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夏津的历史

清朝末年夏津的历史,第1张

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的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据地名普查时对全县530个自然村名的来历分析,除栗庄(今属银城街道办事处)、崔庄、崔楼(今属白马湖镇)等个别村庄外,其绝大多数,皆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其原因是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据旧志载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户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洪洞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现有带“屯”字的村名达52个,如:张官屯、李官屯、黄官屯、周官屯、张里长屯、于里长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内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筑等为统称地名。命名者居多,如处原老黄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马堤、杜堤、左堤、刘堤等,以建筑命名的有楼、堂、庙等,如李楼、代楼、苗堂、李堂、刘庙、时庙等。另外有以“王庄”为统称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庄、尤王庄、谢王庄等,这类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赐给诸王的庄田,而由管理庄田的头目之姓而分别命名的。总之,夏津县村名的命名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加统称地名(如:庄、寨、堤、沟、庙、堂、楼等)而形成各个村名。这类村名占全县村名的95%以上。 夏津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命名者。其中有“张法寺”,此村是村东南侧的“大云禅寺”而得名,“大云禅寺”又俗称“张法寺”,据旧志载:大云法寺始建于唐朝,毁于元末。明洪武年间莱州掖县人张福广夫妇来此,见大寺虽圯,气势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们俗呼“张法师”故又以之称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称“张法寺”。其老伴亦归佛清修,在大云寺南十二里处,建庵修行,人们俗称“张姑庵”后在庵侧建村人亦称“张姑庵”。简称“张庵”(今属香赵镇)。如五龙堂,据传一母一胎生五条龙,俱乘风雨而去,后修“五龙堂”以纪念,于堂侧建村,名“五龙堂”。再如王太来庄,郑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来”、“郑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迹命名的有王铺、刘铺、十五里铺,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铺递”(驿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读音中也存有特殊读音,如“时”读“chi”,“岳”读“yao”等。

驾车路线:全程约88.4公里

起点:雷集镇

1.德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7公里,右转

2) 行驶12.7公里,左转

3) 行驶4.2公里,右转

4) 行驶1.5公里,左转进入香李路

5) 沿香李路行驶3.5公里,左转进入G308

6) 沿G308行驶2.6公里,右转

7) 行驶70米,左转进入G308

2.沿G308行驶5.0公里,右转进入S316

3.沿S316行驶31.6公里,直行进入回辕大街

4.沿回辕大街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S316

5.聊城市内驾车方案

1) 沿S316行驶390米,直行进入G309

2) 沿G309行驶10.1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光岳路

3) 沿光岳路行驶1.3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聊城东立交

4) 沿聊城东立交行驶940米,过聊城东立交,右前方转弯进入光岳路

5) 沿光岳路行驶3.7公里,直行进入光岳路

6) 沿光岳路行驶110米,在第3个出口,朝黄河路/长江路方向,进入光岳路

7) 沿光岳路行驶3.4公里,右转进入湖南东路

8) 沿湖南东路行驶2.2公里,右转

9) 行驶30米,过聊城大学南门约70米后,右转

10) 行驶290米,左转

11) 行驶1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聊城大学

现在的夏津县城雨污分流工程是属于工程技术部门管理。因为城雨污分流工程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的工程,所以现在一直都是归工程技术部门管理的,而且这个只能是工程部门进行管理,因为工程部门里面的管理都懂得这些分配流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8915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