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最初几年,因为汽车建设的成就和各种右倾化的追求,在生产上开始了浮躁的风气,在农业和工业上都一反常态地提倡。猪大如象这样的荒唐事也是从这里来的,说起来还挺有意思,信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地方。花园口也有一个缺口。
信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1957年,在反右的氛围下,河南省从一开始就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中方转达了河南省委关于当前农业生产新高潮的通知。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全国农业发展会议计划的第40条,河南省的农村状况有了很大的飞跃。
1958年2月2日,河南省委向中央提交了一份60条的《交流讨论的方式》的报告。原来的粮食推广计划由1962年的420斤改为1967年的580斤,再改为1962年的900斤,甚至提出全省1959年实现水利化,4年完成土壤改良,可见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
信阳市领导积极跟进。1958年2月,信阳市委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精神,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制定了《全面跃进计划三十条》草案。3月补充《社会主义建设法典》,提出口号:千方百计,努力一年,超额完成十年计划,为实现经济特区而奋斗。
提出粮食总产量1958年保证140亿斤,1959年保证200亿斤,1959年保证300亿斤,1962年保证350亿斤,1962年保证600亿斤,1962年保证800亿斤。1958年新建和扩建了33305家工厂,1960年新建和扩建了5万多家工厂。1962年的工业产值是1957年的34倍。
地委提出如下建议:一九五八年要完成铁八十万至一百万吨,钢二十万至三十万吨;一九五九年,计划有铁三百万吨(四百万吨),钢五十万吨(六十万吨);在1962年,铁是800万吨(10密耳)。1958年建成3 ~ 28号高炉1030立方米,小土炉12000座,炼钢炉2500座。
信阳也是中国最早建立人民公社的地区之一。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表意见,认为小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应适当并入公社。遂平县当月成立了鸸鹋山人民公社。截至7月,信阳农村已将537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80个大型人民公社,平均每个公社9000户,最小的偏远山区1000户。由于人民公社的组织,食堂的建立和钢铁冶炼引起的共产主义风潮,信阳为群众和生产队调拨了4亿元物资,387638亩土地,506391间房屋,32877头牲畜和485328件大中型农具。
195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只有281亿斤,省委不顾事实吹嘘702亿斤,最终导致全省缺粮。下面的基层干部为了填补上面干部无脑吹嘘的漏洞,大量压迫农民,认为一切都是他们隐瞒生产的过错,甚至对他们使用捆绑、悬挂、抓人的行为。1958年11月底,河南省密县闹饥荒。1959年春,水肿和死亡在豫东黄河泛滥区蔓延。例如,商城县月梅公社仙庙和王翘行政区的6个生产队的78个食堂中,有74个停止做饭。春节过后。这些成员挖野菜、苎麻根、草籽甚至树皮充饥,50多人饿死。
1959年,中共收到群众来信,反映夏邑、永城、虞城、柘城县、鲁等县水肿病、饥馑严重。2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夏邑县琉璃厂站南北两侧群众来信上签名,表示要将信件送总理检查。2月27日,周恩来下令:致电省民委、内政部、农业部、国务院,限期派人查复。3月3日,国务院秘书长办公室派李金堂、刘文婷、曹国瑞和吴雨晴前往河南。河南省委组成联合工作组到豫东调研。据开封地区统计,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共死亡136114人。
1959年8月中旬,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从鲁山回到郑州。他立即召开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要求各县市不要放弃生产中的反右倾。他认为这一事件是右倾回潮的先兆,再次掀起了全省反右倾机会主义的高潮。当时除了这种反右翼人士的危害,河南还有各种旱涝灾害,都发生在同一年。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产量只有210亿斤。但吴致远的指数很高,估计产量为450亿斤。他认为交粮不足是一些人恶意欺骗共产党。这一次,一些基层干部因为周恩来的良心在会上没有强制交粮,但他们的上层干部对他们并不友好,所以他们不得不对没有交足够粮食的农民的名字使用极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