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都江堰:(标题)
千年古言润天府(主题)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曦梁·雪娟
2018年8月,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灌溉工程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也因此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产”城市。
公元前256年舒勤县令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四川成为“水旱相依,饥不可知”的“天府之国”。200多年过去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仍在继续发挥作用。独具中国智慧的治理启蒙,续写着新的故事,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
智慧之光滋润古今。
以城市命名水利工程,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前,岷江洪水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到达。听到人民的呼声,他在实地考察后开始实施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
李冰主持设计施工,提出了“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治水方针。他第一个劈开了雷宇山,阻断了河流向东的流动。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战国时期,切割坚硬的岩石和突破雷宇山并不容易。李兵灵机一动,让民工在岩石上堆了很多柴火,点着了。熊熊大火把岩石烧得滚烫,趁热浇上冷水,坚硬的岩石在冷热的快速变化中裂开,把雷宇山劈成了一个宽约20米的口子,后来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宝瓶口。
在修建引水堰的时候,李兵就开始往河中央扔石头,但由于河水流速过快,一直没有成功。后来,他用竹子制成的长10米、宽0.6米的巨型竹笼,装满大鹅卵石,沉入河底。最后,这个堰建成了,它把上游的河流分成了内流和外流。因为头部像鱼头,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分水鱼嘴”。分水鱼嘴建成后,闽江水可以分水,既可以防止外河水量过大,又可以大大降低汛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同时,内江可以灌溉冠县(今都江堰市)的田地,从而避免了冠县旱灾的发生。鱼嘴有一定的配水比例,大致是外河40%,内河60%。为了避免内江汛期内涝,修建了飞沙堰。李冰让石匠打三个石人,站在分水鱼口附近的内江河里。要求水量不能长时间超过石人肩膀,石人不能短时间露脚。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原本水旱灾害频发的巴蜀大地出现了“千里沃土”的壮丽景象。蜀国空繁荣之前,人民丰衣足食,盆地就像天堂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四川被世人称为“天府之国”。千百年来,都江堰的水滋润灌溉着平原和川西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
以水为媒,扩大“朋友圈”
因堰而兴、因水而兴的都江堰,如今已是中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其独特的旅游格局是由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奠定的。
多年来,都江堰旅游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从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水平从低到高,就是因为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合作相结合的全域旅游之路。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天下第一”的青城山流传着许多感人的传说。自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成功申报世界遗产,2006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都江堰市开展了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精品建设工程。20年来,景区投入近10亿元改善旅游设施,改造旅游公厕,建设游客中心,建设智慧景区,整治景区环境,提升景区档次。
长期以来,都江堰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加强与省内康定、汶川、九寨等川西精品旅游圈城市的区域合作,发起成立全国精品景区联盟,构建大旅游营销网络,实现了“1+1 > 2”的效果。在国际上,与德国波恩、瑞士蒙田、奥地利维也纳等27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关系,在日本、芬兰等国建设了海外都江堰推广站,构建了以海外推广站为核心,以国际友好城市、熊猫居城市、水利文化城市为纽带的国际营销网络,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活”资源的新价值
都江堰的水利遗产是一种仍在发挥价值的“活的”资源,为城市区域发展创造新的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经过历史上多次修缮、更新、重建,得以保存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了持续“造血”的功能。其中显示,“十三五”期间,当地共吸引10亿元以上旅游相关重大项目32个,完成文化旅游投资280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2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和人均旅游消费年均增长23.47%和18.57%,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2%,国际游客数量占全省的1/5。2020年和2021年,随着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常态化,当地游客数量和收入均呈正增长。
根据四川省委、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都江堰市充分发挥天府旅游名县主席单位作用,于2020年8月12日牵头都江堰大灌区37个区(市)县成立大灌区文化旅游发展联盟, 致力于将大灌区建设成为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未来,都江堰将围绕文化、旅游、生态三大核心要素,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睿智治理,推动“李冰治水”之“道”与科学之“术”和现代文明之“器”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工程,擦亮世界遗产城市品牌,走出一条与世界遗产相融合的文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