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从虹关到段莘

婺源:从虹关到段莘,第1张

一大早离开虹关,顶着寒气往段莘去,天冷了,鸟都躲起来,不怎么叫唤,农闲时,村民也没那么早干活,路上是那么寂静。

这就是去往段莘的三叉路口,此路是新开辟的,从浙源到段莘,全长27公里,这条公路把婺源北线打通了,以后到婺源北线不用再倒回县城,直接可以从段莘到江湾。

路上要经过庐坑村,我国历史上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祖居地。

小呀小儿郎,背着个书包上学堂......早上明显降温了,庐坑村的孩子们都添了衣服,看上去天真可爱,气色都不错,至少衣食无忧吧。

其实,要说一个人是什么地方人,是个挺麻烦的问题,我自己就是如此,祖居地、出生地、户籍所在地还有生长地都不同,别人问起我是什么地方人,都不知怎么回答。

要是论出生地,詹天佑应是广东佛山南海丹灶人,他祖父那辈就在广东做生意,已经入籍南海。我对这段历史多少了解一些,记得N年前,我和同事商讨南海丹灶镇一个度假区的雕塑群的设计,那话题总也绕不过詹天佑这名字,当地人总说詹天佑是他们丹灶镇人,很以此为傲。而南海丹灶历史上还归属过中山,中山也说詹天佑是中山人。

当个名人就是好,到处都有人争,有的八竿子打不到一撇,也要拉上关系。要是像俺这人,就唯恐避之不及,不信你到俺老家去问问:你认识张若木么?包管他回答:“张若木?那个庄的?没听说过”。

不好近距离拍别人吃饭,好不容易说服她拍一下她碗里的饭菜,她羞涩地说:菜不好。天啊,这还不好,我都两天没正经吃饭了,休宁街上买的五个馒头还没吃完。为什么一夸奖,人就变得谦逊起来?是不是中国式谦逊?嘴上说哪里哪里,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这是最近修缮的詹氏大宗祠,据说(不是我说哈),庐坑村是江南詹氏始祖詹初的长眠地(木有考证),每年全国各地会有很多詹氏后裔到庐坑祭祖。

他说这些逮到的田鼠屠戮好后,剁剁喂鸡吃,鸡吃老鼠,第一回听说。

怎么看上去像春天。

转回到马路上,从高处看庐坑。

出了庐坑,还是这路,很爽。

这条路据说2011年就动工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到现在还没正式通车,有些路段开始下陷了,质量很成问题,这里是在加固坡面。

路边有伐木工人将钢丝绳用肩扛到山顶,再放下来,做运输木材的滑索。我问旁边的老板:“一卷有没有五十斤”?他说:“不止,大概八十多斤”,这世上大部分人都生活的艰难,所以,别有事没事就无病呻吟,好像谁亏待了自己。

好像有人把这条路比作婺源的天路。

不管路途多遥远,要是我不能预见到前方的路况,那就低头慢慢走便是,只当自己没看到,路不知不觉也就走完了,但问题是你看到了就很麻烦,比如下面这里,正对面山上的垭口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要从右边绕很远的道才能到达,心情会因此变得沉重起来。

这路,好看是好看,但走着累,要说爱你不容易......

不容易怎么办呢?还是得走。终于走到前面说的那个垭口,往下看刚才让自己心情沉重的地方。

到了段莘乡了。

乡政府是一座小小的两层楼(边上好像还有两座小楼),围着一个小院子,低调、简朴又不失庄重,很喜欢这种格调。看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门跟这差不多,两个人迎面走来要侧着身才行。威严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靠外表,主要看气质。

午餐选择在一间路边小店吃要了三根油条,两碗薄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离开段莘后看到了段莘水库,它是婺源境内最大的水库,但相对我熟悉的太平湖,这水面太小。

对面是五龙山,也是饶河的发源地,河水流量很小,下游用水量又大,看吃水线,湖床干涸的厉害。

从公路下到湖床,拍一下湖边的树木和山水的景色。

也不知怎么搞,每年这个时刻,看着秋色,总会无端的忧愁。

这些茅草的叶子已经变成了金黄,随风摇曳,煞是好看。方圆几公里恐怕一个人都没有,显得这般清凉。

在婺源的两天多,一直都是晴天,拍出的照片显得干涩,很希望能有一场及时雨。婺源这个地方是需要雨水浸润的,那些婺源春天的照片,一张张水灵灵的,颜色都要浓重好多。

下坝坊不属于镇,而是属于东莞市万江区坝头社区,位于万江、南城与莞城的交界处,属于东莞市中央生态休闲区与东莞市中央商圈规划范围。下坝坊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一个集创意、设计、休闲、艺术于一体的生活街区,一个有着东莞田子坊、东莞鼓浪屿、东莞798称号的区域板块。

该村辖区区域面积约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750人,其中户籍人口723人。下坝坊汇集了坝头社区的文化精粹,坝头社区较好地保存了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是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

下坝坊位于南城、万江交界处,以前只是一条寂寂无闻的小村落,现在已形成一条富有时尚而又兼具精彩创意的街道,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很多文艺青年、艺术者的天地。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蔷薇之光、那些记忆、遇见等一些店铺。所以风格上来看,跟厦门的真正鼓浪屿有那么些相似之处,有种古老浪漫味道!

来自湖北的文艺女青年张小染就是蔷薇之光的创始人,也是令下坝坊这个被人遗忘的小村落重生的人。曾经从事地产行业的张小染结束自己的“五四”咖啡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万江坝头村的下坝坊,一眼看中詹氏宗祠旁边那老旧的大队部。旧大队部的牌坊顶上插着标志性的红旗,迎风飘扬,张小染认定这里将可以被改造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高地。2010年9月,老大队部终于被她们一行人盘了下来。如果说,下坝坊詹氏宗祠那块皇帝御赐的功德牌匾是一个节点的话,那下坝坊的新生就要从这个时候重新计算。3个月后,房子被重新修葺了一番,刷了田园风情的墙面漆,怀旧的装潢和摆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这就是独一无二的“蔷薇之光”。张小染认为,蔷薇听起来很清高,“我就喜欢蔷薇听起来特别其实特别平凡,看起来柔弱实际上爬墙向上,反正生命力很强”。对,生命力很强,和下坝坊古村落一样。

途径公交:11路(金桥市场-螺涌)、21路(东城科技园-翰林学校)、25路(市汽车总站-榴花汽车站)、29路(市汽车总站-莞城科技园南),到达坝头新村站下车,然后步行约380米就到达坝头村,各个知名小店都在附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6263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