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社会是什么样时,22岁的毕业生陈逸飞这样回答。
“社会就像一个地形复杂的大农场。用你这十年从书上学到的知识,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像打雷下雨。很多人已经占据了自己的一小块土地,收获满满。对于新农民来说,要仔细考虑在哪里开荒,种哪种植物。一旦他们选错了,就可能面临没有庄稼的冬天。”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在毕业季与疫情叠加的春夏之交,年轻人正涌入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就业市场。漫长的求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论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普通的大二学生,都带着自己的迷茫与现实世界碰撞。沮丧、焦虑、被动解脱是他们常见的情绪。
在不确定中降低期望值,在激流中向往稳定,这或许是年轻人内心的新转折。经历了求职的疲惫和迷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内心的火焰;有的人给自己腾出空间空体验真实的生活和有限的自由;有些人转向具体,在与具体的人相处中感受到新的力量。
5月17日,在合肥大学,求职者(右)向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询问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春天什么都没有
2022年5月,春招已经结束。对于应届毕业生陈逸飞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收获”的春天。在3月份春招开始之前,她怎么也想不到就业会这么难。她毕业于北京某顶尖985大学,广告学专业。她多次获得大学奖学金,并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四个奖项。她在4A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有长期的实习经历。求职前,陈逸飞拿着这份简历,问做HR的朋友是否需要修改。他得到的反馈是,“简历很优秀,没有缺点和需要修改的地方。”
Lost是求职三个月内慢慢积累的。陈逸飞记得最初被拒绝的挫败感。3月初,她将自己的简历上传到了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根据岗位要求选择了3个与广告传播相关的岗位。她开始每天在官网查看流程,焦急等待一周后,看到平台官网的流程变成了“流程已结束”。她意识到自己的简历连初步筛选都没通过。
然后就是每天早上反复焦虑。醒来后,陈逸飞按照社交平台上总结的春招信息表,一遍又一遍投递简历。在提交的150多份简历中,约有10份接受了面试,1份获得了offer。唯一的工作机会要求她马上去上海实习。考虑到疫情和上海繁忙的毕业季,陈逸飞不得不放弃了唯一的机会。
与陈逸飞的情况类似,毕业于北京某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郭杰也度过了一个无果的春天。起初,她把目光投向了她家附近的一家银行。在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况下,郭杰从4月份开始密切关注北京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参加了三次网络双选会。每次双选会基本都有50多家公司参加。点击公司,提交简历。她重复这一步骤,交付了100多家公司。
简历发出去后,没有电话,没有短信,没有邮件,没有业务回复她。“我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生,简历上没有优势。”郭杰这样评价自己。最气馁的时候,她去家门口的超市买东西,想着还不如在超市里收拾收拾。
把双选毕业会改到网上只是疫情的一部分。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反映就业市场整体趋势)为0.71,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点,明显低于全国1.56的水平。报告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求职人数的增幅明显大于招聘需求人数的增幅。
招聘规模和预算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应届毕业生李凯的求职进程。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1年底,他开始在各种求职平台上找工作,关注了十几个发布春招信息的微信官方账号。因为没有实习经验,他在求职的时候撒了一张大网:咨询行业、风险投资、市场营销、会展策划、游戏行业、广告推送、知识产权,什么岗位都投过。得到和HR聊天的机会后,他也尽可能多的查阅资料,学习投递后的知识。
3月11日,北京某创业服务商的HR联系李凯,经过两轮面试后,于4月初给李培生发了一份录用通知,承诺6月份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意外月薪11000元。李松了一口气,心想找工作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5月17日,李凯收到了一个给他当头一棒的消息。公司的HR告诉他:“很抱歉在这里联系你。最近几个月,受疫情影响,公司很多销售和送货任务无法正常进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生存环境日益危险。经过一系列的裁员和降薪调整,公司暂时负担不起新员工加入公司,因此已经无法为你提供工作机会。”
告诉HR他也是裁员的一员。5月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站在春招的尾巴上,李凯感到很无奈。被打破不仅意味着失去时间,也意味着校招的时间窗口。几乎没有选择。
从秋季招聘到春季招聘,童蕾在面试前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弹钢琴和唱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旋涡中稳定
毕业于澳洲八大名校之一阿德莱德大学金融系的硕士生珍妮,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2021年7月,珍妮完成了学业。9月份回国后,她开始在北京找工作。各大财务咨询公司的官网和App都是她每天刷的,简历也根据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修改了好几遍。每次面试前,她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面试公司的攻略,然后手写一版自己总结的答题技巧。
但是投了30多份简历,第二轮面试人数只有个位数,没有收到录用函。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只能保留一年。迫于时间的压力,多年后,珍妮在北京酒仙桥找到了一家求职机构。面试时,机构负责人信誓旦旦地告诉她,进入梦想外企没有问题,并承诺会给她安排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帮她拿到实习证书、升职和面试机会。
