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公交车涨价

智利公交车涨价,第1张

从数据上看,智利是南美的理想经济体,起步较晚,但现在人均GDP居南美第一。然而,智利的经济改革也存在问题。它是一种小政府经济模式,这意味着几乎没有福利,智利的经济政策更倾向于企业家。比如智利的主要税源是消费税,而不是所得税。

本月初智利曾发生骚乱,原因是地铁价格在高峰时段从800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7.89元)涨到830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8.18元)。虽然后来票价调整因抗议而取消,但智利人民希望得到更多的实惠。

从经济学角度看智利经济:

智利的经济改革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军政府时期。那就是皮诺切特,天使与恶魔结合的化身。在皮诺切特之前,早期总统阿连德推行高福利,基本上是很多南美国家的循环。他们本身经济结构不好,但是财政支出过大,不断提高人民福利,赤字扩大,产生新的问题。

皮诺切特上台后,雇佣了一批被称为“芝加哥男孩”的经济学家来推动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变得更加市场化。这是温和的一面,但邪恶的一面是军政府典型的恶行,杀人如麻。20世纪80年代,处于巅峰的阿根廷经济开始出现转机,而秘鲁的滕森在德索托经济学会的帮助下,也开始了经济改革。在英国,撒切尔夫人也开始了改革。此时的改革大多围绕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职能的弱化。很明显,那些在智利留学的经济学家现在被归为芝加哥经济学派(弗里德曼),而秘鲁则是奥地利学派。有效果,但也有问题。

智利的问题:夸大的经济成就

在宣传智利的经济成就时,要考虑横向比较。阿根廷的经济总是被当作反面教材,但实际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一直和智利不相上下。诚然,阿根廷有自己的问题,智利也有自己的问题。智利的经济被过分夸大了,只是因为美国人有更多的舆论机器。

我们曾经说过“产权保护一如既往,但贫富不可避免”。皮诺切特当时的口号是:“把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家,而不是人民的国家。”是对财富集中趋势的简单明了的阐述,财富集中是智利骚乱的导火索。与南美其他国家相比,智利的福利一直落后。

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智利的贫富差距,不包括政府收入分配,在36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垫底。在不排除政府收入分配的情况下,处于中间位置。经合组织的数据还显示,智利是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小的国家,提供公共设施和健康养老的支出被过度压缩,导致贫困人口生活困难。但是,由于过度私有化,一些公共领域的私营企业,如供水,垄断,提高价格,减少服务。“病无所养,老无所依”已成为智利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是“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很多大学教材都有这个表述。当市场无法调节时,就需要有形的手。市场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要用市场来套用一切。市场和政府要协调推进。当然,什么手段都要上。削峰填谷的公平福利和追逐财富梦想的市场努力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过去的辉煌是如何从两种手段的配合中得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446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