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看到熊猫?

哪里能看到熊猫?,第1张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能看到熊猫。

动物进食方法

该动物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该动物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犬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为生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竹。

该动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吃竹叶。该动物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该动物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该动物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该动物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该动物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该动物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该动物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20厘米的浅坑舔饮。该动物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该动物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该动物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该动物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根据不同季节该动物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竹笋23至40千克;竹叶10至18千克;竹秆17千克。该动物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郊斧头山,占地60多万平方米。是对大熊猫异地保护、繁育、科研的重要场所。基地有配套齐全的兽舍、饲料室、医疗站、实验楼和大熊猫博物馆。这里绿树成荫、翠竹葱茏、流水潺潺,30多支大熊猫在基地园区繁衍生息。上万只各类飞禽走兽在森林和湖泊中游弋嬉戏。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得完美无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而兴建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大熊猫繁育科研机构。基地建成了科研大楼、开放研究实验室、兽医院、兽舍和熊猫活动场、天鹅湖、大熊猫博物馆、综合服务部等基础设施,形成竹木苍翠,鸟语花香,集自然山野风光和优美人工景观为一体,适宜大熊猫及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至今基地共繁殖大熊猫32胎,产48仔,成活28仔;完成相关科研课题50多项,获奖30多项;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以及"中华绿色科技金奖","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四川省百佳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殊荣。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仿野生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341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 2023-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