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四大讽刺性小说是: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1、《官场观形记》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书中描写的人物既有军机大巨、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富僚的百丑图。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直到经商失败结束。
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闻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3、《老残游记》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
这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4、《孽海花》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学欣赏价值,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
扩展资料:
《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通过慈禧太后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
何藩台与其胞弟三荷包,内外联手,将府州县缺明码标价出售。贾润孙携十万两银进京谒见,立刻被一帮手眼通天的掮客包围,他们专门替朝中大老兜揽生意,进纳苞苴。
军机处俨如坐地分赃的议事厅。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差,“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讽刺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流派,鲁迅《中国小史实略》论述“清之讽刺小说”,以《儒林外史》作为代表作。在鲁迅看来,只有“秉承公心”,指垯时弊“,而又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小说才能算是讽刺小说。吴敬子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讽刺小说。鲁迅认为,在《儒林外史》出版之前,“评书部首次出现讽刺类书籍”。况且,“像《进士》这样以公心讽刺世人的书少之又少。
吴敬子在进士中塑造了许多文人形象,其中最成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大名鼎鼎的缰绳牵引下,丑陋的状态下,做出丑陋的事情,让人震惊。比如进考场几十年,然后在考试中侥幸出丑周瑾、范瑾;在获得名利地位后,他会做各种恶行。原本勤劳孝顺,后来靠名利和八迷心窍,造就了各种恶邝超人;为了在骗牛浦周围做名人和冒名顶替者;不善笔墨,杨竹忠,权不使用;娄氏之子,以招贤纳士为荣,常因名誉上当受骗;陆小姐,一个女孩子,却是个性迷,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学者》:中国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讽刺小说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厌恶的负面形象,还树立了杜少卿、庄绍光、迟横山、吴征宇、于博士等诸多正面形象。杜少卿最为突出。杜少卿才华横溢,却蔑视八股,沉溺于正义和财富。搬到南京后,他宁愿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愿被委以重任。 《学者》的写作风格也很独特。虽然是小说,但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
相反,它是几十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和故事,既交错又独立,变化丰富。吴经子用通俗化、有特色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和寓言,使人物的身份和特征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如王冕隐居、范进中局、二灯草、章首,一直为人所称颂,广为流传。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吴敬子对人物的好恶并没有简单的描述和讽刺或赞美。而是通过人物言行、对比与对比、褒贬或消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明辨是非,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