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买房

公斤和吨2022-09-08  22

人们为什么不买房了?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星图金融研究院(ID: SIF-2015),作者:薛洪言,标题来源:视觉中国

20年来,只要有钱,买房一直是普通人的首选。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房子不再受普通百姓欢迎,房地产销售低迷成为中国稳增长的主要拖累。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刺激房地产销售的政策频出。但是由于“买涨不买跌”的惯性,很多刚需改善的人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不知道是现在买房还是再等一会儿。

一是量价齐跌,观望气氛浓厚。

从数据上看,目前的房地产销售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

2022年1-5月,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6%,4、5月降幅明显扩大。高频数据显示,2022年4月1日至6月15日,30个大中城市成交总面积同比下降47.3%。

需要注意的是,与受疫情影响的城市相比,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的城市商品房销售并没有低多少。所以疫情不是房屋销售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仍保持正增长,三线、二线城市房价同比均有所回落。2022年5月,一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1.7%、-1.7%、-3.2%。

受量价齐跌影响,房地产销售快速下滑。

2022年5月,全国百强房企销售总额约5192亿元,同比下降59.9%,降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继续创近年来新低;月销售额过百亿的开发商只有14家。

事实上,为了稳定房地产预期,2022年以来,从地方到中央都在不断加强对房地产的放松。

国家层面,5年期LPR累计下调0.2%,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为5年期LPR减20个基点至4.25%。明确保障性租赁房相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

地方层面综合采取多种放松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放松限购、限贷、限售,提高公积金额度,降低首付比例,住房补贴,多子女家庭住房支持,人才购房政策等。,城市能级从三四线城市逐渐向一二线城市扩展。

但从政策效果来看,商品房销售数据并没有明显好转。

对于投资买房的人来说,不断受到不炒政策的打压,缺乏购房动力。时至今日,虽然房地产政策在很多地方有所放松,但住不炒依然是底线。政策面既希望房地产销售回暖带动消费复苏,对冲经济下滑,也不希望也不支持房价快速上涨。由于房价不会快速上涨,投资买房的群体缺乏购房动力。

对于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都是有效的,但受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增速预期放缓和房价下跌的影响,刚需群体观望情绪浓厚。

第二,人们为什么不买房?

对于刚需群体来说,虽然买房是刚需,但也可以延期。当人们对收入前景悲观时,他们会倾向于少借多存,租房而不是买房,以规避房贷压力;或者当人们预期一波房价下跌时,他们会倾向于等待,希望价格低廉。

目前这两个因素都是。

1.房价收入比拉大,购房压力大增。

随着房价逐年上涨,刚需群体开始遭遇首付和还贷的双重挑战。

十年前,团购的主要障碍是首付。只要能首付,还款压力基本可控。以总房价100万,首付30%,房贷30年,利率5%为例。每月还本付息3757元,尽管压力很大,但在可承受范围内。所以,只要首付够了,就可以买房上车,然后等着房价上涨,财富增加。

至于首付怎么出,主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六个钱包”,集合夫妻两个家庭背后的力量来买房。

在过去十年房价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今天,刚需群体很难凑够首付,承担每月的房贷压力。

假设十年前100万的房子涨到300万,其他条件不变,首付从30万变成90万,每月还贷支出从3757元涨到11273元,买房压力大增。

此时的刚需群体已经耗尽家庭家产补足首付,每月的还款压力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几乎耗尽了可支配的现金收入。苦苦维系,还款的刚性会大大削弱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任何意外的现金支出增加或现金流入减少都可能导致房贷违约。疫情期间,因失业导致房贷违约的案例被频繁搜索,就是一例。

面对这种潜在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不敢买房,不愿意将家庭置于刚性还贷的巨大压力下,尤其是疫情尚未结束,工作稳定性和收入预期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游戏里房价下降,想再等一会儿。

也有很多家庭有购房实力,能够承受还贷压力。但在二三线城市房价小幅下跌的情况下,更多人愿意等待房价再次下跌。

对于愿意等待的购房者来说,最大的信心来自于“住在房子里不投机”。房价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受到房价不能大幅上涨的限制。如果等待,就不会有太多的机会成本。大不了低价买,说不定还能降价。

央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仅有16.3%的受访者预期房价会上涨,房价信心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

此外,确实有一些中长期因素支撑房价下行预期。

面对上述因素,时间似乎站在愿意等待的买家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愿意等待,削弱了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

第三,重塑购房热情

面对预期减弱的现状,在留而不炒的政策限制下,需要从首付和还款压力两方面入手激活刚需群体的购房热情。

第一,降低首付比例或者提供首付补贴。【/s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城市将首套房购房比例从30%降至20%,可以更好地提高刚需团购者的积极性。但是像这样很难快速见效。

基于历史经验,2015年6月开始的“棚改货币化”是当时房地产周期走出低迷的重要动力。棚改货币化直接把钱送到刚需者手中,立竿见影。换句话说,大额购房补贴是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减轻还款压力。Q1,2022年,我国剔除经营性贷款后的居民杠杆率为47.4%,仍有一定杠杆空。当务之急是加杠杆后继续降低居民的还款压力。

2022年5月,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为5.03%,仍处于高位。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城市直接将首套房利率降至最低点4.25%,但从纯贷款风险的角度来看,4.25%的房贷利率还会继续下调空。具体来说,通过进一步放开房贷利率下限,各地可以因城施策,继续下调房贷利率。

同时,相比降低房贷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对缓解房贷压力有更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200万贷款,利率4.25%,贷款期限由25年延长至30年,每月还款支出减少1000元。贷款期限从25年延长到35年,每月还款支出下降了1677元。

第三,合理引导房价预期。受“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很多刚需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期望看到房价大幅下跌,从而入市。其实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它是房地产银行体系的主要抵押品。房价下跌不仅影响了购房者的还款积极性,也对银行的非按揭贷款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会引导房价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过快上涨受到控制,大幅降价不可行。

从长期因素来看,不支持房价持续下行。

房地产作为与地理位置捆绑在一起的稀缺资源,具有长期抗通胀的属性。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总需求萎缩,可以通过出清供给侧来实现再平衡,不会对房价走势产生长期影响。

比如,过去40年,美国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8%,英国为5.9%。房产租金收益叠加时,总收益水平远超同期通胀,是较好的长期配置资产之一。

就中国而言,在房不炒、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房价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这并不会剥夺房地产作为长期抗通胀资产的优越性,房价会随着货币超发保持稳定向上。

综上所述,房价短期内不太可能大幅下跌,长期有望保持平稳缓慢上行。

对于刚需和改善的人来说,迟早要买房。在各种刺激政策频出的时候买房,享受更低的利率、更低的首付、更优惠的政策,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的抄底行为。不宜过度等待最低点。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星图金融研究院(ID: SIF-2015),作者:薛洪言

此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请联系hezuo@huxiu.com获得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15288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