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央欲派徐向前去山东接手指挥权,伟人深思20天后否决

李沁金世佳2022-09-23  29

1946年,中央欲派徐向前去山东接手指挥权,伟人深思20天后否决

1946年,山东军区指挥所外,陈毅深吸了一口烟,地上已经堆了一堆烟头。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减轻他的担忧。

因为不久前,陈毅受到一帮部下的职务,被批“不打了”,甚至被起诉到中央。

作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也知道自己难辞其咎,但进入山东后屡屡受挫,取得六战五负的成绩,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这时,向中央汇报后,受到高度重视。中央经过讨论,提出了“临阵换将”的解决办法,打算派向倩去山东接任指挥。而且这个建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只不过是毛主席做了最后的决定。

陈毅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很难受,但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但让他意外的是,等了20多天,他没有等到中央的电话。相反,毛主席挤过人群拒绝了更换将军的提议。

新中国首次授予元帅军衔时,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说明了他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从井冈山初期,陈毅就是红四方面军三巨头之一,在部队的资历很少。

但是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统帅为什么会败在山东呢?毛主席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陈毅是如何反败为胜,证明自己的?

拒绝约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圆满结束。然而,刚刚结束抗日战争的中国却风起云涌。蒋介石企图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并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和平谈判。

毛主席率领的代表团到达重庆后,感到了危险的逼近。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通过谈判争取足够的时间为内战做准备。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对策,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方针。

当时国民党的计划是占领东北,包围关内共军,中共中央作出的对策是打破封锁,抓住时机。

9月下旬,大批部队调往东北,粗略估计干部2万人,兵力11万人,大部分从山东军区抽调。为了弥补山东防守兵力空的不足,新四军第一纵队专门编驻山东。

这时,陈毅接到延安到山东的电话,走马上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华东局成立,陈毅兼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但是有一点让他非常担心。

华东局成立后,由饶漱石担任书记,陈毅和饶漱石意见分歧很大。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开始担心因与饶漱石不和而影响战局,于是向上级申请主持东北工作。

其实陈毅和饶漱石早在1943年就合作过。当时上级考虑到两人性格互补可以更好的配合,但现实与初衷背道而驰。陈毅生活不拘小节,而饶漱石很有原则,要求很高。他们的意见大相径庭,而不是相互补充。

当时毛主席曾亲自过问此事进行调解,但此时人事安排已经确定,陈毅去东北的申请自然未获批准。为了打消陈毅的顾虑,毛主席再次出面调解此事。

陈毅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当然,他懂得以大局为重。更何况是毛主席亲自出面,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实际上,毛主席作出这一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将军都被调到了东北。山东作为连接南北的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未来。在毛主席看来,陈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陈毅没想到的是,进入山东后,他会有六战五败的战绩。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他几次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泗县战役

全面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兵分四路围攻中原解放区。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也迅速研究对策,决定以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外线进攻。

陈毅接到配合兄弟部队进攻津浦路徐埠段的命令后,立即率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向指定地点进发,但在前往淮北途中遭遇暴雨,连续数日不肯停歇,严重影响了部队行进速度。

1946年7月中旬,在获得中央批准后,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内线作战中三战三胜,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伤亡200人的伟大胜利。

此时的山东野战军将士个个跃跃欲试,士气非常高昂。陈毅致电中央说:“现在整个华中地区,苏中敌气衰微,两淮敌气盛。我决心在淮北打一两场好仗!”

然而,中央政府迟迟没有批准这一行动。不久,战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陇海线两侧敌军激增至15个团。以山东野战军21个团的兵力,歼灭敌军的希望十分渺茫,陈毅只好和不同指挥部的同志制定新的作战方案。

这时,指挥部里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部队刚经历长征,战斗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另外,持续的大雨也不适合马上进攻。

也有人认为目标应该是泗县,那里只有广西的两个团驻守,可以轻松拿下。

陈毅再次致电中央,报告了山东野战军主力在灵璧、泗县试图围歼桂系两个团的决定,力争先消灭这两个团,并转战盛世津浦路徐苏段。

毛主席对这个决定也持否定态度。他在8月3日的回信中说:“不要打任何只能打败仗而不能歼灭的仗。只要主力有歼灭敌人的机会,不宜太急。”

这段话不难理解,意思是慎重做决定,不要操之过急。陈毅自然明白主席的意思,但还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再加上轻信了“四城外沟深不过膝”的错误说法。

