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镇的历史沿革

鳌江镇的历史沿革,第1张

鳌江原名始阳江,旋改横阳江,均以县名称江名。梁乾化四年(914),横阳更名为平阳,但江名未改。《明史·地理志》:“平阳县西南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注于海。”《明史》编于康雍间,可见宋时间,曾因钱仓(又曰前仓)是北宋以来温州的八大名镇之一,改称钱仓江。乾隆间,又复称横阳江。乾隆二十五年编的《县志》:“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始阳江,又曰钱仓江”。而鳌江之称,首见于史书当是《清史稿》:“鳌江古曰始阳江,两港会于萧江渡,西合罗源山下为横源江,经钱仓镇为钱仓江。”《清史稿》编于民国初期(1914-1929),而与其同时编篡的民国《县志·地舆·叙水》仍称为横阳江。可见民国初年,两称同时并存,而鳌江的称呼拟逐代替旧称。 横阳江改称鳌江的原因,据《平阳地名志》载:“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如有巨鳌负山,故易名鳌江。”新编《县志》则称:“自新渡以下又称鳌江。”鳌江为我省三条著名涌潮江之一,涌潮自古有之,清·董氵云《中秋鳌江观潮》:“自入中秋夜,声势倍速亟。驾山山欲摇,拍岸岸为啮。宛若天上轰狂雷,来向海门恣抨击,又如赴敌之精兵,千骑万骑衔枚走甚疾。……”因涌潮而改称之说似不甚妥。而《县志》分段之说,以一段江名代替原江名,似更合情理。因为鳌江之称,古已有之,如明泓治壬子(1942)包瑜写的《重节堂记》:“妇为鳌江陈氏,年二十五,生二子,俱在髫龄,亦霜居抚子,以完其节。”文中鳌江,当是因江而得名的江边一村庄,是否现在的鳌江镇,已不可知,因为乾隆《县志》尚无村名的记载。

早在北宋时期,鳌江由渔人聚集成市,清朝初年设置了海关。 至于鳌江镇(俗称鳌江),据民国《县志》:“鳌江,地因渔人聚集成市,名舻艚头,译名古鳌头,旋易今名。”为什么译名叫古鳌头,是否与古鳌江有关,已不可知。其实古鳌头之名古已有之。鲍台(1761-1854)《募修海神庙序》中提到古鳌头。“昆阳之南,横江之滨,为古鳌头地方。旧分上中下三埠。于是埠建海神庙一,圣姥宫一,居民估客以时祷赛。其中庙貌巍峨,宫舆之埒,层栾浮柱。瓴瓴榱举,翠灿与云齐,洵错观也,今则渐圯矣。……今鳌头烟火万家,舟车辐辏,外界大洋,拍天无岸,而蟹舍渔村,安堵无恙,官艚海舶日就波蹈坎,出入氵项洞而虞者,惟神是恃,其所呵护者甚大。”该文写作的确切年月已不可知,据鲍台生平计算,至少距今有一百五六十年。鳌江已有上中下三埠,“烟火万家,舟车辐辏”,相当。如果从庙宇“今则渐圯矣”推测,建庙当在此前一百余年,其时当是雍乾两朝,或更早一些,可见其时已居民不少,才有能力修建如此辉煌庙宇。由此可推断鳌江成村落最迟在雍乾两朝前。民国《县志·神教·杨府庙》有一段按语:“清咸丰五年三月,平阳鳌江有土匪突入,居民御之,亦称神助。击毙贼渠,余匪悉遁,同时上其事,乞加封号,部议未覆。同治六年(1867),平阳绅民以金钱会匪平,诸赖神力,复请。六年六月,得旨加封神 二字。”杨府庙即海神庙。址在鳌江二小,可见当时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了,也就是说,已成市了。 至于鳌江成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厚庄日记》:庚寅(1890)三月十五日载:“古鳌头泊售外来,自二月至今,计刮洋三万余圆。”又如《县志·食货》:光绪十九年(1893)温处捐总局移县,严禁闽盐船驰入古鳌头行销。此时,鳌江已与古鳌头并用,不但有市集,而且设有收税机构、学校、巡警分局。如《厚庄日记》戊子(1888)五月廿三日:“自鳌江归,阅颜氏学记。”同上,乙末(1895)六月廿九曰:“鳌江厘局司员顾鸿言之宗湘文观察……”又如《平阳教育志》:“1897年,王理孚、陈仲芸、王惺园三人发起办学,称鳌江书院。”又如《胡公寿海坠泪碑》:“鳌江盐栈激怒被毁,省檄严惩,公不复忍,自偿。公负累二千余金。”民国《县志·武卫》:“宣统元年四月,设古鳌头巡警第一分局,内设副巡官一员,巡警十名。1911年10月改朝后,改称鳌江警分署,直辖于军政分府。”

