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年节
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黔东南以雷山县的苗年节最为隆重,多年来,雷山苗年变成了雷山一张烫金的名片,在贵州乃至全国形成了文化品牌,节日期间,雷山县16万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无比热闹与欢腾。苗年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十月上旬,游客可以在凯里客运站乘坐客车抵达,时长40分钟,可选择在雷山县城吃住,也可以回到凯里吃住。
春节
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 ”(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
黔东南春节活动时间从初一至十五,丹寨、雷山举办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都有所不同,雷山举办是时间是初一至初三,地点为永乐、公统、桃江、开屯,期间会有踩铜鼓、吹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内容,而丹寨举办的时间是初一至十七,活动举办地点为排调、五里铺、长青、兴仁,期间活动内容有跳芦笙、踩铜鼓、斗牛、耍龙灯、唱山歌、赛马、舞狮子等。黎平的玩故事、台江的嘘龙活动等都具有特色,游客都可以从凯里客车站坐客车抵达相应县后转车抵达,期间所花时间为40分钟。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吃新节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吃新节主要集中在凯里、雷山、施秉、台江、剑河等县市,凯里地区举办时间从二卯后开始,举办地点为凯里九寨、地午、湾水、翁项、开怀、旁海等地,期间有吹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雷山举办时间为上旬卯日,地点为雷山连花、桥港、高岩,期间有跳铜鼓、跳芦笙、斗牛、游方等活动。施秉举办时间为中已(三天),举办地点为平新、新城,活动有斗牛、赛马、吹笙、赛歌、游方等。游客都可以从凯里转车,乘相应县市客车抵达即可,期间所花时间为凯里40分钟、雷山1.5个小时、施秉2个小时,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黔东南地区芦笙节大致可分为苗族芦笙节和侗族芦笙节,其中苗族芦笙节几举办的地点有凯里、麻江、雷山、黄平,侗族芦笙节以从江和黎平为代表,举办时间贯穿全年,苗族主要集中在正月,侗族为八月十五,活动内容苗族有跳芦笙、斗牛、赛马、踩铜鼓、吹芦笙,侗族有对歌、芦笙、格斗、赛芦笙、唱侗戏。凯里、麻江、雷山、黄平都可以在凯里转车即可抵达,时间分别为0.5小时、40分钟、1小时、1.5小时,黄平还可从黄平机场进行转车,游客都可以选择在农家吃特色农家菜,住农家木房,也可以返回县城吃住,在县城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游客可以选择在凯里转车,台江30分钟,施秉1.5小时即可到达,可以参与和观看赛龙船、抢鸭子、射击、踩鼓、赛马、游方等活动,之后便可在当地品尝特色美食,住特色酒店。
四月八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
四月八在黔东南的黄平县、天柱县、三穗县、榕江县尤为盛行,农历初八这天他们会举办各种活动,例如黄平赛马、吹芦笙、斗雀、祭祖,天柱集会对歌,三穗敬牛王菩萨,榕江做黑米饭等。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环境,目前从州府所在地凯里出发,至黄平1.5小时(余凯高速2015年6月底开通,开通后20分钟即可到达黄平)、天柱2小时、三穗1小时、榕江3个小时,晚上游客可以在县城吃住,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享住民族精品酒店。
踩鼓节
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剑河举办的时间为正月初六,凯里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首亥,丹寨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第一个猪场起工三天,期间会有敲木鼓、踩铜鼓、吹芦笙、踩木鼓、闹冲、斗牛、游方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从凯里出发,走沪昆高速40分钟时间可抵达剑河,走凯羊高速40分钟时间可抵达丹寨,活动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农家,也可以返回凯里,或者在丹寨可以去丹寨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丹寨龙泉蚩尤文化园旅游,在剑河可以去泡剑河温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主要活动在雷山、台江、丹寨、凯里等县市,活动地点分别于凯里冲板溪寨、雷山新联、牛角坡、五岔路、送扁寨、满天星、东山平郎德举行。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在麻江隆昌雷打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期间会举办爬坡、对歌、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玩山、赛马等活动。从凯里出发1个小时可抵达板溪寨,40分钟抵达雷山,30分钟抵达麻江,游客参加完活动可以游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麻将蓝莓生态旅游区,吃住农家,或者选择县城特色酒店及菜肴。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市境内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游客参加完活动,可以在游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晚上游客可以在市区吃住,可以品尝苗族酸汤系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辛辣系列、农家系列等特色菜肴,享住民族特色酒店。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 “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从凯里出发30分钟可抵达台江。
鼓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山鼓藏节已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节日期间雷山县城热闹非凡,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从凯里出发40分钟即可抵达,游客可以选择在农家体验农家菜、品农家米酒、住农家小旅馆、体验农家生活,也可以在县城感受苗族特色菜肴,民族特色酒店。
龙灯会
