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指生养子女却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身为师长只是教育孩子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这句话正确的原文应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该句选自《三字经》,通过短短数语告诫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生而不养是失职,严师出高徒,成才之路上若老师疏忽懈怠,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教育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分,但为人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严于律己,刻苦认真。
古时候,有一个强盗,在他偷盗财物的时候,被衙门的捕快捉住了。由于他此前多番偷盗且屡教不改,所以被判了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捕快到男子家中将他的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抱着男子痛哭。可是让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强盗竟然趁着母子相拥的机会狠狠地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愤恨地对母亲道:“母亲,我好恨啊,小时候我偷拿别人东西,您从来不教训我,反而以为得了便宜沾沾自喜,现在害的我沦为强盗,如今我后悔已来不及。”强盗的例子深深验证了“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天下父母,不能因为溺爱孩子,养而不教,这样终会害人害己。
拓展知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该书取材典范,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知识点,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品读《三字经》的同时,了解传统国学、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轶事典故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