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银河路往南规划路线

杞县银河路往南规划路线,第1张

项目北起S213、南至大南环,长2200米、道路红线宽50米,主要包括雨污水管网、道路、照明、绿化、交通、管线管廊等,雨污水分流。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杞县银河路南段新建道路工程二次招标评标结果公示杞县银河路南段新建道路工程二次招标项目,项目编号为DMZB(开)2014001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该项目北起S213、南至大南环,长2200米、道路红线宽50米,依次建造。

截止到2022年12月7号,杞县已经解封了。

经查询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疫情最新数据可知,截止到2022年12月7号,杞县没有新增新冠疫情人员,是低风险地区。

杞县,河南省开封市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临六朝古都商丘市,南临周口太康,隶属八朝古都开封。

1.谁知道杞县的历史

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汉朝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洛阳令董宣和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等知名人士。杞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现有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孔庙大成殿、抚辰楼、文昌祠、天帝、庙,水东烈士陵园等。

杞县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是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是国家粮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属小麦、棉花、肉类、油料全国百强县,是国家瘦肉型猪、板山羊生产和出口基地县。近年来,杞县围绕兴县富民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已达到4∶6,复种指数达2.2。现已建成45万亩大蒜、25万亩辣椒、25万亩花生、6万亩菜花、4万亩芦笋和100万袋规模的香菇生产基地;建成23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了方圆制革公司、家家福面粉厂、联富食品厂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被省 *** 评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2000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该县农产品“金杞牌”商标。大蒜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02年5月,“金杞”牌大蒜经国家质检局审核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志认证的蒜类产品。2002年12月,经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鉴定,杞县“金杞”牌大蒜为无公害产品。2003年3月,“金杞牌“大蒜产品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省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2004年2月,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朝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兴建的集研发、蒜种培育、深加工、销售、检测、示范带动于一体的杞县大蒜产业城即将开工建设!

2.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名字在历史以前叫什么名字

雍丘城

杞县境内古多杞柳,夏商为中原古老方国,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3] 杞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所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杞县城,古称“雍丘城”,是杞国的都城。杞在这里立国1000余年,它在这里留下许多文化足迹。在杞县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杞县是革命老区,是豫东农民民武装起义的中心区,早在1925年8月,杞县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3800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3.河南杞县大同中学的历史和情况 作文600字

历史

杞县大同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1932年, *** 杞县县委秘密设在校内,王毅斋先生领导了杞县人民的抗日战争。

大同中学地理位置

大同中学从1932年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河南省人民 *** 原副省长王毅斋先生在 *** 地下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创办;1936年杞县沦陷,大同中学被迫停办,大部分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学校先后改称为杞县中学(文化西街银子井旁)、杞县二中、杞县完中、杞县三中、杞县城关中学;1982年经省 *** 批准恢复为“河南杞县大同中学”至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稳步提升。[1]

新时期的大同中学发扬革命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形象工程建设,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8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出身,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水平。校长朱蓓棣,高级教师,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学校领导成员清正廉洁,为人师表,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是一支政治强、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领导集体。至今,河南省杞县大同中学已经走过了80个风雨年头。2012年10月11日 ,河南省杞县大同中学成立80周年,我们要发扬大同精神,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祝河南省杞县大同中学80周年校庆圆满。正市长级干部朱丽萍、市政协副主席马同森出席庆典。

朱丽萍在庆典致辞中代表市 *** 向大同中学送去了真挚的祝福。朱丽萍表示,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创办出更多的一流名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既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市委、市 ***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杞县大同中学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办学新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朱丽萍希望大同中学作为我市基础教育的排头兵,更好地担当起重任,抢抓机遇,不断开拓进取,为构建和谐开封作出应有的贡献。[2]

4.开封的历史|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开封界于东经113°51′51〃—115°15′42〃,北纬34°11′43〃—35°11′43〃。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

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

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开封”的由来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封”一名是由“启封”更名而来。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

当时的古城村一带为郑国的东北边陲。羽翼渐丰的“小霸”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命大将郑邴在这里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

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开封市辖5个市辖区、5个县;全市共有24个街道、34个镇、55个乡。

开封市总面积6247平方千米,人口480万(2005年)。 鼓楼区 面积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万人。

邮政编码475000。 龙亭区 面积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万人。

邮政编码475100。 顺河 *** 区 面积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万人。

邮政编码475000。 禹王台区 面积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万人。

邮政编码475003。 金明区 面积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万人。

邮政编码475002。 杞 县 面积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万人。

邮政编码4752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通许县 面积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万人。邮政编码475400。

县人民 *** 驻城关镇。 尉氏县 面积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万人。

邮政编码4755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开封县 面积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万人。邮政编码475100。

县人民 *** 驻城关镇。 兰考县 面积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万人。

邮政编码475300。县人民 *** 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

春秋时期,郑荘公为向中原扩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

特别是北宋,这里经历九帝168年,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况。

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民国时期为河南省会。

1948年6月,中国人民 *** 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

从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怀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开封改为省辖市至今。