农历正月晚上,客楼乡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红红的灯笼与舞龙灯队伍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与祥和,数千村民参与、观看民间传统习俗舞龙灯活动,共享蛇年新春第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舞龙队”走过大街小巷,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家每户都精心准备好了鞭炮、糖果等迎接舞龙队的到来,预示着迎接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岑巩水尾、天马、龙田的龙灯会别具一格,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吸引着众多游客,期间游客可以看到舞龙灯、迎新春等活动内容,从凯里出发1.2个小时可以抵达,岑巩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多如云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被誉为“人间天上”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龙鳌河景区,有风光旖旎,民风浓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风情旅游村,有著名的平庄万佛长廊溶洞。还有龙田杨泗庙、徐家湾朱木林风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园遗址,县城关的观音阁、禹王宫,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筑等众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芦笙会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正月期间,凯里、镇远、麻江、雷山的乡镇地区都会举办芦笙会,期间会有跳芦笙、踩铜鼓、赛马、斗牛、对歌、赛马等活动,从凯里出发1.2小时可抵达镇远,30分钟抵达麻江,40分钟抵达雷山,活动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农家,体验农家生活,也可以游西江千户苗寨、凯里民族风情园、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下司古镇旅游景区。
玩龙灯
主要流行于施秉县境内的各乡镇,是施秉县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之一。正月初九,是出龙灯日。所有的龙灯都统一在这一天出动,上街游行,以示街道上人们所有的龙。到了正月十三、十四这两天,最为隆重场面,整个县城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全城火炮齐鸣,锣鼓喧天,火树银花,并有炸龙的习俗。除玩龙灯外,有高跷队、花环队、彩旗队、腰鼓队、芦笙队、秧歌队、歌舞队,还有踩龙船、玩蚌壳、耍狮子、扎故事、抬牌坊、抬花鱼等。施秉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十大景区之一杉木河景区、世界自然遗云台山、黑冲景区,有太子参和苦丁茶等特产。从凯里出发1.5小时可抵达施秉。
千三欢聚节
地扪是个好地方,只要勤劳,不愁吃穿,生活在这里的侗族 地扪侗寨先民,伐木建房,开荒种地,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不久就发展到1300户人家。人多寨大,干活要到很远的地方,诸多不便。寨老们经过商议,决定分寨而居。这样,分到茅贡去700户,到腊洞200户,到罗大100户,地扪留住300户。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扪祭祀祖先,但时间不统一,只能和地扪的人见面团聚,很难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经商议又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为各寨回地扪团聚的日子。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个节日。从凯里出发3个小时可抵达黎平县城,从县城转车1.5小时可抵达地扪村,千三欢聚节期间还会举办祭萨、踩歌堂、斗牛等活动,游客可选择在农家吃住,第二天可返回县城,游黎平肇兴侗寨、黎平会议会址、天生桥等景区。
元宵节
元宵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但这个节日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而是和除夕节一样,属于传统苗年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五,融水山区苗族村寨都要欢度元宵节,当地苗族群众把这个节日称为“努旧主追”,“努”的吃、过节的意思,“旧”是糍粑,“主追”是专指五月十五,合起来就是苗家人在一起吃正月十五糍粑。每年苗年节,苗族群众要吃两次糍粑,一次是除夕之夜,称为“努旧拜主”,“拜主”专指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吃糍粑,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而正月十五吃糍粑,却是象征一年开工之始,是全家人在一起欢度苗年节以后,即将分手奔赴新的征程。如果说,“努旧拜主”是团圆糍粑,那么,“努旧主追”却是离别糍粑,它是苗家人对新一年的寄托和期盼。苗族地区台江、剑河元宵节尤为龙隆重,活动期间还会举办玩龙灯、斗牛、跳芦笙等活动,从凯里出发30分钟可抵达台江,40分钟可抵达剑河,游客可以在台江游施洞苗文化旅游综合体,剑河泡温泉,吃住都可以选择当地特色酒店和餐馆。
祭“祖母”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古州镇寨头村和口寨村联合举行仪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萨玛”,欢度侗族传统“萨玛节”。“萨玛节”是侗族现存古老的传统节日。“萨玛”是侗语的音译,“萨”是祖母,“玛”为大,“萨玛”即大祖母。相传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抵御外敌的入侵中,屡立战功,却不幸在一次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战斗中壮烈牺牲。侗族人民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
侗族村寨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或秋后择吉日祭祀萨玛,有的一个村寨单独祭祀,有的几个村寨联合祭祀。今年,口寨村邀约寨头村一起祭萨,当天,两村侗族同胞身着盛装,头插预示万古长青的艾草,到萨玛祠给萨玛敬香敬茶,并在开路寨老和象征萨玛的手持半开黑伞的老人的带领下绕寨串寨,然后在耶坪手牵手围成圆圈,唱耶歌,赞颂萨玛,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期间还举办祭祀、吹芦笙、唱“耶歌”、赞颂“祖母”等活动,游客从凯里出发2.5小时可抵达榕江,感受完侗族节日习俗,游客还可以游榕江三宝侗寨、矛人河景区。
斗牛节
