡司。
分水县:东有吴村巡司,后废。
嘉兴府:元为嘉兴路。龙凤十二年(1366)改置嘉兴府,直属中书省;洪武十四年(1281)改属布政司。
嘉兴县:倚郭[城东偏]。
秀水县:倚郭[城西偏]。宣德三年(1430)析嘉兴县置秀水县,为嘉兴府倚郭。东北有杉青闸巡司、北偏西有王
江泾巡司。
嘉善县:宣德三年(1430)析嘉兴县于魏塘镇巡司置嘉善县,来属嘉兴府。东偏北有风泾巡司,北偏西有陶庄巡
司。
崇德县:元为崇德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崇德县,仍属嘉兴府。
桐乡县:宣德三年(1430)析崇德县于凤鸣乡置桐乡县,来属嘉兴府。西北有皂林镇巡司。
平湖县:宣德三年(1430)析海盐县于当涂镇置平湖县,来属嘉兴府。东北有白沙湾巡司驻广陈墅,后迁县东偏
南独山;东南有乍浦镇巡司驻乍浦所,后迁县东南沈庄,仍名乍浦镇巡司。
海盐县:元为海盐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盐县,仍属嘉兴府。城东有海口巡司,后迁县境砂腰村,
仍名海口巡司;西南有澉浦巡司驻澉浦所,后迁县南秦驻山,仍名澉浦巡司。
湖州路:元为湖州路。龙凤十二年(1366)改置湖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十四年(1281)改属布政司。
乌程县:倚郭[城西偏]。东有后潘村巡司,后迁南浔镇,仍名后潘村巡司;东北有大钱湖巡司。
归安县:倚郭[城东偏]。东南有琏市巡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司,后废。
长兴县:元为长兴州[无倚郭]。龙凤三年(1357)更名长安州,八年(1362)复更名长兴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
长兴县,仍属湖州府。东北有皋塘巡司,西南有四安巡司;又西偏北有合溪巡司,后废;南有和平巡
司,后废。
德清县:东偏北新市镇巡司;东有下塘巡司,后迁县境五柳港口;又东有荷叶浦巡司,后废。
武康县:
安吉州:元为安吉县。洪武年间自县西南故城徙今治,正德元年(1506)升为安吉州。东南有独松关巡司,后废;
南偏东有递铺巡司,后废。
孝丰县:成化二十三年(1487)析安吉县置孝丰县,属湖州府;正德二年(1507)改属安吉州。西南有天目山巡司
驻天目山,西有松坑巡司。
绍兴府:元为绍兴路。龙凤十二年末(1367)改置绍兴府,属行省。
山阴县:倚郭[城西偏]。北有三江巡司驻浮山桃松庄,西北有白洋巡司。
会稽县:倚郭[城东偏]。县境有黄家堰巡司,后迁县东北沥海千户所西,再迁县东北纂风镇,仍名黄家堰巡司。
萧山县:西南有渔浦巡司。
诸暨县:元为诸暨州[无倚郭]。龙凤五年(1359)更名诸全州,十二年末(1367)降为诸暨县,仍属绍兴府。西南
有长清关巡司,后废;西有阳塘关巡司,后废。
馀姚县:元为馀姚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为馀姚县,仍属绍兴府。东北有三山巡司驻金家山上,后迁
县东北破山;北有眉山巡司驻眉山寨,后迁县西北湖海头;县境有庙山巡司驻庙山寨,后迁与上虞县
接界处中源堰,仍名庙山巡司。
上虞县:西偏北有梁湖巡司,后迁县西偏北百官市,仍名梁湖巡司。
嵊 县:西南有长乐镇,西北有管解寨巡司。
新昌县:南有彩霞镇巡司,又南有丰乐、善政巡司,后俱废。
宁波府:元为庆元路。吴元年末(1368)改置明州府,属行省;洪武十四年(1381)更名宁波府。
鄞 县:倚郭。东有甬东巡司驻甬东隅,
慈溪县:元为慈溪县,永乐十六年(1418)更名慈溪县。北有松浦巡司驻浦东,后迁浦西;县境有向头巡司驻向
头寨,后迁县境洋浦,后废,又复设洋浦巡司。
奉化县:元为奉化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奉化县,仍属明州府。东偏南有塔山巡司,东南有鲒琦巡
司;又县境有公棠、连山、栅虚、东宿巡司,后俱废。
定海县:南有上岸太平岙、管界寨巡司;鄞县东有甬东巡司驻甬东隅,后迁县东南竹山海口,仍名甬东巡司;
又西北有施公山巡司,后废;东偏南有长山巡司,后废;南有崎头巡司,正统年间更名霞屿巡司,后
废。
舟山东南有宝坨巡司,舟山西北有岑港巡司,舟山东北有岱山巡司驻岱山,舟山西南有螺峰巡司,俱
洪武二十六年置,后俱废。
象山县:西北有陈山巡司驻陈山,寻迁县东南;西有爵溪巡司,后迁县东姜屿渡;南有石浦巡司,后迁县境青
山头,仍名石浦巡司;宁海县境有赵岙巡司,后迁本县东,仍名赵岙巡司。
昌国县:元为昌国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昌国县,仍属明州府,二十六年(1393)省入定海县为昌国乡。
台州府:元为台州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台州府,属行省。
临海县:东有蛟湖巡司,后迁县东偏北海口陶屿,仍名蛟湖巡司;东有连盘巡司,后迁县东偏南海口长沙,仍
名连盘巡司。
黄岩县:元为黄岩州[无倚郭]。洪武三年(1370)降为黄岩县,仍属台州府。东偏南有长浦巡司。
天台县:西有胡窦巡司,后废。
仙居县:西南有田寺巡司,后废。
宁海县:东偏南有越溪、长亭巡司,北有铁场巡司,南有曼岙巡司,南偏东有窦岙巡司。
太平县:成化五年末(1470)析黄岩、乐清二县于黄岩县太平乡置太平县,来属台州府。东有盘马巡司,西有二
山巡司,西南有蒲岐巡司;南有沙角巡司,后迁县境岐头山下;西南有小鹿巡司,后县西南横山后;
又西偏北有温岭巡司,后废。
金华府:元为婺州路。龙凤四年末(1359)改置宁越府,来属分省;龙凤六年(1360)更名金华府。
金华县:倚郭。
兰溪县:元为兰溪州[无倚郭]。洪武三年(1370)降为兰溪县,仍属金华府。北偏西有平度巡司;又北有灵泉乡、
龙泉乡巡司,后俱废。
东阳县:东有永宁巡司;又南有兴贤、仁寿巡司,后俱废。
义乌县:西有智者同义乡巡司,后废;南有双林明义乡巡司,后废;北有龙祈镇巡司,后废。
永康县:东有孝义寨巡司,后废;西南有义丰乡巡司,后废;东南有合德乡巡司,后废。
武义县:
浦江县:东有杨家埠巡司,后废。
汤溪县:成化七年(1471)析兰溪、金华、龙游、遂昌四县置汤溪县,来属金华府。
衢州府:元为衢州路。龙凤五年(1359)改置龙游府,来属分省;十二年(1366)更名衢州府。
西安县:倚郭。南有严剥巡司,东南有板固巡司。
龙游县:东偏北有湖头镇巡司;又北有水北巡司,后废;南偏东有灵山巡司,后废。
常山县:北有下坑巡司,后废;东南有镇平巡司,后废。