陈毅考虑到蒋军八个旅已经部署完毕,可以遥相呼应,增援速度将大大加快。与其进攻广西,不如进攻蒋军,于是他作出了5日晚进攻思成的最后决定。

行动开始后,士兵们措手不及。他们原本说的是水深齐膝,但暴雨持续了很多天。再加上思贤河的深沟,城外已经是一片汪洋,士兵们在齐胸高的水中缓慢而艰难地行走。

由于道路被雨水淹没,跑车无法跟进,弹药受潮湿影响较大。战斗打响前,战士们体力消耗过半,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士气持续低迷。

战斗打响后,作为主攻的第八师以5个营展开了围攻行动。不到十分钟就攻破了泗县城北和西北的城门,兵士蜂拥入城与守军交战。

能冲进城的解放军战士没有防御工事可以依靠,在敌人面前就是活靶子。西北门的士兵损失惨重,除了战死之外,还有不少人溺水身亡。

北门的士兵状态相对较好,但是经过反复的战斗,勉强坚持住了,后续的援军跟不上敌人的封锁。

另一边,第九纵队和第二纵队未能突破泗县东门和西门,战斗陷入僵局,一场至关重要的歼灭战变成了消耗战,这对解放军战士来说不是好事。

8月9日夜,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司城仍未能入袋,但在攻城过程中损失严重。面对陆续前来支援的敌军,陈毅值得宣布停止进攻,将部队撤回遂宁以西地区休息。

在多战少胜的形势下,解放军经过两天两夜未能拿下泗县,沉重打击了部队士气。

城内驻军隶属广西第七军172师。士兵大多服役七年以上,实战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守卫。再加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训练,广西的士兵非常顽强,很多因素凑在一起,导致了这次惨烈的失败。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这一仗的失利,山东野战军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国民党军一见机会,立即进攻淮北地区,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双方都输了。

早在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占领淮南淮北,一直试图占领淮阴、淮安两县,以便包围整个苏北,但没有采取行动。

泗县的失利无疑给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机会。国民党第28师第74师、第192旅立即转移,进驻安徽灵璧、江苏铜山等地。

山东军区发现徐州绥靖公署的部队正在东侵,于是向中央建议将山东野战军拉到陇海线附近,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薛岳、刘智的部队。

8月29日,中央致电陈毅说:“现在敌人逐渐东进,企图打通陇海线,威胁淮阴、临沂。我军必须寻找机会歼灭敌人。你们的主力应在遂宁以东地区等待,仿效粟裕方法,集中消灭一个敌军,休整几天再战,打完再休整几天。”

考虑到山东野战军在泗县一战后受损,中央要求陈毅率部野战。每消灭敌人一个团或一个旅,敌人的士气就会提高数倍,这也能造成有利的局面。

但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在睢宁县集结数日,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只好将主力转移到泗阳县以东休整。

9月2日,国民党军压入睢宁、宿迁和泗阳县西北线,准备进攻淮阴,而陈毅立即集结兵力向沭阳县以南挺进,准备阻击和歼灭东进的国民党军。

十日,陈毅又致电中央,说:“各师商议,无一主张固守泗阳,故采取由北向西的作战方针。”

这样泗阳县可能会落入敌手,但向西进攻可以在敌军到达淮阴之前改变两淮局势,保住两淮地区。

同一天,国民党第74师张向发动进攻,中央立即命令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增援陈毅的山东野战军。

但华中野战军主力距离山东野战军250公里。再加上天气条件不好,行军至少要两个星期。

陈毅这时已经觉察到了形势的危急,连续发了几封电报,希望苏尽快到达淮阴,并用“内燃,尽力挽救”这八个字来表达他此刻的心情。

然而,为时已晚。在粟裕到达淮阴之前,张就已经发动了进攻,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下了淮阴,随后又攻下了淮安。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变化,淮安和淮安都落入敌人手中。华中解放区的情况极其严重。

淮河、淮河的失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的滞后。得不到第一手情报,摸不清敌人的动向,导致错失良机。然而,在中央委员会看来,这并不是彻底的失败。

后来,粟裕也说,撤出淮北绝不是军事上的失败,没有必要防守。主动撤军也符合我军的战略方针。相反,淮北之败才是对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改变风暴

