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造船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2013年,余姚井头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三把木桨见证了新石器时代,宁波先民已经可以制造独木舟。到了宋代,宁波的造船业达到顶峰,造船规模和技术领先全国,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
在宋神宗和宋徽宗年间,明州(今宁波)建造了一系列名为“神州”的海上客轮,专门用于朝鲜。
宋神宗元丰年间,赵霞明州建造了两艘赴朝海船,分别命名为徐灵致远安吉神州号和凌飞顺吉神州号。
宋徽宗宣和年间,明州重修了两艘神州船,一艘名为李定信涉怀远嵇康神州,另一艘名为刘顺慰同济神州。四艘船的名字都很长,很吉祥。估计法院取名字有特别的规则。
神舟能承载多少重量?
神舟系列船在定海(今宁波镇海)招宝山下的官船厂建造。
神舟号长50米,宽11.2米,吃水3.5米,排水量约780吨,载货量约6000小米,共计360吨。它被称为万虎舰。比同时期建造的普通客船(客船)大3倍。船长十余尺,深三尺,宽255尺,可载2000斛小米,约相当于今天的120吨。
神舟用了哪些新工艺和新技术?
船型
一般的海船型,如福建舰型,都是尖尖的底,而神舟舰型则是“上平如秤,下锐如刃”。具体来说就是V型和U型的组合,即船体前半部分是V型,后半部分是U型。该船型是宁波造船工业的一项技术创新。适合在东海、南海、北洋海航行。是始于北宋,延续至今的浙江船型。
航行
是指南针导航的指南,用在特殊航线上(明州-朝鲜半岛)。最早的历史记载只有北宋的许婧。他在《宣和·石丰·高丽图经》中记载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是晚上,不可能生活在海洋里。星宿若移,天若黑,用导浮针拍击南北。”
摇动龙骨(船尾龙骨)
北宋时期,宁波建造的船只就已经有了抗横摇龙骨,神州号上的这个装置也不例外。稳定杆龙骨安装在船体的舭部,在船舶遇到风浪时起到减缓横摇的稳定作用。
减龙骨的出现,是宁波造船业的独创。比19世纪初海外使用舭龙骨早700年。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造船业的巨大贡献。
航行
由于神舟的船体较大,使用的风帆也需要科学设计。时任朝鲜使节的许婧这样描述“神舟”号的航行:“船大十尺,头高八尺。正风时有50个帆,风稍偏时用一个篷。左右展开你的翅膀,这样风就会吹来。”这么高的帆,如果仅靠人力升降,难度很大。估计桅杆上安装了转轴(当时宁波的中小船上已经使用了桅杆的转轴)。
神舟去了韩国。
北宋政府派代表团出使朝鲜,四次乘坐神州。第一次,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第二次是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第三次是宣和四年(1122年);第四次是宣和五年(1123年),都是从宁波坐神州船去朝鲜。
北宋著名航海家许婧,曾两次出使朝鲜,曾担任冯异郎,提升管辖,并于1122年随其出使朝鲜四年。第二年5月,我又以使者的身份去了韩国。宋朝代表团在明州东门码头登上神州起航。
在笔下,神州客轮是这样描写的:“巍巍如山,浮波上,金帆鹬首,俯首为蛟,故黄花,撼夷地,超古今。”
许婧的船队由两艘神州船和六艘客轮组成,于6月13日抵达高丽历城港(今朝鲜开城以西)。当时,数万高丽民众欢呼雀跃,赞美神州舰,外如山岳,内辉煌。"当它被列在岸边时,观者就像一堵墙."7月13日离开韩国,8月27日到达明州。后来,他写了《宣和石丰高丽图经》,一部12世纪中国航海百科全书。
北宋时期,明州建造的神州,代表了当时中国建造客船的最高成就。其船体规模、技术和工艺均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宁波出发到朝鲜的“神州”号和“周珂”号是中国最早的海上客运船队。说明宁波人在船舶工业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为中国和世界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