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
面积966.35平方千 米,人口26.78万。有汉、回、壮等7个民族。秦、汉、晋属北地郡。北朝西魏为彭元县辖地。明始有西峰一名,因地处长安之西而且居高原而得名,属安化县。1949年置西峰市,后撤市改镇属庆阳县,1985年析庆阳县复置西峰市。矿产贫乏,经济过去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糜谷、油料、黄花菜 、杏仁、花椒等。近年工业发展较快,有毛纺、卷烟、建材 、酿酒、机械、化工、皮革、食品等多种工业。黄花菜、小茴香为土特产品。市内名胜古迹有北石窟寺、肖金寺砖塔、巨家塬遗址等。
1.地理位置西峰位于甘肃省东部(即陇东地区)的西峰塬上。历史上的西峰镇属于庆阳县的一个区。西峰位于周围四个县城的中心位置:庆阳县在西峰之北(大约60千米),南有宁县,东有合水县,西有镇原县。陇东地区素有“甘肃粮仓”之称。连绵百里的黄土塬表层为“黑垆土”,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均较高,适于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人民以面食为主。
西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向南可达西安、咸阳、宝鸡的关中地区,向北可达环县及宁夏地区,是古往今来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西峰城北20千米的驿马关是通往北方的咽喉之地,自古是西峰的北部屏障。
皆因交通便利,西峰自古就是经济贸易的集中地。宁夏的食盐行销陕西必经此地,因此运盐车辆总汇西峰,明清时期西峰街上开有许多盐店。而附近各县所产皮毛也经西峰运出。
因其商贸繁盛,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始建城墙,此为旧城,有东西二门。1916年(民国5年)又筑新城,将老城包括于内。现在新旧城墙已不存在,唯旧时街道名称尚沿袭至今。
在一马平川的黄土塬上,西峰附近既没有山也没有峰。人们不禁要问那为什么叫“西峰”呢?有一种说法是因其在马莲河之西所以叫西峰。今人考证相传明代有个叫张西峰的官员年老退休后定居在此,此公在当地村民中颇有口碑,遂以人名为地名。
西峰土地丰产、交通便捷,但为什么在古代没有发展成为重镇名城?这应当是古代对城池的功能要求与今不同所致。这里缺乏山水的依托,既无有山势的怀抱,又无有河流的环绕,从军事上看属于易攻难守的地方。所以尽管其处于交通要道,在古代一直只是个小乡镇而已。这从西峰的周围各县城均建在黄土塬边缘的河流旁可以证明。
2.历史沿革西峰历史上属庆阳县管辖。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西峰,这里逐渐变成陇东的行政中心。1936年国共合作后,共产党的庆阳县委设在庆阳城,国民党的庆阳县党部设在西峰镇,两者以驿马关为界。国民政府军政部将驿马关以北划归为八路军募补区。当时国共双方互有来往,1936年第三区公署在西峰举行第一届陇东八县运动会,有国共双方军民五千多人参加,张学良将军飞抵西峰,接见运动员,赠“汉卿杯”(冠军队奖杯)。但是后来国共双方也闹过一些摩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以西峰为中心陈设重兵。1947年2月28日,胡宗南部进攻解放军驻驿马的警三旅,驿马失守。3月1日庆阳城被占。1949年5月19日第一野战军光复庆阳。国民党西峰守军连夜潜逃,西峰空虚。5月28日刀枪未动解放了西峰。
新中国成立后,西峰为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当时西峰是庆阳县的一个镇,全镇有三千三百多户,1.7万人,城内大小商铺八百余家。1955年庆阳、平凉两专区合并,区署设在平凉。1961年再分开,恢复到合并以前的建制。
1985年,国务院决定析出庆阳县南部九个乡镇,设立西峰市。2002年决定撤销庆阳专区改为庆阳市,市府设在西峰。西峰经过二十多年的市政建设,现已成为陇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布艺之乡西峰布艺五彩缤纷,十分俊美。品种有刺绣(袖边、鞋尖、肚兜、枕套等)、荷包(又叫香包)、人形动物等。刺绣俗称“扎花”,乡村妇女大都会刺绣,是传统的民间工艺。民间把刺绣技能作为品评媳妇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刺绣有不同的技法:用丝线平扎叫扎花;用丝线挽结、结结相靠叫打花;扎花打花相间叫挑花。用布缝制的人形、动物是又一种技法。除了通常见到的布老虎一类以外,还有更为奇巧的微型布艺,用布缝制的小兔子只有杏核大小,头尾俱全,十分可爱。加上丝线作穗子挂在胸前,在节日中平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西峰妇女颇具聪明才智,富有生活情趣。旧时女子不能出头露面,尽把才气展现在手工布艺之中,各出巧思佳作竞相比美,各家常有新奇异趣推出,从而促进了西峰布艺的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西峰的布艺荷包、壁挂等全国闻名,并已远销到日本、欧美各地。
4.古钱币收藏西峰在西安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约260千米。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长安,使得西峰地区古来就处于近水楼台的有利地位。到了宋代,由于范仲淹镇守庆阳有效地阻止了西夏的侵犯,更使西峰一带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有利环境。到南宋时期,元军铁骑大举向中原侵入,当时统治北方的金朝与从蒙古南下的元军在西峰塬对阵,金兵大破元铁骑兵,蒙古人只得从左右两路打进中原,不敢从塬上踏过,致使西峰避免了一次历史浩劫。西峰地区的历代兴衰于今已难以追述,但从古钱币的大量出土可以窥测曾经的富庶景象。
西峰是古钱币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位于西峰城东约20千米的温泉乡温泉村发掘过一个周代遗址,从遗址内发掘出陶片、青铜器,还挖出来37枚贝币,这是在西峰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古钱币。西峰挖出的各朝各代的铸币不胜计数。其中以北宋铜钱和清代铜钱为数最多,而且大多以斤论价,西峰物资公司仓库常有几麻袋古钱币等待回炉炼铜。1968年“文革”期间,庆阳县自定政策进行过一次“深挖底财”、“金银大扫除”运动,共查抄950户,抄没黄金白银等价值十几万元,可见民间金银不在少数。一位母亲积攒有银元数十枚,东躲西藏居然逃过了这一关。后来老人将银元平分给了女儿、儿子。这些溶入了母亲的心血并寄托着对子女的深切关爱的古钱币,儿女们视为传家之宝悉心收藏。
文革后古钱币出土仍然不断,这就令人难以猜测到底西峰地下还埋有多少财宝?出土众多的古钱币成就了西峰众多的古钱币收藏者。至今西峰的收藏家仍以古币收藏为最多,而且颇具水准。笔者前些年也一度喜好古钱币。北宋铸造的铜钱文字书法很美,同一种面值同一年号的铜钱有篆书、隶书、瘦金书数种,可以组成系列欣赏。特别是大钱“崇宁通宝”文字清晰、制作精良,艺术价值很高。笔者在收集大钱时竟无意中得到一枚“崇通通宝”,钱的表面生了一层锈,与其他钱币混在一起并无两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枚“错铸币”?有可能是铸币人跑神无意中弄错了字。也有可能是铸币人用错一字以取乐。但不大可能是当时某个制币者故意铸个错币以牟取暴利,因为它是混在一般的钱币之中,所以故意的成分应当很小。但此币能埋在地下数百年于今面市却应当属于收藏中之奇遇,钱币中之珍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