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
近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份名为《遂昌县2022年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作为入围体检者的公告》的公示引起热议。
榜单显示,遂昌县24个基础岗位入围者均来自知名高校: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遂昌是个小县城,常住人口不到20万。
为什么入围的都是名牌大学的“全进”毕业生?因为非名校生从招聘开始就被排除在外,只针对名校。
根据遂昌县2022年引进优秀毕业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公告,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办学要求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海外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最新排名前100名毕业生2)QS世界大学。
研究生学历不满2年的,全日制本科学历须符合(1)或(2)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不符合这些学历和学校要求,根本就不能报名。对于学制不到两年的研究生,还要看第一学历,这就是长期被舆论诟病的“第一学历歧视”。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到底是应该为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招考,还是坚持“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与国家正在推进的“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的教育评价改革背道而驰。是一种学术歧视,需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国内舆论应该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招聘中“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和学历歧视有足够的敏感,不应该对“重视人才”强化学历的用人行为进行掩盖和粉饰。要督促相关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坚决对“唯名校”的就业导向说不,否则会助长学历歧视,难以形成“弱化学历,崇尚技能”。
有人认为基层单位招名校毕业生,体现了重视优秀人才的精神。吸引名校毕业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名校毕业生申请,当地自然会调整对学校和学历的要求。
显然,招聘被理解为完全自主的行为。任何单位的招聘都必须遵守公平就业的基本法律底线,不得搞学历歧视。
现有的“唯学历”、“唯名校”的问题,严重破坏了整体教育生态。“名校情结”已经严重涉及基础教育,“学历歧视”导致整体教育结构失衡,学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型人才。
为此,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的局面,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也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和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和就业条件。”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也取消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具体提法,不再划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建设的学科名单。其目的是防止“双一流大学”成为学校的标识,把学校分成三六等。
虽然国家层面一再强调要打破“唯学历论”,但基层单位的执行情况并不好。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似乎各地都在明目张胆地搞学术歧视,甚至赋予其重视人才的意义。
这无疑是对“唯学历”、“唯名校”就业导向的纵容。要有效扭转这种就业导向,纠正学历歧视,首先要清理所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专门针对所谓名校的招聘行为,审视学历招聘门槛的要求是否合理。同时,要追究不推不进的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以打破“唯学历论”,依法继续搞学历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