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
我们说《春秋》言简意赅,字字用在一个字里,褒贬都包含在其中,大义也包含在其中。没有评论,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观点。但一切都晚了,春雪虽高,也难免忽高忽低。这只是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因为字数太少,后世的人根本不知道事件的背景,也进不了门。没有评论,他们根本看不懂。好在我们有《春秋传(三)》。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春秋传》是春秋的传记,即春秋的注解。什么是《春秋三传》?所谓《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传》、《春秋传》(谷亮尹,后称)的统称。这三部传记在汉代分别改名为《左传》、《杨公传》、《谷亮传》。和《春秋》一样,都是编年体史书。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列传不止三个,还有邹、贾,但早在汉代就失传了。所以两千多年来,后人只能靠这三本传记来研究《春秋》。不过,能有这三本传记,已经很幸运了。
《杨公传》,作者旧名是战国时,杨公身材高大,被孔子弟子夏紫记载。起初只是口头传播。西汉景帝时传给曾孙寿,寿与胡木生共享竹帛。《公羊传》的编年史起止于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杨公传》以解释《春秋》的小言大义为主,采用问答的方式解释经典。它的解释也很简短。
曲阜孔子文化园碑林
《谷亮传》原名《谷亮传》。传说孔子的弟子夏紫把这本书的内容口头传给了谷亮池,他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了下来。事实上,虽然关于这本书的口头传说已经存在,但它是在西汉时期写的。《谷亮传》记载的时间跨度也与《春秋》一致。主要是用录答的方式来解释《春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左氏春秋》。现在我们说《左传》,一般指的就是这本书。所谓“左氏”就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的正史。《左传》记述了鲁国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到公元前468年的255年历史,比《春秋》略长。
孔子出生地在曲阜尼山夫子洞
三者有区别吗?第三,传记对“事”和“义”的侧重不同。叶松孟德曰:“左传不传义,公固传不传义。”朱的说法与叶的说法类似:“左的史学虽详但说理欠佳;龚京学,不过是个错误。”
由于左丘明本人是鲁史家,《左传》的内容多以皇家档案、鲁著、《诸侯国史》等为依据。《春秋》约一万六千字,《左传》的篇幅是《春秋》的八倍。与《春秋》相比,记录人物笔记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左传》是研究先秦史和春秋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官志中有18篇《左传》选文。
《左传》善记笔记,善记人,集文字与笔记于一体,开历史叙事之先河。
《左传》是第一部把“史”和“论”结合起来的体裁。后世史书中有褒词,如《史记》中的“太史公龚玥”和《资同治鉴》中的“陈光曰”,都是受《左传》褒体的影响。
孔子和七十二贤人雕像
《左传》倡导史家在记载历史事件时必须直笔、据实、实录的史家精神,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
《左传》不仅在史学上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而且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都成为后世史家和文学家的榜样和楷模。
《左传》语言生动精炼,叙述详尽完整,战争描写生动,人物描写生动。
包括《春秋》在内的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叙事文本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常说,汉赋和唐雯,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唐宋八大家的杂文,都是流传千古的名著,但其渊源却远在先秦,其中《左传》的影响尤为突出。
《春秋》晦涩难懂,所以有《春秋三传》为其注解。但由于历史久远,历史事件模糊,文字与今人文字的差异,《三传》本身不加注释,后人无法理解。
所以从汉代到清代,对《三传》的评点很多。不同流派在注释上也有差异。要想真正弄清《春秋》中孔子谦辞仁义的真相,恐怕还得追根溯源,还得依靠对李逸诗文书籍等典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样才能一窥其奥妙。
创作辛苦不易,请关注赞以示鼓励!欢迎讨论交流,有问题或想法欢迎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