3月10日,珍妮与求职中介签订了合同,并支付了36300元。首先是修改简历,培训笔试,模拟面试,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承诺的四个实习机会,换成了一个不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实习。实习结束后,只拿到了推荐信,没有实习证明。至于面试机会,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拖延。到了四月底,珍妮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一边找求职中介退款,一边投递简历,弥补错过的春招机会。“我找工作压力很大。”珍妮叹了口气说。她的求职期望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降再降,投递了很多曾经被“鄙视”的公司,期望自己的工资从一万元降到八千元。六年前,珍妮去澳大利亚上大学。本科毕业后,她上了研究生,金融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意味着高薪的未来,意味着付出的教育资本在毕业后会得到回报。粗略算来,她在澳洲五年,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大概是160万人民币。
95高校毕业生陈逸飞也面试了几家广告公司,其中一家明确告诉她,工资最高只能6500元。除去在一线城市租房的费用和每个月回老家的往返机票费用,她判断自己甚至无法依靠自己的工资独立生活。但是就业形势那么困难,她还是把工资降到了7000元。
定位为“普通二年级学生”的郭杰,薪资要求非常低。“只要你愿意给我工作,给我工资,我都可以接受。”
降低就业预期是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普遍选择。据智联招聘4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55%的毕业生预期下调,只有27.2%的毕业生预期上调。65%毕业生就业预期的调整受“就业竞争”影响,分别有57.1%和49.4%的毕业生受“国内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对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压力有理性的预期。
根据报告中的数据:2022届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比去年下降了6%左右。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降低薪资要求以适应就业市场。
除了降低薪酬预期,同一份报告显示,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企业类型,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私营企业占比17.4%,低于2019年的19%。国企、公考热潮升温,私企热度降低,共同反映出今年毕业生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应届毕业生童蕾是追求编译的一员。童蕾即将从北京一所一流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该专业的学生大多倾向于有职业规划的公立幼儿园求职。在秋招和春招的面试中,童蕾感觉竞争异常激烈。
求职之初,童蕾在网上投递了一些知名幼儿园,没有一家通过初步筛选。转到普通公办幼儿园后,竞争压力不减。线下面试会有20到30人参加。就像在看一场文化表演。童蕾坐在观众席上,前排的老师在面试,看着应聘的学生一个个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的舞蹈很专业,会各种乐器,身材高挑漂亮。”相比之下,我是大学后才学会钢琴的,准备好的水仙圆舞曲和音阶歌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月初,在参加了10多次面试后,童蕾通过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面试,开始了她的实习。如果顺利的话,她将在3个月的实习期后签署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实习两周后,学校招生官通知15名实习生,幼儿园只能提供6个岗位。童蕾性格内向,谈吐稚气,不善于处理与校领导的人际关系,留下来的可能性不大。3月11日,她放弃了比赛。那天,童蕾在回学校的地铁上擦了擦眼泪。
2019年4月,珍妮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打球。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灵活就业,沉入现实生活
在求职之前,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很多想象。留学五年的珍妮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比其他毕业生强。她梦想在外企工作。外企的福利培训和研讨会相对多一些,她能很快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于珍妮来说,她可以学习的平台非常重要。她不介意加班和竞争压力。
这种期望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外企对硬技能、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建模能力甚至编程语言的要求都很高。每当HR问这些技巧能不能熟练运用时,Jenny只能老老实实回答,只是基础水平。珍妮揣摩着HR心中可能的失望,然后有一种委屈:她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同学差不多。这些技能不是边工作边提高吗?
来自安徽的陈逸飞选择了上海作为他求职的目标城市。广告专业在一线城市机会更大,上海离家近。作为独生女,她每个月也可以回家看看父母。对于未来的规划,陈逸飞很清楚。她想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从事与创意相关的工作。至于未来的公司,她希望公司有成熟的结构体系。你的收入不需要太高,但至少要保证你在上海的独立生活。
和他们类似,大中型企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但是,郭杰的求职侧重点不同。她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协调,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在找工作之前,她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找一份离家近又不加班的工作。这样她才有时间和男朋友一起做饭吃饭,吃完饭再带着狗狗散步。
早在毕业前,郭杰就摸索着自己创业,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剧本杀店。她负责店员的招聘和运营,剧本的出版和发行。疫情期间,门店无法继续营业,但由于前期投入小,生意还能维持。郭洁说,在她就读的两所大学里,像她这样的“斜杠青年”不在少数,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兼职赚点外快。
《2022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除了降低心理预期,求职行为更加保守外,要么通过进入自由职业、慢就业、深造等方式对冲眼前就业,要么为了稳定和保障就业而去国企、微企求职。
郭杰也有过国企实习经历。实习第一天,同事让她去拿快递,在寒风中走到快递点。她这才发现,快递是同事买的零食。回到办公室,她在办公室里大声吼道:“以后不要叫我去拿快递。”她招的学长劝她,实习生没多少活,那是你工作的一部分。郭杰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那你面试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我的工作是送快递!”
