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什么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什么,第1张

(原文)一、导言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杰作,从古至今被许多文人墨客继承、发扬和发展。受到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唐宋时期,诗词达到了顶峰。这激起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然而,近三四十年来,自从朦胧诗出现后,与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诗歌的本真丢失了,导致诗坛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关于睡觉,抚摸你,拉屎放屁的诗充斥着这个神圣的王国。回车键成了诗歌的唯一工具。有些口水词,只要你稍微用一下这个“宝贝”,就变成了诗词,也是获奖的作品,让所有读者义愤填膺。

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都与利益集团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手握权利,肆意妄为,共同维护这个利益链条,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引入歧途。是诗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诗坛腐败,害人不浅。应该像打苍蝇蚊子一样,诗歌世界要保持干净。

其次,我们来谈谈传统文化中诗歌的特点和要求:

诗歌是运用精炼、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独特感人的意境,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它是一种高度反映生活、浸透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的文学体裁。

1.诗歌高度浓缩和精炼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在反映生活方面更加浓缩,语言更加精炼。它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片段,进行深度挖掘,以高度浓缩和提炼的方式表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提炼。作者从极其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和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象。通过生活的帷幕,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准确及时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它利用作者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形象特征,个别地反映一般文学作品。它的高度集中概括和生动形象总是完美统一的。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或特征。

2.诗歌浸透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古代所有著名的诗歌都是作者非常激动的时候写的。没有强烈丰富的感情,就没有诗歌。诗人强烈而丰富的感情不是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跳跃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所激发的情感,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作者的感受往往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触动他们的心弦。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开门见山。由于作者对生活的不同感受、表现主题的不同、艺术手法的不同等诸多因素,诗歌中的感情或热烈、或冷淡、或平静、或深沉、或含蓄、或明朗,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诗歌的强烈感情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当作者被他要反映的生活所激动时,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波动,他的想象就会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加深感情,使作者能够比现实生活更高程度地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表达理想。这是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或特征。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诗歌则要求语言极其简练,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表达极其深刻的感情。

所以,人们常常把最精炼、最有感情的语言称为诗歌的语言。古人常说“字字算数”“惜墨如金”,还有“唱一字断百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实际上,它指的是精炼语言的努力。

语言的精炼并不意味着过分的精细或刻意的简单。对于生活中简单的语言,精炼且运用得当才是精炼的语言。长句减一个字太短,短句加一个字太长,才是真正的精炼。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

诗歌的节奏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形成的。老郭在《论节奏》中说“情感有自己的波浪式形式,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交替抑制,成为诗歌的节奏。因此,节奏是诗歌的外观和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就没有节奏,没有节奏就没有诗”。节奏鲜明,在阅读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使其具有诗的魅力。否则松散凌乱,读起来别扭,赶不上,记起来不方便,就会失去诗意。

与节奏密切相关,也是情绪起伏的自然结果。诗歌中的高、重、长的组合,对称的音程或停顿,同一音色在某一位置的反复出现,句子不使用同韵同调的音韵叶,构成了节奏。尤其是句末或句末的押韵,不仅使歌曲易于背诵和记忆,而且使歌曲具有和谐的音调美,从而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就新诗而言,没必要太严格。鲁迅先生曾说,“新诗首先要有格律,用韵大体相近,大家才容易记住,才通顺,才唱得出来”。

这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或特征和要求。

此外,诗歌的特点是文本结构的突然变化和跳跃。它具有比喻、象征、夸张、对偶、重叠等艺术手法。

三。结论。

纵观过去二三十年,所谓的“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格格不入,离诗歌越来越远,甚至根本不是诗歌。反而被利益链上的所谓专家教授吹捧,捧上了蓝天。然而,它就像村里妇女的日常谈话,没有诗意。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会污染中华民族神圣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带来伤害。如果这也叫“诗”,那么任何一个能提笔写字并按回车键的人都将成为诗人。所以,现在的诗坛是时候拨乱反正了!

有史以来,诗歌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我们要继承、发扬、发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345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