开封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 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628,240.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7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0%;园地面积10,456.84公顷,占1.66%;林地面积24,026.26公顷,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750.85公顷,占13.33%。

5.河南开封杞县安姓的由来

一楼的好奇怪!说什么和尚到洛阳宣传佛教,后来子孙姓安。

拜托!!和尚哪来的子孙?!不许这样诬蔑我们姓安的!!!我也姓安,我是开封市的,我还认识开封很多姓安的(亲戚除外),大家祖籍都不太一样。我的籍贯在河北。

但是我想不管是那里的都是迁徙来的吧!无锡也有姓安的,建设银行里有一个职员。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祖先,不用太计较哈~~众说纷纭,我也不确定。

我觉得姓安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我叫安曼。搂主呢?贴出来你慢慢看:一个是安息(伊朗) 二 中亚的栗特人 三是菲律宾吕宋国王后裔(分布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可能来自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姓),包括安、康,可能是栗特人,带高加索血统了 隋 唐 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国”,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九国。

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最东部的印欧人) 昭武九姓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

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

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 *** 帝国侵袭。

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 *** 帝国。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诸国概况如下: 康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

大臣3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赭羯(意为战士)。

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

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

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

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

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

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

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

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何国 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

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 安国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

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

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

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 *** 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史国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石国与?捍。

石国 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廿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高仙芝军。

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宝应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捍(钹汗)即拔汗那。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火寻等国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穆国200余里。

穆国,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500余里,东去乌那曷200余里,今名查尔米。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

8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影响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

其影响所。

6.谁对杞县了解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七朝古都开封市,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现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麦、菜花、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杞县耕地133万亩,辖21个乡镇,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杞县历史悠久,商朝时建立杞国,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杞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西汉刘邦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新中国河南省第一任省主席吴之圃、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当代有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张武,2009年觅风文学社创始人曹远航、黄鑫等知名人士。

杞县又是畜牧大县,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多家,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近年来,杞县相继获得“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全省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

古多杞柳,夏商为中原古老方国,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

广场

杞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炎帝)时候,那时中国的部落联盟可分为东西两大集团,一是以东夷族著名领袖太昊为首的东夷部落联盟;二是以神农氏为首领的姜姓羌戎族部落联盟。后来太昊集团带着大汶口文化,西进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神农氏则带着河南仰韶文化东进,并占领了太昊故地的陈,尔后又继续向东北推进,约在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与东夷族的补遂氏发生大战(史称中国第一战),补遂氏战败,神农氏部落联盟进驻曲阜一带,并控制附近的部落。通过这两大集团的西上东进,加速了两大部族的接触、融合。公元前26世纪,黄帝与炎帝为争夺中原在坂泉发生大战,炎帝为黄帝所败,黄帝初步建立了对中原各部落的领导地位。仰韶文化的风姓已繁衍分化为以少昊及蚩尤为首的两大部落联盟,蚩尤控制了豫、鲁、冀边沿地区后向西争夺中原,蚩尤与黄帝在涿鹿之野发生了大战,蚩尤战败而死。后来少昊与炎帝结盟,归黄帝指挥,黄帝便主导由各族参加的联盟大会,他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加速了各族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公元前25世纪,少昊的后裔颛顼,在东西部多族文化相融合、众部落联盟统一的情况下,西进到豫、冀、鲁地区被推为共主,号高阳帝,建都帝丘(今濮阳市东南),由太昊到颛顼,至尧、舜,东夷族的大汶口文化与羌族的仰韶文化互相接触、融合,初步形成了华夏文化。综上所述可知,没有当时水平较高的东夷文化,没有东西文化的接触、摩擦、交流、融合,就没有华夏文化的形成,也就没有后来的杞文化

金城大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0世纪的唐尧时期,中国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原来活动于濮阳一带的唐尧、虞舜,率领部众往西经太行山逃往山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往沂蒙山区,因此,在那里出现了原居于夏族的姒姓国和颛顼后裔的妘姓国。至夏太康失国,少康在复国的过程中,在沂蒙山区又出现了一个来自夏族的姒姓国群,如斟寻、斟灌、娄等国,杞国的先代就是这些姒姓国群的一部分。这些深入到夷人腹地的姒姓国群,乘着夏初的政治风潮,挟带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即河南龙山文化)从西边走来,入乡随俗吸纳当地带有浓重东夷文化风貌的山东龙山文化,逐渐酝酿形成为有特色的杞文化。可见杞文化是对东夷文化的继承,是华夏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杞县城,古称“雍丘城”,是杞国的都城。杞在这里立国1000余年,它在这里留下许多文化足迹。在杞县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商代杞国文物考》说:“杞县属各代黄河泛滥区,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仍在杞县段岗、牛角岗、西伯牛岗、竹林、白畅岗、鹿台岗等地发现有不少的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遗址。特别是朱岗遗址西距雍丘城约2公里,是一处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说明这里是夏人和商人活动的地区,应当就是或至少部分应是杞人在这里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260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 2023-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