江山县:南有东山巡司驻仙霞岭下,后迁仙霞岭上;县境有小竿岭巡司,后废。
开化县:东北有金竹岭巡司;又西有云台巡司,后废;北有低坂、马金巡司,后俱废;南偏西有华埠巡司,后
废。
处州府:元为处州路。龙凤五年(1359)改置安南府,来属分省,寻更名处州府。
丽水县:倚郭。
青田县:南有淡洋巡司;又北有黄坛巡司,后废。
缙云县:
松阳县:西南有净居巡司,后废。
遂昌县:北有马步巡司。
龙泉县:南偏西有庆元巡司驻查田市。
庆元县:洪武三年(1370)省,十三年(1380)复置庆元县,仍属处州府。
云和县:景泰三年(1452)析丽水县置云和县,来属处州府。
宣平县:景泰三年(1452)析丽水县于鲍村巡司置宣平县,来属处州府。原鲍村巡司迁县北后陶,寻废。
景宁县:景泰三年(1452)析青田县置景宁县,来属处州府。北有沐溪巡司,后迁县南偏西大漈,仍名沐溪巡司;
又西有卢山巡司,后废。
温州府:元为温州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温州府,属行省。
永嘉县:倚郭。东南有中界山巡司,后迁县东永昌堡。
瑞安县:元为瑞安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瑞安县,仍属温州府;正德六年(1511)自县东故城徙今治。
县境有梅头巡司驻梅头寨,后迁县东为东山巡司。
乐清县:西偏南有馆头巡司,后迁县南岐头寨,复迁馆头;东有北监巡司驻玉环山下,洪武二十移驻县东北山
门乡蔡岙,后迁县东北白沙岭,再迁县境鹗头,再迁县境窑岙山下,仍名北监巡司;小鹿巡司驻县东
北玉环乡小鹿,洪武三年移驻横山,二十年移驻枫林下;温岭巡司初驻黄岩县温岭,洪武二十七年移
驻本县苔山,永乐十六年更名三山巡司,移驻玉环乡三山;蒲岐巡司驻山门乡亭头,洪武二十八年移
驻茅岘,永乐十六年移驻瑞应乡后塘山寨。
平阳县:元为平阳州[无倚郭]。洪武三年(1370)降为平阳县,仍属温州府。东南有舥艚巡司,县境有斗门巡司;
南有江口巡司驻下埠,后迁县境渡头;东有仙口巡司,后迁县南麦城山,仍名仙口巡司;又东南有龟
峰巡司,后废。
泰顺县: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平阳二县于瑞安县罗洋镇置泰顺县,来属温州府。北有池村巡司;东南有洋
望巡司,后更名三冠巡司;又东南有鸦阳巡司,后废。
浙江都司:初置杭州卫,洪武三年末(1371)升置杭州都卫,治杭州府;八年(1375)改置浙江都指挥使司。
杭州前卫:倚郭。洪武九年末(1377)置杭州前卫于杭州府。
杭州后卫:倚郭。洪武九年末(1377)置杭州后卫于杭州府。
海宁卫:洪武三年(1370)置海宁卫于海盐县。
澉浦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澉浦守御千户所于海盐县西南。
乍浦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乍浦守御千户所于海盐县东北。
绍兴卫:洪武十三年(1389)置绍兴卫于绍兴府。
临山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临山卫于馀姚县西北。
三江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三江守御千户所于山阴县北偏东浮山之阳
沥海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沥海守御千户所于会稽县东北。
三山(浒山)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三山守御千户所于馀姚县东北。
宁波卫:洪武元年(1368)置宁波卫于宁波府,十六年(1383)更名宁波卫。
昌国卫:洪武十二年(1382)置昌国守御千户所于昌国县,十七年(1384)升置昌国卫,二十年(1387)徙治象山县南天
门山,二十七年(1387)徙治象山县西南后门山。
钱仓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钱仓守御千户所于象山县东北。
石浦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石浦守御前千户所于象山县南天门山。
石浦后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石浦守御后千户所于象山县南天门山。
爵溪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爵溪守御千户所于象山县东。
观海卫:洪武十九年(1386)置观海卫于慈溪县西北。
龙山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龙山守御千户所于鄞县北。
定海卫:洪武十四年(1381)置定海守御千户所于定海县东北,二十年(1387)升置定海卫。
定海中中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定海守御中中千户所于昌国县。
定海中左千户所:洪武十四年(1381)置定海守御中左千户所于昌国县。
定海(穿山)后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定海守御后千户所于定海县东偏南。
大嵩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大嵩守御千户所于定海县东南。
霩[雨衢]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霩[雨衢]守御千户所于定海县东偏南。
台州卫:洪武五年(1372)置台州卫于台州府。
海门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海门卫于临海县东南。
海门前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海门前千户所于临海县海门卫北。
新河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新河守御千户所于太平县东北。
桃渚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桃渚守御千户所于临海县东。
健跳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健跳守御千户所于宁海县东南。
