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口在哪里

石榴怎么剥2023-03-16  23

吴淞口在上海市区北部。

吴淞口,因曾为古吴淞江入海口,故名。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东距长江口30余千米,西北距宝山区约4千米。

吴淞口位于今上海市区北部,黄浦江与长江汇流处,原先是吴淞江的入海口,故称之为吴淞口。现今吴淞口是黄浦江的入海口,实质上已经是"黄浦口"了,但官方名称一直没有更改,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段古老的历史。

有些人误以为吴淞江(苏州河)是黄浦江的支流。是上海的第二大河。孰不知这是本末倒置了。其实吴淞江比黄浦江要长,是上海的第一大河。而且黄浦江原先是吴淞江的支流,现吴淞江是汇入黄浦江,并不是黄浦江的支流。

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鸦片战争前名"黄浦")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吴淞口位于江苏宝山县境(现属上海宝山区)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江南提督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福建同安人,出生于金门)驻守。他在前任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吴淞阵地防御。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六七里长的江岸上,共筑土塘26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俨如一道长城,共安炮154门,统称西炮台。由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1300人防守。在吴淞口的东岸筑有一略成圆形的炮台,安炮27门,称为东炮台。由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1000多人防守。在东、西炮台之后,另有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兵700人,防守宝山县城西北的沙背,以防英军迂回包抄。两江总督牛鉴带兵2000余人防守宝山县城,以为后援。陈化成亲临校场,指挥士兵操练演习,并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 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将士敬佩拥戴,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二十二年四月,英国从印度派来的援军大小舰船100余艘,载有陆军万余人,陆续到达中国。三十日(6月8日)英舰27艘,陆续集结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五月初八清晨6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先开炮击敌,战斗空前激烈,达两个半小时,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及其他各舰被击中多次,死伤20余人。英军感到:这是“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最厉害”。炮战自清晨至中午,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敌军对击。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作壁上观,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初胜,竟大摆仪仗,耀武扬威,前来观战。英军发现后,一阵炮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从,牛鉴溃逃太仓。英舰炮火并力轰击西炮台。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向谓尔诚,荐拔若是,今尔负我,以至负国!”周世荣顾自逃命。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守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操炮发射,连发数十炮。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登陆英军大队蜂拥而至,他身中7弹不能支,血流如注。最后和所部官兵8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西炮台失守。东炮台守军溃散。宝山未战而失。 十一日上海县城被占。这次战斗亦给英军以重创,共击毁敌舰多艘,歼敌数百人。陈化成的遗体收殓在嘉定关帝庙,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时人有诗凭吊陈化成老将云:“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泪洒三年血,名流万载馨,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1243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