苗族斗牛节: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苗族地区斗牛以凯里、剑河、天柱尤为盛行,凯里举办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凯棠、凯哨为二十三,天柱水洞和石洞举办时间分别为农历九月初十和十月初十,剑河为农历二月初二。斗牛期间还会举办斗牛、赛歌等活动,游客从凯里出发1.5个小时可抵达天柱,40分钟抵达剑河,活动结束都可以感受当地苗族文化和餐饮。
侗族斗牛节: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侗族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侗族斗牛节已从江和黎平尤为盛行,时间为每年九月至腊月亥日,活动期间还会举办斗牛和唱大歌等活动。从凯里出发3个小时可抵达从江,4个小时抵达黎平,活动结束游客还可以游从江小黄、栾里等侗寨、岜沙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景区、黎平肇兴侗寨等景区。
摔跤节
侗族摔跤是流传于黎平县的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以及从江谷平、往洞、增冲,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方圆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除白天开展的隆重摔跤比赛外,还有热闹非凡的集市贸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动,有时往往还伴有斗鸟、赛芦笙、斗牛等其他娱乐活动,让整个山寨沸腾激扬。从凯里出发4小时可抵达黎平,伴有斗鸟、赛芦笙、斗牛等其他娱乐活动。
四十八寨歌节
四十八寨歌节系以贵州省天柱县为主,贵州省锦屏县、湖南省靖州县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众聚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民族节日,该项节日因最初流传于贵州与湖南交界的四十八个侗族、苗族村寨(贵州天柱占70%)而得名。四十八寨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能同时讲苗语、侗语、酸汤语、汉语的民族和村寨,歌节的内容丰富,在长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动中,四十八寨歌节形成了根据活动地点,进行不同唱腔的特征,唱腔有河边调、高坡调、青山调、阿哩调等,主要分布在天柱县竹林乡、坌处镇、远口镇、社学乡,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三秋乡的大部分村寨。时间跨度为每年农历的5月15日至八月中旬。从凯里出发1.5小时可以抵达天柱,歌节结束游客可以吃住当地农家,也可以游天柱三星岩,金凤山寺,三门塘侗寨,金山溶洞等景观。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2。《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故事发生在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3。 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肖 娟 陈学斌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独立一师三团副政治委员、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回答者:猴博士 - 秀才 三级 10-11 14:21
长征故事 -- 三件宝和再见小鸭子
长征队一共有五十三个人,除了我们本校的还有外校的四个。为了长征,我们做了很多准备,还向真正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和老军人们请教过各种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地图和行军路线,制定了行军时间表,棉被衣服水壶饭碗等等必不可少,武器每个男生一件,我带的是一把三角刮刀。为了对付疾病,我们准备了很多药品,配备了二名女卫生员,是初三的桂英和文慧,在我们长征的路上,她们是非常有用,最受欢迎的人,在长征路上,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伤病了。我还带了三件宝贝,是一般同学们少有的:小军用蚊帐,一幅绑腿,二双和尚袜。那个蚊帐只有一人宽,一米八长,很轻巧;绑腿是土黄色的;和尚袜的底子是双层纳线的,很结实,袜筒是粗布的,比较长,绑扎后不易进沙尘。这些都是母亲给我的,是她在部队时用过的。母亲说和尚袜边上抹点肥皂,长途行军脚不易打泡,我日后果然没有起泡。走前母亲还教了我怎么打绑腿,教了几种方法,我只学会了一字法和鱼鳞法。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行军速度不太快,每天走的距离不太远,打绑腿没有什么用处,不打腿也不会肿。我还带了一个神密的东西,就是我自己做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
12月初的一天早上,我们出发了。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回到学校,住在了教室里,第二天天未亮,我们就悄悄集合完毕,悄无声息的开拔,给当时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诡秘色彩。我们这一大群在全校师生关注中心的人突然消失,使得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顿时失去了靶子,引起了种种猜测。人们都认为我们肯定是北上了,甚至有人提议去拦截我们,却没有人想到我们是向东再向南,一直朝着边境线走去,如果这个行踪暴露,绝对是一场大轰动。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五公里多,天也亮了。第一天领队的是张果老(外号),他叫大家休息吃东西。吃完后我们然后继续走路,这时离开学校远了,人也轻松多了,我们如潜龙入海,意气风发起来,一路上不断地唱起歌来。有人提议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作为我们的队歌,我和几个队员不是很同意,就唱起"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把最后一句"再见吧小鸭子我去上学了"改成"再见吧小鸭子我去长征了",后来唱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实际上的队歌了。
第一天的路程不是很远,大概就是二十多公里。但是我们的队伍里也出现了走不动和掉队的人,我被安排在收容组,陪着那些一瘸一拐的同学慢慢走,跑前跑后的,无形中我每天多走几里地。那时我们组织比较严密,有队委会,尖兵组,收容组,后勤组,卫生员,鼓动员等等。整天都走得很慢,下午时分大多数人就走不动了。我们只好找了一间学校宿营。后勤组的人打好热水给大家洗脚,这时才发现有一半多的人脚上打了泡,有大有小,洗脚的时候咿呀鬼叫。两个卫生员忙不迭的跑来跑去,她们用针灸用的针在那些人脚上的泡泡小心的刺个孔,再用头发穿进去,让泡里的水流出来,她们把那些男孩子的脚鸭子抱在怀里也没有任何忌讳。我的脚没有起泡,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脚上起泡的男孩子们享受她们的温柔。不过,第二天我的运气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