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飞的故事有:岳母刺字、三拒诏书、直捣黄龙、十二金牌、莫须有等。
岳母刺字:
1126年时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眼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特别满意,因为精忠报国就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可以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道:“针刺是很痛,你怕不怕?”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那我还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后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三拒诏书:
当金兵入侵中原时,赵构在金人面前得意忘形,但他没想到会有一封和议诏书。岳飞第一次批判了秦桧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高宗同意投降,但岳飞三次拒绝,坚持抵抗,在危机中不能这样做。这无疑使高宗和秦桧对他深恶痛绝,并为后来的风波亭事件留下了伏笔。然而,他坚持抗战的决心使当时的百姓心存感激,这些百姓最后组成了一个支持岳飞的团体。
直捣黄龙:
公元1135年,岳飞带领抗金队伍,声势非常浩大。所到之处,义军归附,百姓拥护。金军将领没有一个有办法的。在岳家军的威慑下,金军将领也纷纷带军投降。抗金形势大好,收复北方失地,夺取最后胜利可望实现。岳飞高兴极了,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你们痛饮一番!”
十二金牌:
南宋绍兴十一年,岳飞率领岳家军经过郾城、颖昌等多场恶仗,重创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麾下的金军主力,大破金军王牌骑兵部队“拐子马”和“铁浮屠”。宋军乘胜而进,一路向着开封长驱直入,杀到了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面对势不可挡的岳家军,完颜宗弼下令金军准备放弃中原,北撤燕京。岳飞并没有等到,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史载岳飞在接到班师回朝的金牌后,不禁捶胸顿足,仰天长叹。班师回朝的岳飞,很快被囚禁,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
莫须有:
当时岳飞回到临安,就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公元1141年,岳飞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监察御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他挥师北伐,先后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岳飞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以身作则体恤部属,岳家军有“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军纪。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宋史》称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之罪人。
1、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编纂的《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
2、事母至孝: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把母亲姚氏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岳飞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的休息。
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姚氏病故后,岳飞与长子岳云赤足亲扶灵柩近千里,自鄂州归葬于江州庐山。
3、勇冠三军:
岳飞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又会左右开弓,成为大将后,又亲自将射箭技术教授给全军将士。 临阵作战,岳飞常常身先士卒,自己充当“旗头”。在与金军作战时,曾亲自刺杀敌将黑风大王。
在南薰门之战中,王善、曹成聚集兵马号称五十万,岳飞部下只有八百人,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岳飞却十分镇定,说:“我为大家攻破敌军。”左手挟弓,右手持矛,冲击敌阵,结果王善部大乱,岳飞乘势大败敌军。
文学形象:
宋元杂剧中已经出现不少表演岳飞战功与冤案的题材,南宋末年罗烨《醉翁谈灵》与吴自牧《梦粱录》所载杭州市民“说话”艺术中就已经出现演唱张、韩、刘、岳故事者,元代有著名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东窗事发》(即《地藏王证东窗事发》)、《秦太师东窗事犯》等。
明代岳飞题材戏曲有《精忠旗》、《金牌记》等,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明清演义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说岳全传》久负盛名,特别是清代钱彩创作的《说岳全传》虽然有因果报应等封建糟粕,但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北宋年间,岳飞出生在相州汤阴的一户农民家庭,仔细分析他们家的成分可以知道:他们家不是地主也应该算个富农,所以小时候岳飞的生活过得相当滋润。年少时期,岳飞沉默寡言,但他从小时便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除了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外,他还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
由于出生在一个战乱年代,岳飞19岁时便准备投军抗辽。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正值更年期的岳母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仅感叹,这还真是亲妈!
靖康二年,岳飞挥动手中的双节棍,打得敌军屁股尿流,也因此,他顺利的成为了宗泽的部下。不久金兵大举南侵,把兵微将寡的宗泽直接打趴下了,顺便还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抓了回去,北宋就这样直接完蛋了。
一心想做皇帝的赵构瞄准机会,在应天府做了皇帝。赵构采取黄潜善等人避战南迁的政策,准备退避到扬州等地。这时候,25岁的芝麻官岳飞上书朝廷出兵抗击金。赵构一想,这岳飞算个什么东西,直接让他卷铺盖回了老家。
被迫辞职的岳飞到处找关系,经人介绍终于投到了抗金招抚使张所的麾下,黄潜善等人看张所不顺眼,直接整死了他,岳飞也因此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一心主战的宗泽到处联络民间抗金武装,岳飞知道消息后又主动跑了回去。没过多久,宗泽竟然因为腰痛直接挂了。在这些主战的大官纷纷下台后,有人就推举岳飞为主帅抗击金兵,金兀术占领健康城后,岳飞从背部偷袭,直接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经过三次北伐,岳飞率大军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正要乘胜渡黄河消灭金朝之时。宋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