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声场宽度

混音声场宽度,第1张

说到混搭艺术这个主题,我觉得有点紧张。毕竟相对于我写的很多题目来说,这个是很主观的——有人觉得高质量的混音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噩梦。适合一种流派音乐的处理方法,可能会误导另一种流派。

然而,即使有这么多的变量,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适用于大多数项目的通用技能。在这里,我们不是一步一步地解释二声道混音,而是选择给大家解释一些基本概念。

在高质量的立体声混音中,每种乐器都需要在立体声声场中保持清晰、均衡、独立的特性。

概念

立体声混音的概念是基于人脑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真正的”立体声混音需要创造一个声音画面,由耳朵再现,最终由大脑解码。比如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和音色的不同,会让大脑做出不同的判断。理想情况下,立体声混音需要尽可能接近自然和真实。

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制作立体声混音的过程都不可能与自然相关。原因也是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难度。在一场真实的演出中,声源混合的主要原因是场地的声学环境,每种乐器都会有这个地方独特的痕迹。在录音棚里,我们会分别录制每一首曲目,并保持干燥的设置,以便后期通过技术控制听到的环境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不太可能再现真实的环境,而更可能在各种音乐元素之间建立良好的声学平衡。可以说,与在你面前表演的乐队相比,这些混音只是一种勉强可以混过去的重组。

高质量混合的成分

我之前说过,高质量混音的判断主要靠听众的耳朵。大多数工程师都会同意以下特征:

清晰度:混音中的每一个声音都要干净——声音或立体声声场不能模糊,噪音量或其他异常现象必须控制。

独立性:每种乐器都应该容易区分。当然,如果你追求的是“音墙”效果,也无可厚非。然而,在高质量混音中,即使是那些沉重的吉他声音也清晰可辨。

平衡:混音需要良好的频率平衡。太多的低频或高频会让观众感觉不好,很累。同样,混音的左右声道也需要平衡。

空:和平衡一样,空也涉及到很多应用。音乐本身需要有空音程——音符之间的空音程,给人以喘息的时间和动态发展的机会。当然,这个会根据音乐的流派而有所不同。同样,每一件乐器都需要一种自然的氛围,不同乐器的氛围也要彼此和谐。

不用说,单个特征本身并不能做出优秀的混音,缺少任何一个也会造成混音问题。

从声源开始

毫无疑问,要做出高质量的混音,首先要有好的录音。获得最干净的音轨,没有过多的噪音或失真。最重要的是,录音的时候别忘了认真听。监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出错,也是为了防止噪音和其他奇怪的噪音。如果回头重新录制一个部分,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还是录一次比较好。

从一开始就考虑安排也很重要。只在编排中加入自己需要的,不要重复多次,以免弄得太乱。尽量保持曲目数量最少;你知道,听一首歌的几十个声音或独唱是多么令人沮丧。

其实录音的同时需要准备混音,这可能是录音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尤其是现在DAW可以容纳无数音轨,你很容易就放下去录另一首,而不去想是否合适。这些看似节省下来的时间,会在搅拌过程中得到回报。

音量太大的混音会影响你对声音的感知,这些响度轮廓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自我准备

和艺术创作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技巧,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但是有一些共同点。第一,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搅拌。如果录了八个小时才开始混音,明天肯定需要重新开始。第二,尽量把音量控制得低一点——过高的音量必然会影响你的听觉感知(这方面可以搜索“等音曲线”)。

混的时候记得勤换位置。当你坐在“更好的聆听点”时,你可能没有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是当你真正在大厅里听到它,或者通过大扬声器或汽车音响系统播放它。

众所周知,很多人喜欢直观地对比混音,甚至有很多研究在强化这种概念。他们用不同颜色的“魔球”来表示混音中各个部分的位置。这是一种有趣的方式,然而,我个人倾向于抛开我的视野。我比较喜欢混的时候闭上眼睛。去除视觉干扰后,我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在听到的东西上。

有趣的单声道

在混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做单声道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立体声声源(如吉他和键盘)的相位问题。

查单声道还有别的意思。在单声道中监听会使混音变得“平坦”,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每个轨道的自然分布。如果声音在单声道系统中听起来很干净,容易辨认,那么在立体声系统中基本上会很好,反之亦然。

在单声道中检查立体声混音和直接在单声道中混音,然后扩展到立体声是有区别的。虽然我接触过的很多工程师都认可这项技术,但我认为(稍微主观一点)立体声混音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就像环绕声和立体声的区别一样。

和鼓低音-从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低音最好放在中间。因为缺乏指向性,所以能量最大。

在立体声中,为每个鼓组件构建一个自然空的空间。

在摇滚或流行音乐中,鼓和贝斯是大多数人考虑放置的第一元素。然而,没有强制性要求。大多数混音会从观众的角度设置鼓的立体声声场,底鼓和小鼓在中间,钹稍微偏右,天花板在最左最右。

