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秦朝之前)
公元前280年,楚将庄蹻率兵入滇,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史称"靡莫之属"。
秦修五尺道 边地交通连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 修通了起自四川宜宾,终于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有力的促进了云南边疆地区的开发。
汉武开南疆 南中置味县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一代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了汉王朝。在今三岔一带建成了味县,隶属于益州郡。
诸葛平南中 新设建宁郡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盘东一带与南中地区叛乱部族发生激战,主帅孟获被擒后率军归附,在三宝温泉石宝山与诸葛武侯和盟。诸葛亮三军会师味县,立纪功碑于城内。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并将郡治由滇池迁到味县,并将南中军事管制机构移到味县,味县成了南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
西晋设宁州 爨氏露峥嵘
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改设宁州,治所仍在味县,直属于中央王朝。宁州成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其余为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益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并州。
爨氏称雄南北朝 宁州易名南宁州
北周时期,仍授爨氏为宁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南宁一词开始在云南曲靖的历史中使用。
隋置南宁总管府 战火摧毁汉味城
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县设置南宁州总管府,后以“平叛”为由,在南中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军事征讨,不仅彻底摧毁了整个南宁州的经济社会,也重创了汉代建起来的味县城。
盛唐高祖复南宁 都督仁寿筑石城
唐王朝建立后,高祖在全国范围内置州废郡,承隋制设南宁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复名南宁州都督府。管南 宁、恭、协、昆、盘,尹、曾、姚、西濮、西宗,西宁,豫,西利,南云,磨,南笼等十六州。首任都督韦仁寿率军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筑成后世闻名的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
天宝之战失唐地 南诏大理石城郡
唐天宝年间,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与南诏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天宝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宝战争结束,唐朝损兵二十万,南宁全境尽归南诏,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转移到洱海地区,正式结束了曲靖长达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诏及后来的大理国均在石城设石城郡。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国与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云南世居的两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们,奏响了民族大团结的乐章。
元跨革囊渡金沙 曲靖名称首出现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铁骑渡过金沙江,进军云南。三个月后,大理投降,两年后云南全境归属蒙元。又是一个500年的轮回,云南的统治中心由洱海移到滇池地区。元朝先后在石城 设磨弥万户府,石城千户,公元1271年,改磨弥万户府为中路总管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总管府为曲靖路总管府,改石城千户为南宁州。
明军大战白石江胜峰山下建府城
公元1381年,三十万明朝大军在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的统率下,在石城周围与云南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十万蒙古残余势力展开了殊死搏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战,也称白石江战役。最后元军全军大败,大明统一了中国。1387年开始在胜峰山下,交海(东海子)之滨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迟暮衰老,又遭战争严重破坏的石城。公元1394年升曲靖府为曲靖军民府,府治仍在南宁(今曲靖老城)。
清承明制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军民府为曲靖府,县府仍为南宁县。
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县”。裁去曲靖府,南宁县改为曲靖县。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1月,设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曲靖县城。
至此,“南宁”一名被广西那个原名邕州的城市永远“借走”,不过这些年来,曲靖通过一些街道及办事处的命名,取回了如南宁,建宁等古称,但还有味城,宁州,石城等还未被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建国
1950年设曲靖专区,专署驻曲靖县。辖曲靖、沾益、宣威、平彝、马龙(驻通泉镇)、嵩明(驻嵩阳镇)、寻甸(驻仁德镇)等7县。
“绣林十景”之一,位于今湖北省石首市城北的长江北岸,是一个渡口,原名浦口,因刘备曾在此处屯兵纳婚而得名。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云南省。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巴、蜀的军队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置云南县,因此该地取名为云南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因此该地取名为云南县。县城驻地设在今云南祥云县云南驿镇。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分益州郡西部置永昌郡(今保山)。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云南县为郡治。
巴郡是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辖今天重庆和四川两省部分区域。秦于秦惠文王后元9年(前316年)置巴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
巴东郡,是中国古代东汉至唐朝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郡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县)。东汉献帝初平六年(195),益州牧刘璋分巴郡置固陵郡,郡治鱼复县(今奉节),建安六年(201)更名巴东郡。《华阳国志》里将巴东郡(今奉节)、巴西郡(今阆中)、巴郡(今重庆)合称“三巴”。
是东汉末年至隋朝期间,在中国今天四川和重庆地区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巴西意为“巴郡以西”,与同时期的巴郡、巴东郡合称“三巴”,但实际上巴西郡位置大致在巴郡以北,巴东郡以西。在四川的腹地里有着这样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城,这就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当年张飞镇守的巴西郡的治所。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刘璋分巴郡置巴西郡和巴东郡,巴西郡治阆中县(四川阆中西),属益州。
吴郡,郡名。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姑苏区),而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越城区)。吴郡是孙吴都城之一。
西汉封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一带。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彭越于梁王,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
东汉封国。建初四年(79年),徙封刘畅为梁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公元220年,梁国被曹魏所废。
三国时期曹魏封国。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封曹魏宗室曹悌为梁王,梁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共立国34年。太始元年(265年),晋朝灭曹魏,仍为梁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置西县,故治在今甘肃礼县红河乡附近。属陇西郡。王莽时改西为“西治”。25年刘秀复原名。曹魏西县属天水郡。
金城郡,古建制名。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初辖6县。属凉州。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并入陇西郡,明帝复金城郡。三国魏金城郡移治榆中县。
今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区。武威郡名字由来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表彰大将霍去病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
郡名,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属凉州刺史部。东汉时辖境与县目均不变。三国时为魏国领地
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环抱中的小型盆地。历史上三国时蜀国将领姜维曾屯兵此处。三国时蜀汉将领赵云次子赵广战死于此地。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
扩展资料:
彝族饮食风俗: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调料类主要采集三种野生植物,一为“哈拉古”树叶,一为乔木“穆库”的根和花,一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这三种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饮料类主要为酒,彝族待客以酒为主,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