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章交响乐中的 四乐章 指什么?

四乐章交响乐中的 四乐章 指什么?,第1张

17--18世纪所指的交响曲为快-慢-快三段的歌剧序曲。18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独立的四乐章器乐体裁: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稍慢或慢板的抒情风格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快板或稍快的小步舞曲(贝多芬后改为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极板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

这又是个历史问题。海顿在最初创立现代交响曲形式的时候,基本上使用的是四个乐章。这个“快-慢-小步舞曲-快速舞曲”的结构被认为是最符合古典主义的写作美学的形式。因此,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延续了这样一个结构。

但从贝多芬开始,音乐的写作方式产生了变化。逻辑至上的写作方式渐渐向注重情感和内容表现的方式转变。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开始,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已经被推向了极限。在《第六交响曲》中,贝多芬试图将标题音乐的创作方法与交响曲结构相结合,最终导致了四乐章结构的瓦解。此后尽管他的作品依然坚持四乐章模式,但已经显示出音乐逐渐突破束缚的现象。《第九交响曲》名义上是四个乐章,但实际上远远超出了这一框架。

浪漫主义时期,情感表现进一步成为主要的创作源泉。因此,乐章结构变得更为多样。坚持传统的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的大部分交响曲依然坚持四个乐章的结构,但某些作品仍然无法容纳在传统结构中。依据音乐描述故事的需要,出现了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样的多乐章作品,和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这样的三乐章作品。随着标题音乐的发展,李斯特终于推出了浑然一体的单乐章交响曲形式。这与他开创的交响诗形成了呼应。

浪漫主义后期,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有布鲁克纳坚持贝多芬式四乐章结构的做法(其《第九交响曲》为三乐章),另一方面又有马勒的不固定乐章数的做法。马勒的《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都是四乐章结构,但一点都不传统。《第二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是五个乐章,《第三交响曲》是六个乐章,《第八交响曲》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两个乐章(中间那个乐谱上标为引子)。

浪漫主义晚期的勃拉姆斯,尽管所有交响曲都是四乐章结构,但他在结构内部大大拓展音乐的表现力,是对音乐外部框架的另一种应对方式。

进入20世纪以后,交响曲逐渐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作曲家对待乐章数量问题也愈发随意。韦伯恩的《交响曲》只有短短几分钟,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依据表现内容,乐章数量不一,他的《第14交响曲》根本就是一部声乐套曲。其他一些当代作曲家的交响曲也越来越无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

总之,乐章数量是音乐结构上的问题。随着结构对于创作的影响力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选择。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回答角度:那就是,未必所有被称为交响曲的作品都可以算成交响曲。关于这个问题,要从另一个维度来回答,此处不再展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39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0
下一篇 2023-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