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地位崇高的勋臣,为何大多几乎没有什么权力?

斯卡纳2022-09-25  12

明朝地位崇高的勋臣,为何大多几乎没有什么权力?

明朝开国时,天下有一大批将领追随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朝伟大的皇帝朱元璋手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玺,对这些将领进行封号,并给予他们世袭的地位和特权,以奖励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贡献。这些是明朝的荣誉。之后,朱元璋两次大封,逐渐完善了明朝的勋臣制度,勋臣集团延续至今。

奇怪的是,在整个明朝,虽然大部分爵位享有朝廷对世袭爵位的册封,但他们手中并没有与其身份相符的实际权力。

当然,在明朝,并不是所有的爵位和大臣都是地位很高却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的。

建国期间,谋士、将军长期跟随朱元璋征讨,深得朱元璋信任。各种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他们有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的丰富经验。建国以后,朝廷的各种事务理所当然要由这些谋士、将军接手,所以这个时候,勋位、大臣还是很高的。

然而朱元璋毕竟本性多疑,国与营不同。他不能一直监控所有的勋位和大臣,也不能赋予他们各种军政权力,所以制定了一些制约制度。

吴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颁布《铁表》,明确了对名臣所犯罪行的惩罚方式,希望名臣有所畏惧,规规矩矩。

然而,总有人胆大妄为,如胡、等,他们目中无人,甚至有意造反。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事情败露后,朱元璋大怒,杀了胡,废除了中书省宰相的官职,对所有的封赏大臣更加怀疑,开始削弱他们的权力。

朱元璋将循规蹈矩掌握的大部分原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并将原都督府的军事管理权秘密移交给兵部。

13年后,朱元璋效仿宋太祖“以一杯酒赈济兵士”,一再鼓励他的尊贵大臣们放弃权力安度晚年,并把退伍军人遣送回乡。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规定“禁止武官预民”,即禁止武官处理一般的政治事务,大明所有的大官都跟随朱元璋征服天下,大部分必须是武将。这一规定无疑大大削弱了军事官员的政治权力。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反叛他的人。三年后,著名的“海蓝宝石案”爆发,大批朝廷权贵被杀或封爵。

在这一点上,开国元勋是很少的,他们的权力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从洪武时期到明中叶,政府逐渐形成了“禁勋、禁官预九事”和“以文治军”的政策。

“禁止武官先行”政策强化了洪武时期的“禁止武官先行”政策,基本剥夺了武官处理中央政务的权力,“以文治军”则限制了武官的权力。这些措施进一步削弱了军事官员所剩无几的权力。

为了安抚权力被削弱的官员,朝廷“尊旧武官”,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因此,明朝官员权高势轻成为普遍现象。

但毕竟爵位大臣高贵傲慢,“以文治军”的措施使他们受到地位远不如他们的文官的制约。他们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才会有想法和行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原本是王星的藩王,在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市)长大。他与朝廷官员的接触非常有限,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开始拉拢朝鲜势力。

但朱厚熜登基时,杨廷和、毛承厚等文官为了符合正统,坚持要他认孝宗明为父,使得朱厚熜对文官的印象很差,自然更倾向于亲近荀贵。

不久,明世宗恢复了之前被革职的李、常、邓、唐、刘等的爵位。同时重用武定的侯国勋和咸宁的侯秋鸾,赋予他们军政大权,使他们可以压制文官,制衡朝廷政局。但明世宗并没有调整其他朝臣的权力。

后来因为统治已经稳固,郭、邱又犯有以权谋私之罪,明世宗最后制裁了他们,收回了他们的权力。

虽然爵位大臣的权力最终没有改变,但既然有了郭、邱的先例,其他爵位贵族自然看到了参政的希望,开始兴风作浪。第二代实诚侯刘师言复爵后,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刘师言在南京真武营遣散乱兵。他认为自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是开始积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即使因为这个原因被停职,他也没有悔改。他甚至因为没有得到回应而心生怨恨,开始刻意扰乱政局,强求自己。据说对张的清算是他唆使的,但最终他没有权力改变授勋。

崇祯末年,国家动乱,崇祯皇帝不信任臣子,开始重用荀规。可惜明朝建立的时候,一共有三十六个贵族家族,而此时只有三个还在传承。而且这些贵族家庭长期被制度束缚,无法参政,政治能力极差。结果明朝朝廷失去了大部分战力。最后北京被攻破,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建国大业成就了,鸟尽弓藏,勋位大臣地位提高了,权力却丧失了。没有了长期的参政锻炼,终于在动乱再现的时候,强弓已经腐朽,匆忙投靠他们的崇祯皇帝,自然只有歪着脖子一棵树回家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8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