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启超的后代在美国。
顾爱玲在交际圈。
顾爱玲小姐的交际圈总是给人惊喜。
7月31日,她在网上晒了一张合影。这一次,她站在一个真正的中国名人旁边。这位美貌与气场都不属于顾爱玲的美女,叫梁周洋,英文名Annie。
她是梁启超的第五代传人,曾祖母是民国著名才女林·。我的曾祖父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
梁周洋出生在北京,7岁时随家人移民到美国。有家学的传承,有西方教育的精髓,很难把这样的教育资源想成成功。
39岁的她显然继承了家族中的优秀基因。她不仅外貌出众,而且是一位地道的校长。她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在纽约做金融分析师。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家族办公室”,专门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家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2013年1月12日,应创始人、交际花(京剧大师周之女)的邀请,参加上海国际元媛舞会,荣获“年度肖梅元”。
这个“交际花”的称号实至名归。
梁周洋的举手投足,由内而外,都散发着贵族家庭、书香门第的气质。
与她家的祖辈相比,她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意义。
她不再像她家的祖辈,生活中有一种“失败者的悲剧”气质。
林左右
说梁启超家有“失败者的悲剧气质”,不是装腔作势的怪话。这是梁启超一家说的。
梁启超的孙子梁从杰,也被称为梁周洋的祖父,曾说:“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我们三代刚刚说的掌权者之外的声音是注定的。其实他们秉承的是一颗爱国的心。”
那么,梁启超家的这种“失败者的悲剧”具体是怎么造成的呢?梁周洋是如何逃脱这个家庭命运的?
2、
三代都是“失败者”
说到梁启超,他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
梁启超用笔横扫千军,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然而,在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失败者”。
第一次失败是1898年的改革运动。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政治改革。因为这对师生在中国赫赫有名,所以也被称为“康梁变法”。
费正清在《晚清剑桥史》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如果这些改革付诸实施,那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根本性革命’——那么中国今天就不再是积贫积弱了!”
变法之初,康梁的名声达到了顶峰。
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梁启超访问武昌,打开中门迎接,甚至还问下属能不能开炮。在当时,接待钦差大臣是一种礼节。要知道,张之洞可是天生探花的料,写出了“锦绣文章”,为天下文人树立了榜样。能够以如此礼遇对待梁启超这样的晚生,可见当时的变法是如何“引领潮流”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思想政治改革,如久旱逢甘霖。
但利益集团不能容忍其既得利益受损,晚清朝廷属于一个极端集权的政治生态。当权者的个人决定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政策。
六君子在菜市口浴血奋战,康梁逃往日本避难,被清政府通缉。“我横刀笑对天,肝胆相照。”梁启超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就以这种失败的悲剧告终。
第二次失败是梁启超黯然退出民国政治舞台。
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从日本回到中国。他“觉得中国未来很有前途”,并大胆表态“非国务部长不做”。果然,他一回国就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司法部长和首席财务官。
但显然,与其学术水平相比,梁启超的政治表现要逊色许多。有人这样评价他作为财务总监的表现:“他在担任公共财政部长时,未能在任期内实现盈利并克服一个劣势。”
后来梁启超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于是离开政坛,回归学术。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从民国秋入熊内阁主持法务部,一直到民国夏,担任段内阁财务总长。这些政治事件都没有收到积极的结果。可以说他做得不好,所以不想再做任何政治评论,以免别人说闲话。”
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下)
后来梁启超看到自己寄予厚望的袁世凯称帝,老师康有为辅佐张勋复辟。他愤怒地与他们决裂。痛骂袁世凯“这也适合四亿人一起罚”,痛骂康有为“口无遮拦的书生,对时局同甘共苦一无所知”。
梁启超最后的10年是在书房和讲坛度过的。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7岁。
梁启超去世后,长子梁思成扛起了家族学术传统的大旗。
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东京。12岁时,他随父母回到中国。24岁时,他和林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这对中国建筑中的“神仙眷侣”开始了他们的传奇之旅。
林与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回国,选择了当时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
后来两人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几年来,我走遍了中国北方,探索偏远村庄的古建筑。他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建筑的学者,开辟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深感国家缺乏建筑人才,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领导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也是设计团队的一员。
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不久,因为北京古城墙的拆除,梁思成和林与当局发生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争吵。失败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头上。
北京古城墙是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城墙。它始于七百年前的元朝。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建筑价值,哪怕是给后人留下一个景点,都是极其珍贵的古迹。但当时官方要拆,梁思成和林坚决反对,无济于事。
1955年,林因肺结核住进医院。在她一阵阵的咳嗽声中,是窗外机器的轰鸣声,旧城墙一点一点被拆除。对于一个考古学家来说,在她眼前推倒古迹无疑是最痛苦的事情。不久后,林病逝,享年50岁。
太神奇了:“诗意的千寻瀑布,老少皆宜的四月天!”
林死后不久,梁思成被送往江西,并于1972年在那里去世。
梁思成和林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梁从杰,女儿叫。
这一代人,“失败”似乎来得更早。
30岁那年,梁从杰因为家庭背景,被发配到江西八年。当时他有一个被批判的外号,“梁三子”——保皇派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
虽然梁从杰和父母一样聪明好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但在他即将大显身手的时候,却不得不在江西农村种田、养猪、开拖拉机。
正是这次更早的“失败”,让梁从杰说自己家“三代都是失败者”。
3、
不再是“失败者的家庭”
八年后,梁从杰终于回到了北京。
他拾起旧书,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后来开始关注公益环保,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
梁从杰于201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梁从杰之子梁健,梁启超家族第四代,也从事历史研究,是中国青铜器文物保护的专家和收藏家。
梁健的女儿是梁周洋。梁周洋7岁时,梁健把妻子和女儿送到美国学习和生活,他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跑来跑去。
从梁健开始,他似乎开始摆脱“失败者家庭”的悲哀基调。
中国人说:“一等忠臣孝子,两件事是读书和种田”。那是古代社会对一个家庭的最高评价。从梁启超那里,他用所学来救亡图存,启蒙大众,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一方面,他们有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方面,他们要引进现代先进思想,改变生存法则,唤醒民众,中国将步入现代国家行列。
无论是谁,都无法独自承受这个负担。每个人都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当他想做更多的事时,难免会遭遇失败。
当我们不再抱着这种宏大的理想,不再需要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涉足政治,投身于“救国救民”之类的守旧派知识分子,只是做一个普通人,似乎就容易多了。
在梁周洋这一代,家庭传统中只剩下“努力学习”了。当然还有梁启超家族的气场加持,让她轻而易举地步入了中国名人的行列。毕竟这样的书香门第在中国排了近百年。
梁启超家三代人的“失败”,不是个人成就的失败,而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剧,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是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奈。
今天,梁周洋成功的生活是她个人奋斗的结果。虽然她也有祖辈的光环,但老一辈为享受和平安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难道不是为了后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