作为井冈山时期红四方面军三巨头之一,陈毅的军事指挥能力毋庸置疑。但进入山东后,接连六战五败。泰山一战唯一的胜利也只是小范围的胜利,远远落后于几次失败。

除了几次失败对士气的影响,更严重的是他手下的将领开始质疑陈毅的军事指挥能力。连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都传出“陈毅打不起来”的消息。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指挥官,陈毅听到这些话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但他打了败仗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算他心里有苦,也无处诉说,只能自己消化。

华中的张鼎丞、邓子恢等人也对陈毅最近的表现颇有怨言,联名向中央密电,说陈毅近几个月在华中的指挥表现有很大问题。

山东军区的指挥员也爆发了激烈的争论,矛头直指山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官陈毅司令员。然而,这种说法未能消除失败的影响。

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央立即讨论,认为陈毅最近的表现确实有很大问题。经过讨论,它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临时更换将领。

经过讨论,中央的意见是让向倩接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但是这个决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毕竟,如果军事指挥官临阵退缩,改变是绝对不允许的。他本来就不稳定,谁也不敢确定突然变卦结果会是好是坏。

然而,为了扭转局面,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进退两难之际,我们艰难地做出了换将的决定,但这个决定是陈毅始料未及的。

陈毅得知中央作出这一决定后,十分苦恼,心情十分沉重。他经常在晚上一个人抽一根闷烟。他并没有完全被负面情绪冲昏头脑,而是在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五战的失利,有什么办法可以挽回目前的局面。

有一次值班的王德同志,一脸愁容地碰见陈毅,和他聊了起来,陈毅却心情沉重地对自己说:“以后我还是做好我的文化工作吧!”

可以看出,六战五败,陈毅的心情比谁都糟糕。话虽如此,陈毅还是想打胜仗,这段时间也一直在反思问题。

10月4日,陈毅主动给担任泗县战役主要任务的山东野战军第8师写信,说:

“三个月来,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不好,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好,而是我这个总司令犯了两个错误。过去党内同志有个舆论,说我最会打败仗。这很对。我愿这次由不利转为有利,再次确认这一评价。”

换句话说,陈毅还是希望战士们能再次信任他,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同时对之前做出的错误决定进行深刻检讨。

陈毅最后确实得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但那是毛主席给的。当时军委首长已决定换将军,但毛主席经过20多天的冥思苦想,还是坚持由陈毅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这给了陈毅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就有了“陈氏离不开小米,小米离不开陈”的佳话。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1946年底,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继续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45万大军包围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立即采取“围点打援”的反制措施,打乱敌人的部署,动员敌人进入我军,然后消灭之。

4月22日,华野第十纵军开始进攻泰安城。城内守军为敌整编72师,隶属川军。他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擅长防御作战。但华野的真正目标是围歼前来增援的整编75师和整编85师。

经过一夜激战,第十营的士兵已攻占了敌人的外围阵地,然后逼近摩天岭、李浩山等城外制高点。我军在这次战斗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成功占领了高地。

然而,泰安守军向周边部队发出求援消息后,敌军迟迟不增援。在敌人看来,陈毅和粟裕是在用“转移计划”,所以不理会增援请求,继续按计划前进,准备与华野主力展开决战。

陈毅和粟裕商量后,干脆接手泰安,只是装装样子。这场战争死了24000多人,更重要的是军事装备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接着,华野总部制定了攻宁阳、攻青驼的作战策略,准备在鲁西、鲁中两面夹击敌人。但这次突袭收效甚微,敌人边打边退,组织严密。显然是有备而来,只好取消计划继续进攻。

这时,陈毅接到胡琏整编第十一师已夺心态的消息,经过讨论决定吃掉胡琏,但胡琏能够把整编第十一师打造成蒋介石五大“王军”之一,也不是虚名。胡琏率领大军在营地形成之前逃走了。

华野总部不得不再次改变策略,向沂水地区进发,但就在这时,情报处突然截获了一条重要情报。敌人将于第二天早晨发动全面进攻,主要进攻力量是张的整编第74师。

陈毅、粟裕等指挥员经过讨论,决定集中围歼敌人主力,整编第74师,这就是有史记载的“孟良崮之战”。

三天时间,歼敌三万二千余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当场阵亡。可以说是一场震惊中外的战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包围计划,还扭转了华东的占领局面!

此战之后,陈毅和粟裕像天助一样紧密配合,接连取得重大胜利。部队里流传着“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17504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