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饥荒,整整一年,饿死300多万人。导演冯小刚还拍摄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讲述了河南大饥荒的真实事件,即信阳事变和花园口决堤。70多年前,被掩盖淹没在岁月灰烬中的国难,在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下,无人知晓。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河南大饥荒。
1941年以来,地处中原的河南遭遇大旱,收成大减。有些地方已经没有收成,农民开始吃草根和树皮。到1942年,河南的饥荒更加严重。连草根都被吃得差不多了,树皮都被剥得干干净净,大批灾民已经死亡。甚至在一些地区,人们开始互相吃掉对方。刚开始只是吃死人,大家杀活人也不稀奇。
1943年河南大饥荒依旧干旱,灾情更加恶化。这时,灾区的情况开始蔓延。二月初,《大公报》重庆版刊登了其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的严厉处罚,勒令停刊三天。消息传出后,外国记者白修德决定亲自去核实真相。
外国记者白修德曾亲自到1942年河南饥荒的现场去了解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路边、田间随处可见死尸。野狗到处都在吃尸体。从受害者口中,吃人的事并不少见。唯一的问题是吃死人还是活人。但是,政府知道这么严重的事情,却没有去管。它没有想到帮助受害者,导致了惊人的300万人死亡。(本文来自:www。souid.com)
当白修德向蒋介石汇报1942年河南饥荒时,他说他不知道,但他早就知道了,只是不想负责。蒋介石完全否认,但白修德手里还拿着一张野狗吃死尸的照片。蒋介石很尴尬,主要是因为白修德让美国知道了这件事,所以现在他不得不处理河南大饥荒。
在白修德与蒋介石达成协议后,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从邻省调拨粮食,并为灾民设立粥站,解决他们的粮食问题。受害者的死亡人数迅速减少并得到很好的控制。由此可见,饥荒完全是人为的,只要当局愿意,随时可以控制。贫困不单纯是供给不足,更多的是权利分配不均,也就是人的权利被剥夺。
历史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对重大灾难的深刻反思,往往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契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有多难 天赋 兴邦 ;一个民族今天失去的,可以用明天的进步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