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广高铁的建设意义是什么?

贵广高铁的建设意义是什么?,第1张

贵广高速铁路是中国首条直接连接珠江三角洲与西部地区的高铁线路,广州至桂林、贵阳的行车时间缩短至3~4小时,不仅带来时空距离的改变,而且增强了粤桂黔三地之间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的联系,呈现出一条省际间的经济文化大通道。

贵广高速铁路开通后,打破了中国粤桂黔三省之间既有铁路运输的大瓶颈,推动客货分流,广茂、黔桂、京广、沪昆等既有线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释放,极大提高了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铁路的综合运力和运输效率。

既有线铁路日均可增加千吨货物运能,不仅能保证重大节日期间里粤港澳地区重要物资的供应,而且可以保障粮食、电煤、石油、农药、化肥等日常物资的运输,推动事关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要素高速位移。

扩展资料

贵广高铁的运行系统:

贵广高速铁路为双线电气化铁路,采用无砟轨道和无缝钢轨铺设,搭配TEDS-3D系统(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

线路信号系统主要由调度集中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以及信号、联锁和闭塞设备构成;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T供电方式,通信系统采用GSM-R系统,列控系统采用CTCS-2级。贵阳北动车运用所沿铁路南北向布置,设计存车线23条,可同时容纳46列8节车厢的动车组停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广高速铁路

首先是为对于保证高铁线路的平稳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钢轨上的焊接点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单轨的长度越长越好。为确保铁轨顺利卸货,中方对港口进行了升级改造,在码头架设了大小合适的龙门架,更换了仓储区,并修建了连接岛上铁路货运网络的铁路轨道。改造完成后,中方团队向印尼方进行了实验室数据模拟演示。

其次是对于积极推进雅万高铁建设有很大意义。希望雅万高铁参建企业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进度。希望与会企业秉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施工、高质量施工,将雅万高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工程。继续保持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圆满完成雅万高铁建设任务。我们对项目建设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进入现场以来,面对各种困难,敢于担当,直面困难,主动作为。

再者是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作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其高铁建设采用中国标准建设高铁,对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以及中国铁路走出去、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未来都有很大影响有力的例子。

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这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铁,也是我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海。可以说,这是中国装备“收藏家”的华丽亮相,行业领先的意义非凡。代表着中国制造信心的动车组,从城阳走向世界,势在必行。城阳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深度全面融合发展,可谓是轨道交通行业的高潮。

谈到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帮助中国建立起一个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对冲。这样一种国际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国内的发展战略,它将使中国摆脱对过去蓝海战略的路径依赖,在交通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外部环境中为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重新布局,把开发西部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把发展动力由过去只依靠海权战略的单向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海权战略与陆权战略的双向驱动。

这将把开发西部的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发西部将不再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延伸,也不再是一个单纯解决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社会政策,更不再是为了维稳而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它将成为中国国际大战略的重要支柱,成为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陆权战略将从根本上扭转过去30年来由于单纯依赖蓝海战略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由单向驱动向双向驱动转变

当初对外开放时,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经济发展严重地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大力引进外资,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底端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以加工贸易为基本特征的蓝海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依附型发展。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如果继续强调自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汇率的掩护下依靠增加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向传统市场的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中国将不仅仅在国际公关上要大大失分,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弹。

通过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而且对中国自身也十分有利。这种向西的对外开放既能带动沿线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欧亚大陆经济圈,为本国产品开拓更多的市场。

在蓝海战略的基础之上追求丝绸之路战略等于是为中国经济装上两台发动机。位于东部的一台依托海洋,动力来自于环太平洋经济整合,而位于西部的一台依托内陆,动力则来自于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当经济的发展由单向驱动变为双向驱动,中国就可以防范因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发动机中的一台突然熄火对本国造成重大影响。

交通工具的发展直接带来经济活动地点、出口市场以及物流方向的变化。当中国把欧亚大陆当成开放的新方向时,西部就由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战略前沿,新疆就变成了1980年代初的广东。

在蓝海战略下,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这导致生产要素以及其他资源向沿海地区的高度集中。其后果是中国经济这一庞然大物只站在一条腿上。这种不平衡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沿海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城市化向沿海地区的集中使农业生产上最有效率的可耕地被大量用于商业开发,人口剧增使得许多东部城市的功能已经不堪其负。生产活动向沿海地区的集中加大了能源资源的储备地与使用地之间的距离并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西部人口的相对过疏化进一步发展造成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

