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游牧民族的家园,是一种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神奇图腾。带着蒙古包流浪的游牧民族,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脑海中的固定画面。蒙古包的形状是草原的特色,很多去草原的游客都会选择住在蒙古包里。住在蒙古包里是一种很新奇的感觉,感叹人类的智慧。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适合畜牧业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宽敞舒适,由特制的木架“哈”(蒙古包的栅栏支撑物)包裹两三层羊毛毡,再用马鬃或驼绒制成的绳子系住,顶部用“乌 quot做成支架,上面盖“亭”,呈华盖状。它的圆形塔尖有一个天窗“Tao nao quot ”,上面盖着四块方形的羊毛毡“日和”,可以通风、采光、易搭建、易拆卸、易移动,适合轮牧。蒙古包通常出现在草原上。蒙古族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标准和高超的技艺。蒙古包具有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蒙古蒙古包在古代被称为 Dome 、 毛毡 或者 毡帐 。据《黑鞑靼简述》: 拱顶分两种:燕京的体系,以柳木为骨,就像南方的思想,可以卷起来在你面前打开,屋顶像伞骨,开一个洞,叫天窗。全部都是毛毡做的,可以马上装。草原的制度是用柳树硬圈起来的,直径套着毡挞,卷不起来,可以用汽车运载。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蒙古包正逐渐被蒙古包所取代。蒙古包有一个圆形的尖顶,顶部和四周覆盖着一两层厚厚的毛毡。常见的蒙古包,顶高10-15英尺,墙长约50英尺,门朝南或东南。
蒙古包中的四种结构是:哈那(即蒙古包墙托架)和天窗(蒙古语 组脑 ),椽子和门。蒙古包分为4层、6层、8层、10层和12层。哈纳的两座蒙古包,在草原上很少见,占地600多平方米,远看像一座城堡。蒙古蒙古包从匈奴时代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为圆形,顶部为圆锥形,壁为圆柱形。周围的侧墙被分成几块,每块高约160厘米,上面铺着木条。游牧区多以游泳为主。游泳分可拆式和不可拆式两种,都很方便。前者由牲畜驮运,后者由牛车运送。哈萨克和塔吉克牧民游牧时也住在蒙古包里。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以呼和浩特为首府,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区,与八个省份毗邻。是中国毗邻省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它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陆地边境线4200公里。内蒙古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504.8万人,以汉族、蒙古族为主,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49个民族。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共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和自治旗。
内蒙古资源丰富,包括 林西矿,南农北牧 据说草原、森林、人均耕地面积均居中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内蒙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边境口岸众多,与京津冀、东北、西北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密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区域。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有一千多条河流。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从宁夏石嘴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环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7条;
流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有258个。有将近一千个湖泊。内蒙古水资源在区域和时间进程上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7%、20%和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用水量8420立方米,是全区平均水平的3.6倍。中西部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面积占总面积的26%,耕地占30%,人口占66%,水资源却只有25%。除黄河沿线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分散在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鄂温克族(27000人)和土族(240000人)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中记载较早,意为“不灭之火”。另一个名字是“马背民族”。蒙古族起源于被称为“吴萌卫诗”的埃尔贡流域。蒙古”等等。
生活: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他还从事加工、农业和工业。蒙古族善歌善舞,民歌有长调和短调两种。主要工具是马头琴。喜欢摔跤。蒙古包和勒克莱尔是他们游牧生活中的伴侣。语言: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内蒙、卫拉特、巴尔呼布拉提 middot科尔沁的四种方言。现在的通用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14世纪初由蒙古学者雀吉 middot沃尔对原有文字进行了改造,成为了迄今为止被普遍规范的蒙古语。云南的蒙古族会说彝语和汉语,蒙古语和北方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