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弥勒佛位于我国哪里

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弥勒佛位于我国哪里,第1张

广西玉林云天文化城弥勒佛座像美轮美奂震撼人心。弥勒佛座像是目前世界上室内最大的弥勒佛座像,弥勒佛座像高30米,总重量为400吨,由1000多块铜片组装而成,以铜为原材料,喷金粉,制造工艺复杂,耗时5年多完成。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位于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青峰环绕、飞瀑争鸣的雪窦山中。在寺庙四周有九个山峰缠绕,如“九龙抢珠”,故有“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刹;涧绕寺走,处处可听泉”的赞词。雪窦寺始创于晋朝,兴起于大唐,鼎盛于两宋。从古至今,高僧辈出,香火兴旺,南宋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被称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是布袋和尚-弥勒佛道场。

2017年8月拍摄于浙江宁波奉化。

中国佛教有五大名山分别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观音菩萨的浙江普陀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菩萨的安徽九华山,以及供奉弥勒菩萨的浙江雪窦山。

雪窦寺是佛教圣地,千年古刹。建寺至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声名远扬四海。远道香客和文人慕名而来。当年苏东坡在读了《雪窦颂古集》之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直到晚年,他还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

如今在寺院门口可以看到一块“青色照壁”。上面赫然写着“弥勒道场”,照壁背面是“晋代古刹”四个大字。在照壁的对面有几株松树直冲天际,据说下面是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安葬之地。

走过树林首先来到的是天王大殿。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铜像,佛像身披袈裟,手拿长柄莲灯,是按印度弥勒传统真身塑造的。弥勒菩萨两边的是四大天王,脚踩八鬼。

弥勒佛是释迎牟尼的弟子,先于释迦牟尼圆寂,升到兜率宫。经过56.7亿年,将会登补佛位。成为佛的接班人。弥勒佛在佛教中地位是很高的,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摩尼佛是“现在佛” 弥勒佛是“未来佛”。

在天王殿后边有两株高大的白果树,亦叫“银杏”。这两棵白果树的树龄已有2200年历史,据说是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推算出来的。1987年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僧人早殿,绕念弥勒尊佛圣号,故称为弥勒道场。

弥勒佛殿后面就是大雄宝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殿中供奉三尊如来佛像。佛像高坐莲台,两壁十八罗汉,殿背上供奉观音菩萨一尊,背景为菩萨32个化身。殿后壁两边供奉着跨青狮、骑白象的文殊、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的后面则是藏经阁。是一座两层建筑,一层为法堂,第二层为藏经楼。这里藏有清光绪皇帝所赠《大藏经》。宋朝的智觉延寿禅师在雪窦寺中,完成了五代以来的佛学巨著《宗镜录》,北宋重显禅师著有《颂古集》等。

法堂前有两株楠木,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和他妻子于凤至、赵一荻所种。共种下四棵,1956年大台风时刮倒两棵,存活两棵。为纪念张学良将军,称为“将军楠”。

2008年11月7日国内也是世界最大的铜制露天弥勒大佛在此落成。弥勒佛高33米,天有33重天,而弥勒在成为佛之前就住在33重天的兜率天宫。整个佛像高56.7米,因为弥勒佛将在56亿7千万年以后下凡人间,即成佛为。整座大佛用500多吨锡青铜铸造,内部由400多吨钢骨架支撑。从广场到佛像有332个台阶,因为在佛教中3、6、9都是吉祥数字。

佛像莲花座9米,有56个莲花瓣,代表着56个民族。佛像左手拿布袋,右手拿佛珠。佛珠代表智慧,布袋代表提起来的责任,放下的是包袱。希望来到未来佛时,世界是和谐的,地球和宇宙都是和谐的。

蒋介石称雪窦山为“四明第一山”,历代文人形容雪窦山“秀甲四明”。雪窦寺为佛教禅宗名刹,雪窦寺与弥勒有缘。弥勒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禅寺,常去雪窦寺做佛事,因此岳林寺、雪窦寺均为“弥勒应迹圣地”。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世界上最大的佛像。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地处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流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的艺术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2年,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全景(2)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1]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 雕刻 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文物保护

乐山大佛在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

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 文化 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6月,大佛的保护工作正式启动,文物保护专家开始前期考察。管委会2010年内对大佛进行全身系统体检,确定和制定维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批准后,修缮工作在2011年正式实施。

2011年大佛的修缮工程主要包括修复大佛头顶部分发髻附着物脱落和头顶长草,面部鼻黑脸花,胸部渗水,手脚部分表皮脱落和加固大佛左侧岩体五个方面。

2011年7月,乐山大佛和其周边的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历史 故事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乐山大佛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477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9
下一篇 2023-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