松门卫:洪武十九年(1386)置松门千户所于太平县东,二十年(1387)升置松门卫。
楚门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楚门守御千户所于太平县南偏西。
隘顽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隘顽守御千户所于太平县南偏东。
处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处州守御千户所于处州府,八年(1375)升置处州卫。
温州卫:洪武元年(1368)置温州卫于温州府。
平阳千户所:洪武十九年(1386)置平阳守御千户所于平阳县。
瑞安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瑞安守御千户所于瑞安县。
海安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海安守御千户所于瑞安县东北。
金乡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金乡卫于平阳县南偏东。
蒲门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蒲门守御千户所于平阳县金乡卫西南。
沙园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沙门守御千户所于瑞安县南偏东。
壮士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壮士守御千户所于平阳县东北。
盘石卫:洪武二十年(1387)置盘石卫于乐清县西南。
蒲岐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蒲岐守御千户所于乐清县东北。
宁村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宁村守御千户所于乐清县盘石卫东南。
盘石后千户所:成化五年(1469)置盘石后千户所于乐清县东。
海宁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海宁守御千户所于海宁县。
严州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严州守御千户所于严州府。
湖州千户所:龙凤十年(1364)置长兴卫于湖州府,洪武二年(1369)降为湖州守御千户所。
金华千户所:洪武三年(1370)置金华守御千户所于金华府。
衢州千户所:洪武三年(1370)置衢州守御千户所于金华府。
新城千户所:[建置不详],明置新城守御千户所于新城县,后废。
(本文由东方血脉收集相关史料和考古成果创作)
明代部分地名考:
硖石镇巡司:今海宁市; 递铺巡司:今安吉县;
梁湖巡司(百官市):今上虞市;
临山卫:今余姚市临山镇; 观海卫:今慈溪市观城镇;
昌国卫(天门山)/石浦前、后所:今象山县石浦镇;
昌国卫(后门山):今象山县昌国镇; 海门卫:今台州市;
松门卫:今温岭市松门镇; 金乡卫:今平阳县金乡镇;
盘石卫:今乐清市盘石镇;
澉浦所:今海盐县澉浦镇; 乍浦所:今平湖市乍浦镇;
三江所:今绍兴县斗门镇三江村; 沥海所:今上虞市沥海镇;
三山所:今慈溪市; 大嵩所:今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大嵩村;
钱仓所:今象山县涂茨镇钱仓村; 定海后所:今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
爵溪所:今象山县爵溪镇; 昌国县/定海中中所/定海中左所:今舟山市;
龙山所:今慈溪市龙山镇; 霩[雨衢]所:今宁波市北仑区白峰镇郭巨村;
新河所:今温岭市新河镇; 海门前所:今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街道;
桃渚所:今临海市桃渚镇; 健跳所:今三门县键跳镇;
楚门所:今玉环县楚门镇; 隘顽所:今温岭市岙环镇南岙村;
海安所:今瑞安市海安镇; 蒲门所:今苍南县蒲城乡;
沙园所:今瑞安市飞云镇沙园村; 壮士所:今平阳县马站镇境;
蒲岐所:今乐清市蒲岐镇; 宁村所:今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
盘石后所:今乐清市乐城镇后所村;
明朝在全国设有1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共15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省)”,布政司下辖府和直隶州。
都指挥使司方面,共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2个留守司。此外,在青藏地区设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嘉峪关以西地区设“西北八卫”,这些都是羁縻卫所。
1、北直隶:北直隶是明朝处于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的总称。明永乐十九年改北京为京师,正式定为国都,直隶于京师的地区,相当于一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共8府2直隶州。清初,改北直隶为直隶省。
2、南直隶:南直隶是明朝处于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的总称。明朝初年,直属京师南京的地区为直隶。
明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后,京师改称南京,原京师地区改称南直隶,原辖区基本不变,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当。南直隶经济繁荣,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共辖14府4直隶州。
3、陕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陕西省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西安府,下共8府2直隶州。
