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审美的四个层次是什么?,第1张

审美的四个层次是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宗教层面的审美。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是世俗的,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是超俗的,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

第一个层次:是欣赏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文艺作品的韵律、文字、结构、节奏等形式美因素,它能够唤起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传达某种富有意义的内容。

第二个层次:在审美结构层次中显得比较突出,包括了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和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是文艺作品的形象体系暗示、指向的一定历史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因素,被包裹在了美的形式中,是一种情操美、人格美、理性美、道德美。

第三个层次:隐藏得比较深,,它是意境或者形象的象征意味,是文艺作品的象征意蕴,必须要深入的把握作品历史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领悟。

第四个层次:是建立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将前三个审美层次高度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把握形式与感受形象,体验和理解内容,探究意蕴。

另外的说法:

审美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名为“艳俗”。如民俗中大红大绿的年画;如现代青年中独特怪异而红黄蓝绿的发型。比“艳俗”高一个层次是“含蓄”。

中国的诗词、山水画、文学作品大多都体现含蓄的美。“含蓄”与“艳俗”的区别如同林黛玉与刘姥姥。但它们都是经过修饰的美。只是含蓄比艳俗更注重“艺术规律”。从这个层次进发,往往会走偏。如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病梅”(有意把梅花的枝条弄扭曲,减少养分的供给,使梅花不能完全开放。)。

再如中国古代要女性缠足,以小脚为“美”。这些都是病态的审美理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理念与此完全不同。“含蓄”再向上的审美层次是“自然”。所谓“大巧不工”、“至美不饰”就是讲这个层次的美。真正美的事物是不需要过多修饰的。

保持“自然的原生态”就是美、是健康的美、是符合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美。这种美简约而不简单。“自然”再往上是“灵性”。审美达到这个层次的人真的不多。

“灵性”的美是美学世界里的“相对论”。它已经完全领悟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当中那些对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如果真要很形象的说明那就是梵高的画。他的画很多人看不明白或不太理解,“为什么他把太阳画成黑色的?”

审美达到这个层次的人真的不多。“灵性”的美是美学世界里的“相对论”。它已经完全领悟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当中那些对美“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如果真要很形象的说明那就是梵高的画。他的画很多人看不明白或不太理解,“为什么他把太阳画成黑色的?”

“灵性”这个审美层次已经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怎样欣赏事物的美?如何表现自身的美?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和美的创造者的审美层次。你有怎样的审美层次你就有可能有那个层次的美。

四个层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初级-艳俗:比如农村的大花布被单,流行歌曲等;

中级-含蓄:比如唐诗宋词等;

高级-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

顶级-病态: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第一层“艳俗”。像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流行歌曲,都是艳俗,它简单明晰,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审美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层“含蓄”。唐诗宋词是最典型的代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它的美,而无法直接理解。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说得很简单:彼此一分手,我就坐着船走了。听起来没什么,但从诗歌的角度上讲,这是一副著名的流水对。上一句与下一句对仗工整,意思前后相接,这就叫做流水对。它的美很含蓄,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层“矫情”。当代艺术都陷于这种状态。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据说英国女王都说:“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画的人的脸到底冲哪边?”

第四层“病态”。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只要进入“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

病态的审美首推缠足,今人对缠足难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缠足为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还专门教人怎么欣赏缠足。《红楼梦》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态美。贾宝玉像个女孩子,林黛玉像个病人,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

扩展资料:

马未都说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马未都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凭借知识和运气以及时代自然是占了一些便宜,但这样的便宜占得并不多,并非一味的狂收暴敛,多数时候马未都还得“出点血”。

早年一个贩子卖给马未都一对黄花梨圈椅,贩子是1000块钱收的,准备4000块钱出手。马未都判断这对椅子当时在香港市场上的行情大约是8000到1万元,于是立刻和贩子成交。马未都认为,该别人赚的钱你要让他赚到。他的观点是,多给钱的坏处是这一单看起来吃亏了,但好处是生意的长久。

和贩子搞好关系,让他赚到满意的钱,这样马未都的通道就是通畅的。贩子毕竟不是资深鉴定家,总有出漏的时候,比如一个杯子他10块买的,马未都给他20块,他认为利润翻了一番,如果只给他12块他也有赚,但长期这样下去就是目光短浅。因为古董贩子收到古董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价钱的那个人,实现价值最大化,所以一开始装傻吃点亏多给点钱毫无坏处。

马未都之所以收了那么多的好东西,就是一开始不在乎那点小钱,经常打交道的贩子们觉得马未都不错,所以随时给马未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事都是先通报给马未都。有的时候贩子看到好东西,但又没有足够的钱收,就直接找到马未都,把东西介绍给他,贩子从中拿点好处费,这样反而为马未都省下了一笔钱。

