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本地晋安区的一处地名“塔头”这一名称是怎么由来的?求各位网友解答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史?

福州本地晋安区的一处地名“塔头”这一名称是怎么由来的?求各位网友解答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史?,第1张

“塔头”并没有古塔,而是与动词的“搭”有关。

传说明代戚继光率兵抗倭达到塔头的时候,领头举帅旗的士兵的头被倭寇砍了下来,但没有砍断、还连着皮挂在那里(是不是有点可怕哇),然而他仍然举着旗号向前冲。他的无畏行动煽动了士气,士兵们奋勇杀敌、长驱直入,最终取得了成功。为了纪念“搭头杀倭寇”这一动人事迹,便将此地命名为“搭头街”,最终谐音为“塔头街”。

塔头路,

东至连江路,西连六一路。

明朝时期,福州城东门外,

有一条河,护城河,叫晋安河。

过护城河,有一座山,叫康山。

康山山脚,有一条延伸远方的路,

那时是官道,

现在是塔头路,

塔头路,因倭寇而生,

塔头路,因抗寇名扬。

那时,塔头路是无名的。

明嘉靖年间,

塔头路的西端是福州城东门,

城东面却是时常来犯的倭寇。

城东郊区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

在阡陌之中,拾荒流浪。

那年,戚继光南下,

镇守东南,率明兵对抗倭寇。

那月,福州城东门,

倭寇来袭,兵在塔头路迎敌。

那日,将勇兵悍,

将,横刀立马,

兵,杀气昂扬。

于是,路有了名,

从那日起,路有了故事。

从那刻起,路叫塔头路。

因为在那一日,

在抗倭队伍中,

一勇兵名为江依冰,杀头阵,

头挨倭寇一刀,

依旧屹立不倒,搭(耷)着脑袋,高举戚家军军旗,奋勇前进杀敌。

那一瞬间,点燃戚家军的斗志,

军魂油然而生,

一股"壮志饥餐倭寇肉"的斗志,

四面边声连角起,

埋伏康山上的兵,

城里的大明兵勇,

为国为家为所爱,

那数日,破阵杀敌,倭寇落荒而逃。

那一日,福州东门,抗倭的凯旋门。

那一刻,路有了名,

只因勇兵头挨一刀,

却搭头杀敌,

世人知其勇,叹其勇,赞其勇,

路便名为"搭头杀敌路",后简称“搭头路”。

后世人将路名雅化,少些许血腥,

便名为“塔头路”。

在往后百年岁月中,

塔头路扩宽了,

福州城的东城门没了,

康山那座山慢慢消逝在民居的建筑中,

唯一剩下的,却是那条护城河~晋安河。

陪塔头路走了数百春秋,

护城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硝烟在有心人中,

那段抗倭史,

在塔头路写得淋淋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63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