4、山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山西省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太原府,共6府2直隶州。
5、山东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山东、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共6府。
6、河南布政司:是明朝在今河南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开封府,下辖共8府1直隶州。
7、浙江布政司:是明朝在太湖平原南部、钱塘江流域、曹娥江流域、甬江流域、椒江流域、瓯江流域等地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杭州府。下辖11府。
8、江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江西省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下辖13府。
9、湖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湖北省、湖南省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武昌府,下辖共16个府。
10、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成渝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下辖9府、1直隶州。
11、广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广西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桂林府。共下辖11个府和4个直隶州。
12、广东布政司:是明朝在今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部分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广州府,共10府1直隶州。
13、福建布政司:是明朝在闽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福州府,下辖8府1直隶州。
14、贵州布政司:是明朝在今贵州省部分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贵阳府。共下辖10府。
15、云南布政司:是明朝在今云南和缅甸部分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布政使司衙门驻云南府,共下辖21府。由于云南为多民族聚居地,又与多国接壤,行政区划变化较多,更迭频繁。
扩展资料:
明朝中央官员等级: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行政区划
原广东十府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
上六府: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庆府;
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终明之世,广东设十府一直隶州,统辖七州十五县。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
扩展资料:
广州府,是明朝在汉地南部广东省的行政区。
“广州府”这一史称,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后因“大总统谕”宣布废除州、府、厅的旧称而停用。清史稿对“广州府”的记载如下:
广州府:冲,繁,疲,难。隶广肇罗道。两广总督旧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徙。光绪二十四年裁巡抚,寻复。三十一年,仍与粤海关监督、粮道同裁。
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四司,巡警、劝业二道,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驻。明领县十三。康熙中增置花县。广四百二十里,袤五百二十二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三分。
领县十四。有厅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门,道光二十五年置。有粤海关,康熙二十四年置。广州商埠,道光二十二年英南京条约订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广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广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惠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潮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南雄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韶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肇庆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高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雷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廉州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琼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