在早年的收藏中,尤其是信息不畅通的年代,马未都觉得所有东西的价值都不抵信息的价值,东西贵一点便宜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你随时能知道谁手里有好东西。

经常看到不断的有人问,马未都哪来那么多钱买古董?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0年前,2008年3月马未都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王小峰的采访时就说了,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或者忘了,那一期是以《平地崛起的一代》为题,马未都先生抱着一只黑猫为封面。

马未都说,他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就开始做药材生意,卖中药材当年是个暴利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未都一个月就能挣七八万块钱,他把卖药材挣来的这些钱都买了古董。当时在出版社,马未都根本不敢跟人讲自己在做药草生意,旁人对他的印象就是马未都特有钱,就是不明白从哪里来的。

现在的马未都十分怀念上世纪80年代到处买文物的时光,经常去河北山西一带,有人带路,到处都是宝贝,一弯腰就能拣到。现在不行了,步步都是雷。好比当年去的时候是个处女地,森林里都是鲜蘑菇,随便采,现在的情形是,蘑菇依然遍地,但都是毒蘑菇。

还有一点很多人也不知道,马未都在这次采访中第一次透露,他是第一个从国外用集装箱往回买文物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马未都谈到中国人审美的原视频-央视网

        好像不管是谁都可以谈论几句审美,不管你的审美是什么标准,都可以随意去鄙视你不认可的,不管什么事物都会带来所谓的审美疲劳。马未都老师曾经讲过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 艳俗、含蓄、矫情、病态 ,下面就我的理解来分别做一下解说。

        艳俗: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但是往往又带有批判的色彩,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在审美层次中所代表的涵义。如果让你举例好多朋友会想到东北的大花棉被、当年的芙蓉姐姐、或是金红相间的喜庆动图;可以仔细想想工笔画中的牡丹图,招财进宝的喜庆音乐还有过去年代的舞台妆容是不是也一样,都可以算是艳俗。所以了:艳俗并不仅仅是批判或者说批判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儿自我心理的安慰;所谓艳俗反而更多的是大俗大雅,更多的是时代和群体的常态意识,就像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对色彩和镜头的使用,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的,应该都不会离艳俗太远。

        含蓄:我们中国人喜欢讲究含蓄,儒家经典种塑造的君子是典型的含蓄代表;甚至对于下棋、书法都把含蓄的内核嵌入了进去,也就是的外常说圆内方。如果还不了解可以回忆一下唐诗宋词,里面对事物的表达方式就是含蓄的。含蓄审美和他的字面意思一致,没有艳俗那么显性,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一种文化层面和境界的升级,控制在相对较少的群体中,但却恰恰是广大人群所向往的,一种被大众接受且可实现的虚拟人格。

        矫情:这个词我觉得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因为很多人拿毕加索举例,但说实话我的感觉可能就差了这一块,所以我还是用我的感知来举例吧。说起矫情其实我最先想到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让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是“公主病”,是那句“贱人就是矫情”,这样是不是稍微有一些概念了呢?!所谓的矫情在美学上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和一种对事物呈现方式的态度,既没有直抒胸臆的浅显,也没有很纯粹的境界体现,而是针对事物增加了一层包装,就好比不是单纯的你看到的色彩,而是色彩组合或是它背后隐藏的那部分需要你去探知。

        病态: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物极必反”和“吹毛求疵”,可能你会觉得这两个词和病态完全不着边儿,那你先姑妄听之。我们对于美的追求总是无限的,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多人就会人为的分出不同的群体:喜欢A的是哪种人;喜欢B的人有什么特质;C想追求的是什么……大多时候越是小众,越是占据等级优势的人群的喜好就越会受人追捧,也有更多的人为之鼓吹呐喊。因为认知的有限,人们为了追求与众不同也会越加的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吹毛求疵”以至于产生某种精神偏执。那些以“裹小脚”为美就是这么来的,而因为“裹小脚”的美促发的全民“裹小脚”和同事诞生的理论依据就是我说的“物极必反”。

        审美疲劳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思维上和思想上的不愿意被固化,所以会有不同层次的诞生。为什么说是审美的四个层次,而不是四个境界呢?因为境界是层层递进且可逐层提升的,而层次是互相相关却不一定存在质变差异的。所以对于艳俗、含蓄、矫情和病态我们可以作为审美的不同切入点划分,也可以作为人文进化中追求的演变探索,但更多的是谨慎验证和自我反思。

        不求全同但求探讨,一家之言,但愿身心思想可以供你参考,那也是我在求索路上间或拾取的最大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72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