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社交世界的残酷。
如果说成年人之间的鄙视链会稍微照顾到人际交往中的自尊、同理心和道德标准,那么孩子之间的竞争和歧视真的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
世界上成年人的残忍或多或少都有利益和诉求,达到目的就会停止。
而孩子的世界,才是动物原始本性的真实残酷。很多情况下,学生间的社会欺凌和言语暴力,纯粹是为了“好玩”和“快感”,但对被歧视者的影响却是终身不可磨灭的。
所以现在提倡孩子上那种和自己家庭经济水平大致相当,符合父母社会地位圈子的学校。对他们来说,爬得更高或更低其实都不好。
房子太旧,小区太旧,房子太破。孩子从来不敢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怕被嘲笑。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时,小心翼翼保持着脆弱的自尊心,每次老师提到与家庭有关的任务或话题(如家访)时,他就变得紧张敏感。
有一次有机会,我去了其他同学家,看到华丽的装修,别人家的玩具,大院子和花园里养的可爱的宠物,小区里美丽的花草,专业有礼的物业人员,不需要争夺的停车位,茶几上丰盛的糖渍水果,电梯入口,这是一场华丽的返校仪式,带给他们年轻的心,冲击和差距。
有的孩子,从此明白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变得自卑、敏感、沉默、内向;有些孩子开始怨恨父母,变得叛逆易怒;有些孩子会强迫自己更“懂事”,主动承担家务,表现出不符合纯真年代的“世故成熟”,让人很心疼。
据我们观察,在别墅、平房等高档小区长大的孩子更自信、健谈、善于表达自己,举止得体。人多的时候会在意周围人的感受,不会大吵大闹,上台也会彬彬有礼。
而那些出生在城中村和棚户区的孩子就让人觉得“野”。他们有多动症,自卑,上不了台。他们不站在舞台上,他们紧张地讲话。他们只交头接耳诺诺,喜欢随意翻别人的东西,甚至随意骂人。当事情出错时,他们会生气或大声哭泣,这是非常粗鲁的。
当然这也跟父母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划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成长环境和他们每天吃喝睡的房子也不容忽视,这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上有明显的区分。高端社区邻居的孩子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会读书识字,会下棋书法,彬彬有礼。即使和邻居家的孩子出去玩,也不会染上不良嗜好。
然而,一些城市棚户区和村庄的老房子居民甚至是外来租房者。邻里质量参差不齐。孩子一旦处于同样的社交情境中,很容易染上一些坏习惯,比如抽烟、骂人、乱扔垃圾、虐待小动物和搞破坏等。
事实上,人类幼仔的天性大多是好奇心驱使,热爱探索,思想开放,尤其是在他们开始学习语言,说话,在无知中记忆事物的年龄。
在这个外部认知的过程中,如果得到积极的反馈,比如我家的大灯亮了,我家的房间多了,我家的电梯不用爬楼梯直接到家了,我家小区的花园很漂亮,我家还有一个可以养兔子小猫小狗的花园,无形中就会增加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觉得这个世界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住在又旧又破的房子里,肮脏的墙壁,昏暗的过道,邻居吵架骂人三天,路边的车辆按喇叭到睡不着,放学回家爬很多楼梯,路过脏乱的棚户区垃圾堆,看不到整齐搭建的绿化,闻不到鸟语花香,可以想象他们出去探索世界的经历有多糟糕。
其实在很多方面,成年人习惯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孩子。他们认为孩子自尊心太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却从来不去思考背后的真正原因,更不去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