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掉江湖吧
1938年6月,八路军120师根据主席指示挺进大青山。
军事史上有两座著名的大青山:一座位于山东沂蒙山根据地沂南,因为1941年11月“大青山突围”而名垂青史;另一条是内蒙古阴山山脉,东起黑河上游,西至昆都仑河。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20至60公里,主峰海拔2330多米。
大青山战略地位重要,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纽带。大青山根据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威慑平绥铁路,打击小股日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日军西进,保卫陕甘宁边区,打通与苏联的联系。
负责创建大青山根据地的是大青山支队(又称李支队)。
何先生给支队的分配规格很高。三位主官都是江西苏区人:分队长兼政委是358旅政委李景泉;参谋长是参加平江起义的715团代团长姚哲;而政治部主任是714团政委彭达达。
由于李景泉的调动和彭德达的牺牲,姚哲为大青山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第一次贡献。
创办中将姚喆
这个姚哲不是一般人。他在部队有个响亮的外号“姚一刀”。
这个绰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的沙县战役。时任团参谋长姚哲率红10团夜袭沙县。姚哲负责主攻,50多名敢死队突入城墙。接着,与守城之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姚哲,出生于湖南邵阳,当过船夫和石匠。19岁当选农村农会主席,做事雷厉风行。平江起义后,因作战勇敢从班长、排长、特务连、营长,成为红十团参谋长。
闯进沙县后,姚哲甩开通讯员,提着灯笼冲在突击队最前面。
拐进一条巷子时,姚哲没看清灯笼下巷子里的情况,突然一把明晃晃的钢刀迎面砍来。久经沙场的姚哲下意识地把头转向刀刃,如此饶是如此,敌人的刀还是给他毁容了:
从刀尖到耳朵到嘴唇,留下了一个三英寸多长的伤口。战后,姚哲战功卓著,被授予三级红星勋章,并升任黄安和美瓦警备司令。姚哲也因为这一刀和脸上的刀疤,被战友们称为“姚一刀”。
今天的土城古镇
在反“围剿”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姚哲,长征开始后负责指挥部保卫工作。
姚哲当上了政治保卫局局长,被称为主力红军中央纵队的“贴身警卫”。当时中央纵队主要是红军的首长机关,除主席外,还有、李德、张闻天、周副主席等人,保卫工作十分繁重。
但姚哲和警卫团的工作很到位,经常在领导之间进进出出的姚哲的辛苦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主席称赞姚哲在长征路上“积极护航”。
遵义会议后,姚哲被任命为“锦衣卫”红十团团长。一战,红军精锐尽出,在郭勋祺的川军两个旅千丝万缕。红五团团长赵云龙牺牲,红十团政委姚哲、杨勇,副团长温念生,参谋长张震先后受伤。
在去扎西拉力赛的路上,姚哲右脚伤口感染肿胀,高烧不退。按照规定,重伤员必须寄养到当地村民家中。幸运的是,干部休养所指导员李坚真和连长侯政检查了他的情况,认为如果伤势不重,他可以带走。
李坚真的卫兵和饲养员轮流抬着姚喆,当他的烧退了,他让他骑。然而,李坚真因违反纪律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并作了检讨。姚哲很快伤愈复出,回到纵队“保驾护航”,一路奔赴陕北。
李坚真还救了另一位开国中将钟赤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李坚真在广东当秘书。
李坚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大部分将领被降职两三级。
红军很多军长、师长、团长在八路军当旅长、团长、营长,而姚哲在红军从红军团长调到八路军120师358旅任参谋长,作为一个级别。这在适应时期的红军干部中是罕见的。
在120师河老板的指挥下,姚哲作为老红军的忠诚和勇敢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
如果攻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活着,匈奴人就不会被允许南下阴山花马了。大青山支队成立后,姚哲任参谋长。李景泉、姚哲、彭德华率领骑兵连715团及干部共2300余人,边战斗边开始了800里长征。
大青山支队一出五寨,到了长城脚下,就被伪军包围了五千多天。
参谋长姚哲主动带路,以1营牵制敌人,掩护大队继续前进。在蛮汗山和日伪军绕了一大圈后,姚哲带路1营追上了主力。9月初,大青山支队夜袭桃林,攻克乌兰花,到达大青山脚下。
侦察发现,三天后,四辆车从贵绥开往吴川,路过地势险要的蜈蚣坝。李井泉、姚喆派唐金龙伏击二营,仅用2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这一仗歼灭敌军80余人,引发了青年加入八路军的热潮。
宗耀子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旧址
1939年,李井泉、姚喆和彭德华并肩作战。
姚哲、李景全、彭达达进入大青山、满汉山后发现,大青山没有险峻的山,几乎全是丘陵和草原,村落稀疏。冬春气候寒冷,积雪及膝,非常不方便以步兵为主的分队活动。
同时,面对骑兵和机械化日伪军的围攻,大青山支队人员损失很大。
李井泉、姚哲在一个雪夜,率队奔袭80里,解决了土匪萧顺义的老巢,缴获战马100余匹。几乎一夜之间,大青山的士卒变成了骑兵。向瑶族牧民学习驯养方法和骑术,并编制配方传授给战士们。
1938年底,大青山主力715团随120师挺进冀中,仅余500余人,4个支队。第二年,五千多日伪军“扫荡”。顽军骑过2军郭和6师,姚喆在日伪军的帮助下巧妙地把顽军赶出去。
1940年1月,支队支队长李景泉被调往晋祠,姚哲、彭达达坚守大青山。
在与顽军的斗争中,大青山骑兵支队的三个骑兵营发展成为三个骑兵团。该支队还与伪蒙古军第1、第2、第3、第6和第7师建立了联系。他们或与八路军订立“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或秘密提供武器弹药和物资。
何老板称赞姚喆“不仅勇猛,而且足智多谋”,这是对姚喆大青山之战最好的注脚。然而,在3月12日绥远武川县后脑堡战斗中,支队政治部主任彭大大不幸被流弹击毙。
李景泉
到1941年底,大青山骑兵发展到3500多人,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屏障。
第二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日军集结重兵在大青山根据地展开“梳子式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为了保存主力,当局和主力转战晋西北,姚哲率塞北军分区坚守大青山。
何老板和多次给姚喆发电,要求他暂时返回晋西北。但姚哲坚持与大青山军民共患难。最困难的时期,他饥肠辘辘,赤身裸体,住在窝棚窑洞里。很多士兵因为缺盐而水肿,只能用当地当地的方法治疗。
姚哲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羊皮帽子,被战士们称为“老炊事员班长”。
抗战胜利后,姚哲、绥蒙军区继续在大青山作战,后担任西野第8纵军军长。在战役中,他们消灭了傅的一个师,这促成了绥远军政首脑董的和平起义。这一创举被主席称为解放战争的“绥远路”。
主席还对乌兰夫说:说起内蒙古的革命历史,就不能不提我的“小老乡”姚哲。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44岁的姚哲回邵阳老家探亲,干了一件“惊天大案”:他和警卫员拦截了一支运送军用口粮的车队,当场分发给当地“挨饿”的灾民,让当地干部向北京告状。
后来当地政府真的去北京“告朝廷”,惊动了主席。组织上找姚哲谈话,但没有给他任何处分。不久后,姚哲作为23兵团副军长,率部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9月,姚哲被授予中将军衔。1979年5月27日,姚哲突发疾病去世,享年73岁。按照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武川县大青山乡革命烈士陵园,与战友彭大大等人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