1923年,建成鳌江港,港口开辟了至湛江、汕头、上海、基隆、大连等全国主要沿海城市航线,成为鳌江流域对外开放的窗口。

1933年,鳌江正式建镇,携渔业与船运之便,成为浙南著名商埠,时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解放后,鳌江商贸依然非常活跃,平阳县的工商企业大部分设在鳌江,周边的福鼎、泰顺、文成等县都在此设立商务代理处,是浙南闽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

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鳌江港为国家二类口岸,并设立了海关、商检、口岸、边防、海事等涉外机构,承担着温州市飞云江以南四个县的全部涉外业务。

1997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多个荣誉称号。

2009年被列为温州市首批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2011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附近的钱仓、南麂、西湾、梅溪、梅源等五个乡镇撤销建制并入鳌江镇。

龙港镇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背依经济发达的江南平原,北岸为平阳县鳌江镇。是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现辖9个办事处、23个居民区和107个先生行政村,辖区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34万(户籍人口24.5万),建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 龙港于1984年建镇。建镇之初,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成功实现了龙港第一次跨越。1995年被国务院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龙港小城镇综合改革。2002年以来,我们又确定了“既不能忘本,又不能吃老本”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产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产业的提升和城市框架的构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0.3亿元,工业总产值161.6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税收总收入由2001年的2.6亿元增加到6.3亿元。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实现了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第二次跨越。 现在的龙港工业发达,印刷、礼品、纺织、塑编是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电缆、光缆、磁卡、BOPP、BOPA、BOPET、不锈钢带材、陶瓷、服装、食品等是龙港的新兴产业。为扶持工业发展,几年来,龙港镇花大力气建成印刷、小包装、塑编、城东等四个工业园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各地200多家企业入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 龙港水陆交通便利,鳌江港是浙江省五大港口之一,陆路与国内39个大中城市有客运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龙港成为浙南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全镇现已建成礼品、腈纶毛毯、陶瓷、服装、建材、水果、家具、水产品等十五个专业市场,其中温州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礼品城。 龙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海水捕捞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发达,水产品年产量在8500吨以上,3700亩水产养殖园区和3000多亩蔬菜、水果基地能向周边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近年来,龙港以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镇品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先后建成30幢高楼,同时建成江滨外滩广场、龙翔广场、金河广场、大桥公园、象湖公园等广场公园,城镇道路灯亮灯率达95%,城市长大了、长高了、变亮了、变美了。通过文明城镇和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人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当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鳌江流域城市化发展,强化温州南部地区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实现龙港第三次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法治浙江”、市委“三个温州”以及温州第三次跨越和苍南县委“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六六”发展战略。即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建设实力龙港;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建设都市龙港;实施生态支撑工程,建设生态龙港;实施社会进步工程,建设文化龙港;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建设平安龙港;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建设活力龙港。通过产业提升、招商引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平安创建、执政能力“三项建设”,做到在鳌江流域城市化进程中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发挥主战场作用,引领鳌江流域的跨越发展。我们相信,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苍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瓯南大桥建成通车带来的良好机遇,更好地整合鳌江两岸的资源优势,坚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来发展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跨越。我们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龙港投资兴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917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