在丝绸之路战略下,中国将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为战略依托,大力推动向西对外开放。当西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极时,以上的四个趋势将被全面扭转。经济活动向西迁移将导致西部居民的收入提高,与东部的不平等程度下降。在西部发展制造业也将会大大缩短能源与制造业之间的距离,避免在长途输送能源时的浪费。非可耕地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技术的结合将为西部带来低碳与生态的城市化。经济活动向西迁移将会引起人口的迁入,而人口密度的增加将导致国防安全的增强。

在新疆发展制造业

新疆位于中国的最西部,占国土的1/6。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又占国土的2/5以上,受其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在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大西北,尤其是新疆,将出现一个外向型经济。

一个外向型经济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它应该有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集群,发达的物流系统以及专业市场。只要中国把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中东、非洲以及东欧等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转移到新疆生产,新疆就变成了广东。只要中国把面向国际市场的商品通过新疆的专业市场来批发,新疆就变成了浙江。当新疆出现大批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时,新疆的经济实力就足以辐射周边国家。如果中国能以当年建设深圳和上海浦东,或者近年来建设重庆的决心、魄力和速度来建设新疆,不出20年,中国经济就会稳稳地站在以海权为基础的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以陆权为基础的欧亚大陆经济圈这两条腿上。

目前在新疆发展制造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原料,但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如果新疆把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做长,发展下游的石化工业,仅仅塑料就可以成为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原料。同时新疆也完全可以以棉花为中心建立轻纺、服装等产业链。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既可以帮助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实现境内转移,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西部的就业问题。

来自中东的启示

最近中东的局面为今后中国如何发展新疆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非洲,中国企业大举投资当地的能源资源,这种投资为当地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通常以援建基础设施作为对这些国家的回报。由于当地政府经常要求保证工程进度,当地工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胜任这些任务,中国企业不得不从国内派来工人。其结果是尽管中国政府援助的基础设施表明中国想回报当地社会,当地的普通百姓却很难从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中受惠。当长期失业和贫穷引起政局动荡时,中国的投资并不能因为提供过基础设施的援助就能身免其害。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才能维持社会稳定的时代。

由于新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新疆输出的能源,在东部进行深加工受益程度有限 (只是在最近才准备改变资源税的比例)。作为回报,中央政府为新疆建设包括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并安排各省对口支援新疆。然而,很多项目经常是谁出钱,谁中标,谁出工人。虽然中央政府努力去帮助新疆发展,但是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人口直接从这些项目中受惠的机会很少。

如果不能在新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以扩大就业,以央企主导的能源领域发展力度越大,其工资水平的上涨就越容易成为进一步扩大当地居民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原因。通过被动的扶贫形式让当地少数民族受惠于新疆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业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他国发生摩擦的一个焦点。新疆发展起来了,中国才能搞定中亚、中东和非洲。如果无法解决投资地的就业问题,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早晚要受到当地政治波动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投资本身由于加深资本受入国的经济不平等等于是在加速危机的到来。

新型城市化的结合点

东部过密的城市化已经导致大城市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远远超出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力。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活动集中在东部,人们不得不忍受在居住、交通以及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东部的城市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工作机会不得不留在那里。

去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凸显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城市化向东部集中把中国最好的、种植效率高的可耕地用作非农业。中国的可耕地本来就很少,18亿亩是一个不能跨过的红线。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原则应该是向沙漠与荒原要地,在不能耕田的地方住人。

发展高铁与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而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一个新局面。新疆的地理条件,特别是沙漠,为发展21世纪的新兴技术即太阳能和风能,提供了极好的场所。同时,新疆又有大量的非可耕地。太阳能、风能技术与非可耕地的结合将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新兴技术支持下大力发展低碳和生态城市的机会。这将为国土综合利用与城市化打开一条新路。

据城建部仇保兴副部长转引的欧盟研究,到2050年太阳能将占世界能源使用量的30%,到2100年则可能达到60%。仅全球的沙漠6天接收太阳照射产生的能量就够全人类使用1年。欧盟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投资2000亿欧元建立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它可以为欧盟国家提供15%-20%的供电量。

最近,日本的核电危机暴露了核电作为新能源隐含的巨大风险,而中东的动荡则使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这两者进一步凸显了太阳能与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价值。当前太阳能与风能作为新能源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能源转换效率较低,这应该成为中国能源产业研发上突破的重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4332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