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纪念馆的人物故居

詹天佑纪念馆的人物故居,第1张

詹天佑故居和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

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样,加上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因此修复中也强调了西关普通家庭的朴素和静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陈设是参照一张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摆放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风把厅堂和睡房隔开。此外,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以及詹天佑自书履历、袁世凯抄给京张铁路修路人詹天佑的札文等仿真文件等。其中,京张铁路钢轨上镌刻的“I.P.K.R.1905”的痕迹还很清晰,I表示皇家、官方的意思;P指北京;K全拼为KALGAN,过去译为“喀拉干”(蒙古语),其实就是指如今张家口一带;R是铁路的缩写。这是詹天佑之孙、铁道部 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从京张铁路沿线捡到的,不远千里送归祖父的故乡。 《京张路工》图籍共183幅图片,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图片属于京张铁路修筑路段的实景、施工现场、轨道及铁路沿线的景点,还有几大铁路车站竣工的庆祝场面等。图籍中还出现了货车、马车、猪车、平车、碴车及煤车等六七种货车类型,说明百年前火车技术发展已相当成熟。展览馆史料分为三部分,詹天佑广州家居及出国留学情况;归国创业,反映了詹天佑既善于引进和使用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又极力维护国家在铁路方面主权的事迹;詹天佑的爱国、敬业精神。故居纪念馆旁侧小花园内还将塑起一座詹天佑的铜像。

该故居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原汉口俄租界鄂哈路9号,建于1912年,由他詹天佑亲自设计监造。

1912年至1919年期间,詹天佑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直至去世。他为了中国铁路建设,几度举家迁移,该故居是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旧址,也是武汉市目前保护最完整的科学家故居。

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落地窗,一栋具有欧式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映入眼帘。蔚蓝的天空下,在众多旧租界区的里份洋房中,它显得十分特别。虽有西式风格,但又有西关大屋之特色。

詹天佑故居占地面积782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建筑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

主入口为八字石台阶,两旁栽有繁花绿植,大门、走廊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上下走廊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房间。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

当年,庭院里除了有花草,还种植着葡萄。詹天佑在工作之余,就会来到庭院里散步歇息,舒缓一下心情。

在其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他主持修筑了粤汉铁路武长段(武汉—长沙)、川汉铁路汉宜段(武汉—宜昌)以及粤汉码头;创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指导设计了武汉最早的长江大桥结构图等。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科技界先驱,詹天佑被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在小学课文中,一篇《詹天佑》令我印象深刻,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那一段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这条铁路的成功修筑,不仅给藐视中国的西方列强一个有力的回击,也反应了中国实力、中国人的智慧。而主持修筑者正是詹天佑,自此声名鹊起,震惊中外。

1912年7月,詹天佑奉命出任粤汉铁路会办(后担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筹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等铁路干线。为了便于工作,他亲自设计建造在汉口居住的房子,并偕全家由广州迁到此处。 此后,詹天佑在汉口生活了7年,也是他人生旅程中的最后7年。

在这期间,他主持修建汉粤川铁路;为维护主权、加快修筑汉粤川路而周旋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代理人之间;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以利国家建设,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师会;为铁路建设撰写了《京张铁路标准图》《京张铁路工程记略》《《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图册》新编华英工程字汇》等书籍;

为了铁路事业,国家建设与发展,詹天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健康日损。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病逝于汉口仁济医院,终年58岁。

詹天佑在临终前,遗嘱三情:一是振奋发扬中化工程师学会,兴国阜民;二是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三是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铁路。

在这份遗嘱中,詹天佑没有片言只语涉及他的个人私事,闻者无不深受感动。詹天佑终其一生,为中国铁路工程事业奔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优秀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无愧于“中国铁路之父”的尊称。

1993年1月詹天佑故居被辟为陈列馆。2001年6月25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并入江汉关博物馆。

詹天佑故居陈列分原状陈列和辅助陈列。原状陈列主要恢复了詹天佑一楼工作室,以再现当年詹天佑在此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二楼房间暂未开放。

现有文物藏品43件﹝套﹞,包括有詹天佑出国留学时使用的木箱,修筑铁路时用的计算尺,工作学习用的英汉大词典及詹天佑亲笔题字送给其子的照片等。

詹天佑,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扩展资料:

詹天佑故居共有两处,一为广州詹天佑出生地二为詹天佑定居地湖北詹天佑湖北故居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

广州詹天佑出生地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

湖北詹天佑故居建于1912年,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监造。湖北省武汉市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其向阳的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其中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

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在上下两层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楼上右前房为詹天佑的卧室。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

楼前是种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现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陈列。2001年06月25日,詹天佑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詹天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084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7
下一篇 2023-03-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