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德标
保险行业正在成为改变我们驾驶习惯的辅助工具。随着驾驶辅助技术的发展,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道路就会顺畅得多。
这种情况源于“投保群体”的差异化定位。和汽车市场一样,保险行业也在向“定制化”方向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千人投保”的现象。
这种差异化定位诉求的最新导火索,来自4、5月份的爆发。比如上海一位车主发现自己两个月没开车了,车主根本没机会享受保险公司的服务。言外之意是,如果我不出去吃饭,就不应该付钱。
所以就有了车险酌情延期的讨论。据说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了这一民意。这是一种特色服务,也是定制的雏形,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早在2015年,国内就出现了类似的保险机构,只是没有做而已。
除了“保险有效期”被特殊因素浪费,还有更多差异化的人群。比如现在很多行为习惯好的EV车主,需要支付比燃油车高21%的保费,保费是按照“补贴前售价”计算的。以及同样守法的燃油车主,因为一两次事故被迫提高保费。
尤其是前者,纯电动车本身价格高,电池成本高,同时电机电控集成度高,导致碰撞后完全更换的概率大。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像燃油车那样单独更换零件。
有保险从业人员表示,即使价格较高的燃油车追尾了纯电动汽车,后者的赔付往往会高于前者,保险公司自然会提高保费。
你可能会说,保费再高,也比实际交费低。看似合理,其实是事后的理解方式。
因为保险业的盈利方式在于赌概率,比如商业医疗保险,有基础疾病的朋友交的保费比健康人高。极端情况下,可能根本不是保险公司的目标群体。
车险也没有脱离这个规律。表面上,我们习惯于根据过去三年的事故次数来计算保费,把保费理解为对之前的结果负责。但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基于对你过去三年的事故次数的一个预测,其中包含了一些其他的计算系数,但本质上是一个估计。
现在这种估计更多的是作为驾驶行为的参考。比如你闯红灯超速,保费也会上涨,因为危险行为导致事故几率更大,保险公司自然会出血。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险公司应该寻找高素质的人,因为他们能让公司赚钱。
但如今国内保险行业虽然加入了一系列变量,但本质上大家都在同一个池子里,也就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计算公式下“服务”优质人群和危险人群,这对前者是不公平的。
尤其是对于没有前科的新能源车老司机来说,用行话来说,这违背了“同质风险共担”的理念。
有业内人士举了生动的例子,就像办婚宴一样。主持人没钱的时候就是众筹,俗称收钱。你做我就做,所以大家都是一个池子。
但是平均每年几千公里的车主和几万公里里程的车主显然不是一个池子。因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一样。
根据这一现象,善于从源头思考的马劳又有了新举措。早在去年10月,马劳就在得克萨斯州为特斯拉申请了保险牌照,并在上海设立了保险机构,声称未来车险业务将占特斯拉整体业务价值的30%-40%。
有意思的是,在拿到保险牌照的时候,特斯拉还没有拿到德州的生产牌照,也就是车险先于汽车诞生。
特斯拉的UBI车险(注意与FBI无关)是基于实时驾驶行为,纳入车险产品的安全评分体系,如:每1000英里碰撞预警、紧急制动、急转弯、不安全跟车距离和强制自动驾驶分离。
有媒体引用了特斯拉官网的声明——与大多数保险产品不同,我们去除了以下会影响您保险成本的变量,如信用、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你的保险价格将由你的驾驶行为决定。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不会因为一次驾驶事故而增加你的保险费。我相信这句话一定会让你在换雨刮器时不小心刮花或者砸碎前挡风玻璃的时候很难受。
这是把原来的大池子里的乖宝宝们都抽取出来,业主当然可以减少一些保费。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条条大路通罗马。InsuretheBox根据公里数对投保人群进行分类。可以先买几千公里,再充值。
还有人推出了脑洞更开的想法,就是在加油站充值,加油的时候充个200公里的保险。他们的共性是定制,是人群的诉求而不是等待细分的保险行业。
目前国内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在计算新年保费的时候加入了更多的变量,除了驾驶习惯等等,还有同品牌车型的事故数量。这也是一种分类方式,但是相对于个性化定制来说,还是比较粗放的。
虽然马斯克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但特斯拉的UBI汽车保险是基于车辆OBD对车主驾驶行为的记录。或许这样更适合主机厂推出配套的保险机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车辆和客户的隐私。
制约因素是原始设备制造商不太愿意与独立的保险机构合作。毕竟,他们需要共享客户和车辆数据。前几年国内UBI业务这么黄。
马斯克的火花不一定能燎原,但可能对推动车企自主保险业务有帮助。当然,基于驾驶行为的分析模型也需要进一步细化。毕竟电动车的提速能力释放了很多车主压抑多年的欲望。现在交通法规还没有限制我,所以加速刹车时先考虑保费是一种人性的压抑。
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