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是现代城市最基本的公共设施。下水道不仅可以排除各种污水,还可以缓解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下水道系统起源于古罗马,而现代下水道起源于法国。目前,法国巴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中国古代有下水道吗?其实是有的,对于人口多的地区就更重要了。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城市的宜居性就会下降,历史上长安城的废弃与其居住条件的逐渐恶化也有关系。“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金句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提到的。原意是巴黎宽阔的下水道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的避难所。其实城市错综复杂的排水系统昼夜不停,维持着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说它是城市的良心再正确不过了。“水失去了本性,河流泛滥,坏了城镇,淹死了人,这是一场灾难。”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排水系统,是距今4300年前河南淮阳平凉台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质排水管道。这些管道埋在地下,用榫头连接,很高级。到汉唐时期,长安的排水系统已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形态。我们去汉唐长安,感受一下古代人对城市排水的良心。
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公元前202年在渭水以南秦旧宫的基础上修建长安城。周围有完善的城市水系,可以解决城市给排水问题。《三黄府图》是一部具有历史地理考证性质的书,描述汉代长安城 “城四周有一池,宽三尺,深二尺。”汉代长安当时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护城河和明渠组成,城外环绕的护城河和明渠贯穿全城。
雨水和生活污水主要由楼内的地漏和街道的道路沟渠收集,然后通过排水管排到楼外的水渠,与市内的明渠相连,最后汇入附近的河流。城中宫殿、衙门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井和排水管,构成了汉代长安完善的城市排水和排洪系统。下图是汉代长安城的志成门下水道,看起来像未切割的瓦管。全部采用榫卯结构,管道底部宽大,到目前为止显得非常壮观。
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朝换代,都城仍是汉长安城。然而,经过800年的使用,汉长安城污水堆积,百姓生活用水污染严重,已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据《隋书》记载,隋朝大臣在吉梗对文帝隋说:“汉应城到现在将有八百年了,水又咸又咸,不甚宜人。”隋文帝是一个有抱负的国王。最后,他选择在汉代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南坡平原上建新都,并命名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的前身是隋大兴城。隋朝虽然延续了30多年,但也为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书》记载:“迁都之时,巧思启,诏新都副监。虽是高炯的总纲,所有的计划都是出于启。”英宗庙副监宇文恺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宫城和皇城,并于恺帝三年(583年)三月正式迁都。经过周密的调查和精心的设计,隋唐长安城的位置比较平坦。除龙首院外,长安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位于渭水和秦岭之间,发源于秦岭北坡,四周河流众多。
隋唐长安的水系可以概括为八河五渠。“八河”是指长安周边主要有八条河流。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八条河流,隋唐时期在长安开凿了五条主要渠道将城外的水引入城内,分别是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黄渠、草渠。其中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为隋代开凿。这三条运河流经城市中的李芳和池源后,注入渭河和上海河,不仅为城市供水,还起到了分洪的作用。唐朝开元年间,开凿黄渠,为曲江池供水,也为长安人游览提供了一处美景。唐玄宗天宝二年,开凿运河储存木材,满足了城市水运的需求。“八河五渠”向我们展示了唐代长安城强大的水利系统。
此外,城市中还有许多支渠和沟渠,它们与主要运河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网络。你可能会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安街上最长的一天》中的情节狼曹伟一样,从西施的涵洞里逃出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下图中的广门过水涵洞遗址,它盖在隋朝修建的皇城下面。原来的涵渠曾经设置过菱形的水闸,上面竖立着一个边长近10厘米的厚方铁柱。缝隙很窄,连小孩都很难通过这个缝隙进入,何况大人?城门必经,下方涵洞设有水闸门,相互呼应,管理严格,确保皇城安全。
隋代大兴城有106方,唐代增至110方。后来由于兴庆宫和十六家的修建,变成了108坊,不断的新建扩建。唐代长安城成为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排水系统影响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事实上,长安城的排水系统遍布游杰和房祖名。基本上,李芳、横街和十字街内外两侧都将有排水明沟。下图为长安西城遗址出土的砖砌排水沟。唐长安城四面八水,引水入西城,既连接了水运,又解决了供排水问题,是西城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雨季,城市的排水系统决定着城市和人民的命运。雨水污水会回流到街道和居民家中吗?废水会张开大嘴吞没城市吗?人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吗?这个古老的问题,要靠一个城市的“良心”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