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丁克是什么意思2023-03-14  21

风陵渡属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风陵渡镇地处芮城县西部,介于北纬34°36′—34°41′、东经110°14′—110°21′之间,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东与阳城镇相邻,南、西与河南灵宝市、陕西潼关县和大荔县隔河相望,西北和永济市韩阳镇接壤,北依中条山与永济市韩阳镇相隔,距芮城县城约42千米,区域总面积188.5平方千米。

风陵渡镇北枕条山,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山区、丘陵、平川、滩涂相间。风陵渡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黄河1条,从西至东流经境内赵村、西王、中基等村,长19.03千米。

风陵渡镇的历史沿革

1949年,属芮城县第五区。

1950年,属永济县第三区。

1958年,属芮城县东风公社。

1959年,属风陵渡公社。

1984年9月,由风陵渡公社改为风陵渡镇。

2001年4月,中瑶、汉渡2个乡并入风陵渡镇。

提起金庸武侠小说中最受人喜爱的女性角色,很多人都会想起郭襄。而说起郭襄,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名——风陵渡

《神雕侠侣》的第33回名叫“风陵夜话”。在这一回中,年仅15岁的郭襄路经黄河之畔的风陵渡口,第一次和神雕大侠杨过相见。从此之后,杨过成为了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牵绊和执念,而“风陵渡口”也成为了这段心酸感情的始点。

正所谓“天涯思君不可忘,江湖少女红颜老”。25年之后,40岁的郭襄创建了峨嵋派,并为她的大徒弟起名叫”风陵”,也就是后来的风陵师太。可见,她穷其一生,也始终无法忘记风陵渡的那个雪夜,忘不了第一次和杨过相遇的美好。

那么,这个让郭襄一生难忘的风陵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一、风陵渡的位置

很多人都认为,“风陵渡”不过是一个金庸笔下虚构出来的地名。但实际上,风陵渡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市西南端的黄河之畔。从地图上看,黄河从河套平原自北向南而来,遇到秦岭山脉的阻挡,就向东来了个90°的大转向,从此之后滚滚向东奔流入海。而风陵渡,恰恰就位于黄河“几”字形大转弯的拐角位置。

曾经有句老话说:天底下的渡口有很多,而风陵渡却只有一个。由于风陵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黄河上最重要、最著名的一个渡口。

首先,风陵渡正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的地方。渭河横贯于关中平原之上,为八百里秦川提供了丰富的水利灌溉,同时也给黄河贡献了每年近6亿吨的泥沙。由于泥沙沉积作用,汇流处的河道因此被抬高,河水落差减少,水势变得平稳,于是就形成了一块很适合作为渡口的地方,这也就是风陵渡形成的原因。

另外,风陵渡还正好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中心点上。雄鸡一鸣,三省皆闻,所以风陵渡自古也有“鸡鸣三省”之说。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风陵渡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第三,风陵渡还把守着进出关中平原的入口。从地形图上看,风陵渡北枕中条山,南靠秦岭,东边是中原大地,而西边则是八百里秦川。这里山河交纵,地势狭长,形成了进出关中平原的必经通道。

可以想象一下,站在风陵渡口,眺望西南方向的西岳华山,再俯瞰脚下的滚滚黄河,左手一指是中原,右手一指是秦川,其地势之要,不言而喻。千百年来,无数的商客和游子从这里渡过黄河,行走在关中沃野和三晋大地之间,谱写成了中华民族沧桑而又绵长的历史。

二、金庸笔下的风陵渡

按照金庸在《神雕侠侣》中的设定,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的二月初春,郭襄和她的姐姐郭芙、弟弟郭破虏一起前往晋阳(山西太原),邀请丘处机到襄阳参加“英雄大会”。三人从晋阳返回襄阳,途中经过黄河之畔的风陵渡。

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被阻在风陵渡口,无法启程。

以上这段便是金庸对“风陵渡”的描写。由于当时恰好遇上了严寒天气,黄河水面结冰,无法渡河,于是郭襄等人只好在风陵渡之旁的一家客栈中歇息,这才听说了神雕大侠杨过的故事。

后来,郭襄随着杨过结识了西山一窟鬼,又去往了黑龙潭捕捉灵狐,最后还到了百花谷,认识了瑛姑、老顽童和一灯大师。最终,郭襄收下了杨过送给她的三枚金针,同时也获得了杨过的三个诺言,和郭芙南渡风陵渡,回往了襄阳。

可见,金庸先生在写这段重要剧情时,都是围绕着黄河岸边的”风陵渡“来安排时空的线索。而也正是因为风陵渡的这段奇缘,才使郭襄陷入了这段没有回头路的孽情之中,永世无法自拔。

正所谓:“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风陵渡口,车马嘶鸣,伴着黄昏落日下苍凉的船工号子,捣碎了少女情窦初开的心梦。

三、风陵渡的特殊性

那么,为什么金庸要把“风陵渡”写进小说,并将其设定为郭襄与杨过的相遇的地点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风陵渡的名字非常好听。

众所周知,金庸写小说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擅长起名。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他总是可以设计出一些唯美而又经典的名字,令读者口口相传,回味无穷。

而“风陵渡”这三个字读起来非常的优美,的确符合了金庸对地名的苛刻要求。关于“风陵渡”名字的由来,其实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黄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风后”,他死后葬在山西芮城一带,所以这里被称为“风陵”;还有一种说法是女娲本姓“风”氏,“风陵”其实是女娲的埋葬地。

但不管怎么说,风陵渡这个名字的确好听,也非常的受欢迎。曾经有人发起过一个投票,选出读者们认为的金庸小说中最好听的地名,风陵渡排在第五位,这足以说明问题。

其次,风陵渡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具有隐喻作用。

风陵渡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还是一个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它和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潼关隔河相望,一起把守起了这道固若金汤的山河关隘,成了了关中之门户,秦川之咽喉。

在风陵渡的周围曾经爆发过很多场经典的战役,而其中最惨烈、最精彩的一场,当属抗战初期在这里爆发的“中条山保卫战”。1938年,三万陕西男儿跨过风陵渡,挺进中条山,与十余万日军苦战三年,将日军抵挡在关中之外,捍卫了中华民族的防线。

这其中,更是发生了“八百名秦川男儿壮烈投江”的故事。1939年6月的一天,长河蜿蜒,血染残阳,八百名不足20岁的杨虎城十七路军的士兵屹立在中条山南绝壁之上,面对日军的枪炮威逼,他们先跪苍天,再拜爹娘,一头扎下山崖,坠入了滚滚黄河之中……

这个发生在风陵渡旁的壮烈殉国事件,与《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夫妇据守襄阳,最后双双牺牲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襄阳城破之后,郭襄彻底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之人,她在这个世界上再无父母亲人,只有带着对杨过的思念,带着家国的情仇,寂寞悲伤的遁入空门,长坐青灯古佛之旁。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庸把郭襄和风陵渡联系在一起,正是采用了一种大文豪的巧妙手笔,隐喻着郭襄和她的家族的最终命运。

枫陵渡是古黄河渡口,是黄河南岸去往山西(晋)的必经之渡口,今天潼关县和芮城县之间。

风陵渡【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

【成因】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历史】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1036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