然后根据铃鼓和鼓手带来的组件数量,自然放入立体声声场。举个例子,如果鼓手有三个鼓,我一般会把中间的一个保持不动,把另外两个分别放在9到10点钟和2到3点钟,根据我想要的声场宽度

当然前提是记录过程是按照标准的记录技术进行的。每个鼓都有一个独立的麦克风,一对吊顶,甚至还有一些远距离麦克风用来拾取房间的气氛。在大多数情况下,天花板声音和房间氛围声音混合得越多,每个鼓的位置清晰度就会越低。

换句话说,我做过一个只有四个麦克风的录音项目——一对立体声麦克风放在距离架子鼓几英尺的地方,气氛麦克风放在距离房间角落大约15英尺的地方。制作人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手,但是我们只花几个小时移动麦克风。

这种鼓声混音,虽然有一些自然的立体声氛围,但本质上接近单声道。你可能会觉得深度不够,但结果不止如此。其实是缺乏声音形象和氛围,所以把声音做得太明显,贴近脸。

立体声吉他-一些提示

吉他的立体声混音是增加混音深度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拥挤的混音中。吉他展开会给集中在中间的低音和其他元素腾出空间空。尽量去掉一些中低频,也就是声音的模糊部分——特别是重的箱子。增加高频也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可能会引入手指噪声。

试着用一对定向麦克风给木吉他录音,一个指向琴盒音孔底部,另一个指向琴把。把它的声像放在9点钟和3点钟的位置,你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立体声声场。或者,你可以试试M/S麦克风技术。

推荐吉他立体声录音配置。

录制吉他是增加深度的另一种方式。把原来的部分放到一边,增加延时(从5到15ms),把延时的返回放到另一边。添加一点不同的混响和/或均衡器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厚度。

手动录制吉他(实际上是两次录制同一个部分)可以得到更有趣的结果。试着用两把不同的吉他录制同一个部分。如果不能,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起音或品音来录制同一个声部。例如,如果歌曲是G调,则在第二次录制时,将从第五弦开始以D调播放。或者,转到下一个全音并弹奏一个调。

用单声道录制吉他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吉他放大器或麦克风在房间的两个不同位置拾取放大器的声音。或者,让音轨通过两个不同设置的放大器。

混合主持人声音和背景声音

主音一般放在中央的前面,但背景音可以有不同的尝试。将它们分散在立体声声场中,以增加音轨的宽度,但尽量不要分散得太远——9点钟和3点钟的位置可以满足大部分混音。对于大多数背景音,可以尝试添加效果;一点大厅混响和合唱可以让他们在整个混音中更好的融合。

把背景音放在最左最右的位置,主持音放在中间也是常用的技巧,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但是有些情况会不一样。可以试着让主持人声音稍微偏向一边,背景声音偏向另一边。

还是有一些事情可以尝试的。

不要害怕组合中的不对称元素。对于一些弦乐和合唱效果比较重的铺垫音色,打开它们的声像可以让它们在混音中脱颖而出,即使它们的音量不是很大。另外,也可以尝试相对狭窄的视听摆放,比如1点钟、3点钟。当然,你可能想在另一边引入一些其他的元素来达到平衡,但那样会模糊搭配,缺乏重点。

尽量让混音中的一些元素尽可能的单声道。虽然那些丰富的伏笔音色和混响本身听起来不错,但是一个轨道一个轨道的叠加会让你的混音变得混乱。保留一些单声道的部分,可以让每个元素的定位更加清晰。单声道混响可以在不破坏指向性的情况下增加气氛。

另一个有效的技术是利用延迟混响,而不是简单的声音和图像放置,这样会使声音氛围更加自然。把原声轨放在9、10点左右,加一个短延时(小于10ms),把它的声像打到另一边;然后,给延迟的信号加上一点混响。这样会让你觉得比单纯用视听控制更自然。原因是:我们的耳朵和大脑是根据不同的听觉线索来接收声源的,包括时间值、电平以及两耳之间的音色差异。但是声像只是决定了等级的区别。把声音延迟在一边,加上一点反射,可以营造出更自然的氛围。尽量去掉延迟声音中的一些高频,这样可以在你的大脑中重现声音的再现效果。

另一种加宽音轨的方法是放在一边,加入立体声混响;这是很自然的结果,另一个通道会有一点声音渗入。或者,可以在立体声轨道的一侧添加轻微的单声道合唱效果。音箱间的动音也能增加有趣的深度和宽度,特别适合弦乐和铺垫音色。

当然还有更多。

虽然我尽量围绕大致的概念来写,但是混合的主题很容易传播。最后,我留给你两个要点。

-一切都和歌曲有关。无论你在混音上用了多少很酷的技术,如果不适合这首歌,那就没用。仔细听这首歌,加上它所需要的——没有别的。

另外,第二点,也是我几乎每次都强调的,耳朵是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是对于演奏、录音、混音还是母带,学会听音乐都是最重要的。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记住,永远让你的耳朵做向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1756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