因此,这次实习只持续了一天。
郭杰带着年轻一代的朝气。在她的认知里,工作只是一份工作,公司应该支付劳动报酬。她不需要低调,更不需要感恩。“最重要的是我的生命。”她说。
4月23日、24日,郭杰在北京参加了两场线下双选会。她准备了100多份简历,看到招聘摊位就投了过去。遇到不太忙的HR,她主动介绍自己。她很外向,很容易流露出她的自信。仅仅一个下午,她就赢得了一大半HR工作人员的现场面试。
“我不想成为被选中的人”,她说。面试时,她虽然没有很高的薪资期望,但也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问题她都问得很仔细,比如是否需要经常加班,是不是周末,公司具体有什么福利。
一家大型私企在一周内给了郭杰一份offer,职位是管培生,毕业后可以正式入职。在这家公司实习,郭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只有她一个实习生。她问领导,为什么不多招几个实习生来竞争,然后留下最好的。回复她“要不要把你放一边?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期就那么几个月,会耽误人的时间和良心。”
听到这些,她觉得自己来这家公司是对的。
202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拍照。受访者供图
一簇火焰守护着你的心
三月份,经过上一个实习幼儿园的推荐,童蕾来到了现在的幼儿园。虽然学校规模和硬件设施不如以前的学校,但童蕾会有事业编制。5月中旬,她签了三方协议,跨越半年的求职终于尘埃落定。
“我不太好。和大部分同学相比,我是幸运的。”雷岩坦率地说。这种被“幸运”包裹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童蕾开始感觉到她所学的东西和她真正的工作之间的分离。
“学校学的东西好像都是高屋建瓴,很美好,很理想化。在真正的幼儿园里,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童蕾无奈地说道。“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她信奉的教育理念。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心理阶段。她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亲近自然,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童蕾发现这些“应得的东西”很难实现。老师往往要花很多时间维持秩序,最常见的话就是“不许动”“不许说话”。
好在初入职场,身心俱疲,和每一个孩子相处都如释重负。童蕾记得班上每个孩子的个性,记得握着他手指的每只柔软的小手的触感。“老师,你真可爱”“老师,我爱你”。孩子从来没有向她表达信任和爱意的意思。由于北京的疫情,幼儿园已经关闭。童蕾经常想起班上的孩子们。最让她担心的是班上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小男孩。他淘气的“不给糖就捣蛋”让老师们很头疼。现在想来,童蕾知道他需要周围人的关注和认可。开学后,她想慢慢引导他的行为,耐心回应他的需求。
4月8日,西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投简历。新华社记者郎冰冰摄
对于李凯来说,找工作半年是一个暂时妥协的过程。在和一家游戏公司的负责人聊天时,李凯被要求分析公司的产品。从开发出来的视频中,李凯发现,从美术风格到设计理念,都和国外游戏公司曾经推出的一款手游非常相似。虽然他心里鄙视这种行为,但还是违心地称赞了这款游戏的前景。“毕竟不是我挑别人,是别人挑我。”
解约后,李凯形容自己是一只丢了更多工作的无头苍蝇。面试一个销售岗位的时候,HR问他“你想过没有?你真的决定做销售了吗?”李凯顿时语塞。“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到底想做什么。这就像是感受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拷问,我意识到我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之后,他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他决定放慢脚步,研究各种行业的需求,想想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
学了四年广告,陈逸飞对广告的热爱只增不减。“当你在深夜突然产生灵感,想出一个伟大的想法,然后看着它变成现实,传播和影响你身边的人甚至整个时代,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这是一件多么浪漫而充实的事情啊。”毕业论文的最后,陈逸飞写下了这段话。
幻灭的时刻很快到来。某次竞争演示会期间,集团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要想尽办法和另一家公司打价格战,即使赔钱也要拿下这个项目,否则常年做不出几个项目。这种事情空很常见。在跟进了几个项目后,陈逸飞意识到这是一个受制于人的工作,创意不是工作的核心。
该面对的总是需要面对的。闲暇时,陈逸飞喜欢去花鸟鱼虫市场。因为她经常去,几家店的老板都认识她,会把小动物从笼子里放出来,让她和它们一起玩。市场空炎热而温暖,虎皮鹦鹉羽毛美丽,冯谖婉转啼哭。她看着,听着,感到放松和满足。陈逸飞说,她永远是一个尊重创意的人,愿意过充满冒险和未知的刺激生活。“也许我以后会离开这个行业,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但肯定不是现在。”她带着某种语气说。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刘洋编辑陈晓曙校对傅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