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寿的5个地方

世界最长寿的5个地方,第1张

1、中国广西巴马长寿

位于中国广西的巴马瑶族长寿村,它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寿村”,这里生活着很多百岁老人,尽管这个村子的人口并不多,但是每10万中就有大约40位是百岁老人,这个数据是国际上关于长寿村标准的8.4倍,由此可见这里人有多长寿。

2、日本桐原村

位于日本东京东部的桐原村,也是世界五大长寿村之一,在该村老人的均寿命为89.3岁,高达11.8%的长寿率远远超过日本全国居民的长寿率,桐原村的人之所有如此高的长寿率,主要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他们的主食以小麦、玉米等谷类为主的,长年吃豆类、蔬菜、蕨类等几乎不摄取动物性蛋白,同时也与他们长年饮用富含矿物质的纯净高山雪水有关。

3、保加利亚莫斯利安村

保加利亚的莫斯利安村也是世界著名的长寿村之一,在该村的超过百岁老人比率高达31.83/10万,这超过了国际长寿地区标准的4倍还要多,该村位于环境清静、气候凉爽的丛山秀林的深山谷地,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经过科学家检测,该村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2000个/立方厘米,村民每天都要酸牛奶、羊奶,因为酸奶中的细菌对人类十分有益。

4、南斯拉夫班奇奇村

南斯拉夫的班奇奇村,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超过百岁的老人就多达50多人,所以被称为“世界长寿村”,这里的村民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吃的食物都是自种自产的,每天除了正常的饮食以外,他们还会每天食用蜂蜜、新鲜牛奶等,而且他们的饮用水全部来自雨水。

5、中国新疆和田拉依苏村

中国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有个小村庄叫拉依苏,虽然村里只有2400多名村民,但是90岁以上的老人有16位,最年长岁数有118岁,是中国著名的长寿村,这里的人主要以谷菜为主食,每天都会参加劳作和饮用的当地特色的茶水,有专家研究发现,这里的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

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应该知道中国最著名的长寿村吧-----那就是巴马。

长寿的确有秘诀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世界五大长寿乡的居民,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基因上,巴马县老龄委对当地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为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 人的长寿有15%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对于饮食,五大长寿乡的饮食结构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5个地方 的人日均摄入热量1640千卡,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标准。

另外,五大长寿乡基本都位于偏僻地区,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喜欢清静,这也是长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现在,除了巴马,其他几个长寿乡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主要就是现代生活的影响。

另外我给你附上世界五大长寿村的介绍:

还是首先介绍我们的巴马

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唯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 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 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国际自然医生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新疆和田于田县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

拉依苏村有2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

肉孜·买买提老人已有110岁,身体健康,还能干简单的农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觉,清晨鸡叫就起床。眼睛虽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还要干两个多钟头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几乎不吃东西。据肉孜的大儿媳妇讲,老人喜欢吃汤汤水水的东西,爱吃玉米做的馕。

104岁的买提库尔班·肉孜和95岁的肉孜汗·肉孜是亲兄妹,哥哥早晨起来喜欢散步,回家时顺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岁之前没得过什么大 病,只是近几年来偶尔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汤饭和馍馍,晚上吃半个馍。

在拉依苏有一对长寿夫妇,97岁的努热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岁的老伴。努热勒阿洪看电视能看到晚上11时,早晨7时起床,中午能吃一盘拉条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开水。当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努热勒阿洪说,他年轻时身体很好,一个人开垦出了3亩荒地,现在身体还是挺结实。另外,他和老伴从 来没吵过架,子女都很孝顺,跟邻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的老人的“选美大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百岁老人选美,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这样的长寿乡才会发生。据统 计,格鲁吉亚500多万人口中百岁寿星达2000多人,90岁以上的超过两万。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纪80年代初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曾多达63人。

外高加索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人的婚礼上,八九十岁的长者和年轻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乐观的心态,当地人的饮食也很讲究。 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时还要放葱、芹菜等。此外,当地人还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葱、红辣椒以及当地产的无花果,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他们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 鲁吉亚茶”。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罕萨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4.5万罕萨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100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一是饮食:罕萨人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 薯类、芝麻等。他们还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体中含有丰 富的矿物质,常年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罕萨人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从来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瓜果蔬菜特别有营养。三是生活习惯:罕萨人多以务农为 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又为自己的长寿增加了一块砝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1970年,村里一个叫米格尔·卡尔比奥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看病。这次眼病使比尔卡班巴闻名于 世,因为米格尔当时据称已活过了120岁。

据当地政府介绍,比尔卡班巴大约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由于100年前这个地区还比较落后,没有完整的人口档案系统,这个数字很难证实。 但不管怎样,这个山村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村里有位102岁的卢西拉老太太,几年前还能在小镇的狂欢节上跳舞。在被问到为什么长寿时,她说:“我们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干活。”

比尔卡班巴人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数人每周只吃一两次鸡或鱼等动物食品。当地人还喜欢饮用泉水,科学分析发现,当地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疫岛”,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动物和高热量食品,使得当地人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01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