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第一任厂长,12岁当学徒,为革命南北辗转,蒙冤受屈坚守信仰


陕汽第一任厂长,12岁当学徒,为革命南北辗转,蒙冤受屈坚守信仰

他出生在山河动荡的年代,躲过南京大屠杀的浩劫,侥幸逃出太行山。他转到延安后,被诬蔑为国民党特务,受了三年冤屈。

但他活了下来。解放后,他当过银行主任,印过钞票,造过硬币。之后转行汽车行业,先后做了一汽董事、北汽董事、陕汽董事,为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传奇故事和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歌颂和学习。

第一,南京

陈子亮,1918年生于江苏淮阴。

他上小学的时候,江苏发生大饥荒,让贫苦的农民家庭雪上加霜。在家庭生计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读书学习如山倒海,正在读初三的陈子亮只能辍学。

好在他哥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图书馆当工人。经他推荐,12岁的陈子亮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厂当学徒。

在印刷厂的几年里,他不仅学到了一门印刷技能,还接触到了不同的人,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爱国人士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在抗日救国会和印刷厂地下党的影响下,18岁的陈子亮参加了南京救国会。工作后,他和许多青年工人一起到秘密的地方学习、讨论,用满腔热血学习、进步思想,渴望工农早日翻身做主人。

1937年,南京陷落前夕,陈子亮乘最后一班火车离开南京,躲过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第二,延安

陈子亮经芜湖抵达武汉,在芜湖参加“青年战时培训班”,学习游击战术、爆破、情报收集等知识。之后被分配到太行山参加抗战。可惜军队战败后,他报名去延安读书。

当时日军九路围攻太行山。陈子亮和他的队员东躲西藏,越过晋东南,绕过五台山,渡过黄河,过潼关,冲破层层阻碍,终于来到“红区”延安。

此后,陈子亮一直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当时住宿条件极其艰苦。如果你想住在山洞里,你必须自己去挖。谷物和草被用作床垫,棉袄和裤子被用作被子。每年粮食只发半年,剩下的半年我们自己解决。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当时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口号。

1940年,陈子亮从抗日大学毕业后,由于印刷技术不好,被留在延安八路军印刷厂工作。

1941年,陈子亮被调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和发祥地——延长石油厂,任副厂长。有一年,一口油井发生井喷,却没有地方存放。去见朱总司令。回来后,他把原油提炼成汽油和灯油。毛主席用的灯油就是他们做的。

从1942年到1945年,陈子亮以“国民党特务”的罪名被“惩罚”了三年。原因是他曾在国民党印刷厂当过工人,在宋美龄负责的武汉训练班上学过东西。

“你拿16块大洋,吃大米和白面。为什么不留在南京?你来我们这里吃小米吃这么多苦,真是不可思议!”

陈子亮非常委屈。他去了延安参加新革命。他的忠诚是可以学习的,但别人总是怀疑他。在那些不眠之夜,他几次想自杀,想死,但他想,死了就更不好说了。还不如好好活着,让历史来评判他。

直到1945年,他们都没有搞清楚陈子亮的“事情”,因为他们拿不出任何真正的证据。

同年9月,戴着“帽子”的陈子亮随大部队去解放东北。

第三,一汽

长春解放后,陈子亮被分配到东北银行,负责印制东北九省的流通券(日本人将东北划分为九省之前)。

1948年,沈阳解放,陈子亮接管了沈阳造币厂。当时全国都在进行土地革命,大地主自愿上交的元宝和金银器都是用火车运到沈阳的。他们将这些器皿熔化,再次冲压制成硬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提升为银行董事,并在政府任职。但是他不想呆在办公室里。他想制造一辆汽车。

1953年8月,陈子亮来到第一汽车制造厂,担任工具处处长,负责组织工具的生产,准备工具。

1955年被派往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国后成为一汽锻造厂车间主任。

1959年9月,陈子亮带队将一汽生产的35辆“红旗”轿车送往北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他见了总理和部长,结果北京的领导都希望把他留在北京工作。

第四,北汽

随后,陈子亮留在北京,担任北京汽车厂厂长。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制造“东方红”轿车,这种轿车是模仿苏联的伏尔加制造的。后来北京汽车厂开始进行大改造,计划生产年产400辆的“东方红”和年产600辆的吉普车。

可惜文革来了。汽车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工人上班不是为了生产劳动,而是为了开会。

当时有人“拉”他,有人“打”他。打他的人判他三项罪名:第一,做苏修人,第二,做汽车托拉斯,第三,做国民党特务。

于是有一段时间,陈子亮从厂长变成了道路清洁工。他扫了北京吉普厂的南路和厂里的厕所。别人把这当成屈辱和痛苦,他却把这当成锻炼,因为他也经历过类似的“委屈”,深有感触。

因为他相信苦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

五、陕汽

以前我国拉炮用的车是苏联的乌拉尔。后来双方关系破裂,我们就去法国买JPC,但是太贵了。部队陷入了“有枪无车”的局面,当时国家开始造陕汽生产拉炮用的车。

北汽负责打造陕汽,需要派个骨干到陕西主持大局。原本决定这样做的人都不愿意去,因为陕汽位于岐山县麦里西沟,荒山野岭,条件极其艰苦,和三十年前一样。

1970年,陈子亮的问题基本上调查清楚了。上级有意让他当陕汽第一任厂长。

“我知道我的命运,当我50岁的时候。”当时他52岁,临近退休年龄,当时妻子病重,但他还是接受了任命,因为做什么都太辛苦了。

陕汽生产的车叫延安牌,“延安250越野车”是黄河车、法国车、苏联乌拉尔车的组合。前两轮试制在北汽完成,第三轮设计改进在陕汽进行。虽然每次都有改进,但还是暴露出很多新问题。

陈子亮上任后,点名要求孟少农,因为只有他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孟少农是中国第一位汽车专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有丰富的汽车制造实践经验。但当时他在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劳动训练。

在陈子亮的推荐下,孟少农终于获得了解放,来到陕汽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汽车事业。他们两个,一个专注于管理,一个专注于技术,很快解决了延安SX250的很多技术问题,然后实现了量产。

正是这款越野车的成功,开启了陕汽的历史,奠定了陕汽成为中国重型汽车制造基地的基础。

1980年,陈子亮离开陕汽,调任汽车局副局长,直至1986年退休。

不及物动词遗憾

晚年,陈子亮最关心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他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汽车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动态。

有一次,他女儿问他:“爸爸,你有什么遗憾吗?”

他说:“不,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对不起过任何人,除了我的父母!”

因为陈子亮自从12岁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母。不能孝顺父母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但是,正因为有无数像陈子亮这样的仁人志士,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为了大家放弃家庭,投身革命,新中国才得以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太平日子。

2009年7月4日,陈子亮在北京病逝。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一生谦和正直。他一生帮助了很多人,在几项运动中保护了很多人。时代成就了他,他也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17477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