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婆的人物特点

酒婆的人物特点,第1张

一个穷困、地位低微的人。

《酒婆》讲的是一个老女人一直喝酒馆的假酒,乐在其中,有一天老板良心发现,给她喝了真酒,她却丢掉了性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这则故事表象在说造假无碍,店老板一贯拿假酒骗人,使人对此习惯了,麻木了,也适应了.而一旦用了真酒,反倒造成酒婆被车压死的恶剧。

本质上揭露了社会上造假的现象普遍而根深蒂固,并用酒婆的悲剧控诉、批判这一罪恶,引起人们的深思。

注意事项:

1、《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说,为该书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冯骥才。

2、动画短片《酒婆》改编自冯骥才先生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之三《酒婆》这一章。经过改编,影片的主题确定下来,便是那人与人之间的善的缺失——实“首善”也。

这样的剧本选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酒婆》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无论是做平常人还是商家,都要实实在在。不要贪图一时的小便宜,就让一个人陷入危险。

《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说,为该书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冯骥才。讲述的是一个老女人一直喝酒馆的假酒,乐在其中,可是有一天喝了良心发现的老板卖的真酒后却丢掉了性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酒婆》原文节选: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人物的本领及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天津的奇人异事。

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在读《各有各的活法》,这是其中的一篇小说

这个篇小小说就这样突然间的结束了,因为刚刚读了第1篇,本来觉得前一篇都已经很短了,这篇竟然读着读着就结束了,挺突然

其实对酒婆的挺这个人挺好奇的,但是作者没有对他的身世进行任何的描述,只写了她的衣着,还有付钱时的情景。

不过也能推测到她肯定也是一个穷苦人,首先来这家酒馆喝酒的人一般都是一些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九婆毕竟也是其中之一,其次是衣着破烂,像个叫花子,而且头发杂乱,脸色暗淡。从她两毛钱保存的方式来看,也大概率是一个穷人,他的两毛钱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先是小方布,然后布包其实就是报纸包,里面还有一个棉包,里里外外套了三层,才拿出了两毛钱。

她为什么来这里喝酒呢?作者没有说,但是我们也能推测到,她大概率也是像其他的穷汉子一样,干了一天的活,筋疲力尽,心里面憋屈,在这里能够用一点的钱,暂时放纵一下自己,或许这样能够暂时忘却一下自己一天的劳累和苦痛,酒婆必定也是其中之一

而酒馆老板呢?他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往酒里面添水,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后面因为年近60,老来得子,终于良心大发,决定不再往酒里面掺水。看起来跟他也没什么关系,毕竟他是卖酒的,无论买酒的人喝醉了做些事情,肯定跟卖酒的人没有关系。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醉驾出了车祸,我们肯定不能去找卖酒的人。

但是仔细想想,这里情况又有些不一样,祸根的确是在酒馆老板身上,酒婆之所以在十字路口出事儿,正是因为老板之前卖假酒,酒婆习以为常,现在酒里面没有掺水,她没有意识到,才酿成了这样的大祸。

本来我是想着这篇文章,有点像是说了一种蝴蝶效应,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原本一件表面上本来毫无关系,非常小的事情,最后却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或者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无常,生命很可能就被哪一天的飞来横祸夺去了 ,

但看了看别人的解析,这篇小小说的主旨是一种讽刺,讽刺造假行为,也讽刺大家对造假行为习以为常的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04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