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失传两千余年的中华传国之宝———大禹所铸九鼎,日前复原成功,于5月1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据《尚书·禹贡》《春秋左传》记载:大禹“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上刻九州名山大川,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王城,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自夏至周,随着王朝兴亡更迭,九鼎由夏朝都城先后迁到商都亳京、周都镐京。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周朝后期因战火频繁,九鼎神秘失踪,从此失传。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动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北京国宝工艺研究院承办了中华九鼎复原工程。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科学家郑光先生为首席专家的九鼎复原委员会,先后查阅资料两千多万字,整理各门类专家手稿五百多万字,历时数年论证,终于使九鼎成功复原。著名金石学家赵仁圭为九鼎作了铭文。复原的中华九鼎为一个圆鼎,八个方鼎,其中圆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分别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专家经对考古发现文物分析研究后,认为这种形制比较符合史实。据了解,复原的九鼎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馆藏展示,供观众瞻仰。
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礼器就是青铜鼎。谈起了青铜鼎,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鼎是哪个?如果您回答,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鼎。
其实这个回答正确,也不正确,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中国的古代,确实有18尊大鼎,不管从重量,体积,雕刻的精美程度,以及历史地位,都远远地超过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从天下第一鼎,排在了悲催的第十九名,先从天下第十九鼎后母戊鼎说起。这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壁厚6厘米,因为大得可以做马槽,故此,又被人送了个绰号叫——马槽鼎。
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在1939年3月出土后,因为战乱的关系,故此,一直也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但也因为体积大,自重沉,而免遭被转卖,被销毁的命运。
后母戊鼎被埋在地下多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尊大鼎才正式从地“出土”,堂堂正正地摆在博物馆中,接受游客们的品评和欣赏。
后母戊鼎约有一吨重,如此的大鼎,想要制造,必须要有2到3百人合作才能完成。难道在夏商周时代,还有比这尊鼎更大的鼎吗?
答案简单不复杂,大禹继位后,为了巩固皇权,便在涂山之会上,向各路诸侯(也就是九州诸侯国),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诸侯国,需要向大夏国进贡。
这些诸侯国向夏国进贡的东西,包括各种土特产,珍珠翡翠,以及丝绸衣料等等,当然,诸侯的贡品中,也包括了青铜。
大禹是一位伟大的王者,为了纪念涂山之会,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用各州所献之青铜,铸造象征着各州的青铜鼎,五年之后,九只青铜鼎被铸造成功。他们分别是: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
各州的鼎上,分别铸着各州的山川风物,奇禽异兽,在历史记载中,这样写道: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
接下来到了关键之处,这九只鼎有多高,多大,多重?多高,多大,以及上面都具体铸有什么东西,已经不可考证,要知道,关于这九只鼎的一切消息,在夏朝全都是大禹王最核心的机密,谁要打听九鼎是什么形状,可以直接判定为想要造反。
一均为30斤,千钧为3万斤。九鼎共重27万斤,这让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真的没法比。大禹王的九鼎真的很牛,难道古代真的没有超过这禹王九鼎的巨鼎吗?
武则天铸造了九州鼎,其中:神都鼎名叫豫州,高一丈八尺,受(重)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叫武兴,雍州鼎叫长安,兖州鼎叫日观,青州鼎叫少阳,徐州鼎叫车源,扬州鼎叫江都,荆州鼎叫江陵,梁州鼎叫咸都。
这九只鼎共用铜56万余斤,平均一只鼎重6万斤(如果去掉神都鼎的重量,剩下的八鼎,每只重4吨左右)。其中神都鼎最重,竟高到了五米多,它的重量是多少?
一千八百石——《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800x120=216000斤。真正的鼎王,绝对是重达二十一万六千斤的神都鼎。
可惜的是,武则天去世后,她用以显示自己丰功伟绩的九鼎,全都被销毁融化,铸造了铜钱、兵器等军民两用器具,神都鼎其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它们是改变了形状而已,想一想,也可以让后人遐思联翩吧!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 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纵目人神像 三星堆出土 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 西周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5.莲鹤方壶 东周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
6.越王勾践剑 春秋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收藏与湖北省博物馆。
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0.1毫米的铬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早在2500年前就有这种防锈技术,令人惊叹。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远的另一处楚墓中,出土吴王夫差矛,其上铭文与此剑如出一辙:“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如今也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7.曾侯乙编钟 战国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节,形成“一钟双音”的现象,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罕见。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8.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代 最大的青铜器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国宝特级文物。
9.长信宫灯 西汉 中华第一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 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