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诡辩

什么叫诡辩,第1张

①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

②无理狡辩。

什么是诡辩?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在哲学中,诡辩是一个用于欺骗别人的混淆或不合逻辑的论点,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的论证。

诡辩的解释

[sophism;carp;cavil;quibble]

颠倒是非黑白的 议论 (张仪)如 楚,又因厚币 用事 者 臣靳尚,而设诡辩于 怀王之宠姬 郑袖。——《史记·屈原 贾生 列传》 详细解释 (1)亦作“ 诡辨 ”。貌似 正确 而 实际上 却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议论。 《史记·五宗 世家 》 :“ 彭祖 为人 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司马 贞 索隐:“谓诡诳之辩,以 中伤 於人。” 《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 :“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诟前人,舍成说,而自为纷纷, 助 所阶已。” 巴金 《除恶务尽》 :“ 喧嚣 一时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 由此 而来的种种奇谈谬论,从头到尾,都是 、‘ ’一伙的谎言和诡辩。” (2)逻辑 名词 。外表上、形式上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 实际 上却是采取混淆 概念 、偷换论题或虚构论据等手法,作出颠倒黑白、似是而非的推论。

词语分解

诡的解释 诡 (诡)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 寻常 :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 :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辩的解释 辩 (辩) à 说明是非或 争论 真假 :分辩(亦作“分辨”)。争辩。答辩。辩白。辩驳。辩护。辩解()。辩论。辩士。辩证。 部首 :辛。

诡的意思是欺诈。辩的意识是辩解、辩论。

诡辩是指有意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论证方法。貌似正确而实际上却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诡辩是以得出错误论点为目的的论证。诡辩是一种论证过程,诡辩的结果就是谎言。诡辩的反义词是明辨。

诡辩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在论证其论点时,总会拿出一大堆的理由,搞一些虚假或片面论据,进行歪曲的论证,目的是为自己的错误论点进行辩护。

在诡辩论中,论点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称为佯谬。论点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称为似是而非。

诡辩者为了达到诡辩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列举如下:

1、 无解。直接提出无法解释和不能证明的论点。

例如:“电荷说”。电荷说认为质子带一个正电荷,电子带一个负电荷。“电荷”的本质是什么?正负电荷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正负电荷如何相互作用?电荷与什么物理量有关?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40倍,它们的电荷量为啥相等?这些问题都不可思议。

例如:“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的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牛顿认为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却未能得出万有引力公式F=GmM/r2,因为公式中的G实在太小了,因此他提出:F∝mM/r2。直到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测出G=667×10-11N㎡/kg2。牛顿无法解释引力的形成机制。

例如:“质能转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提出了质能转化式:

E=mc²

式中,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的速度(近似值为3×108m/s)。

例如:“时空弯曲”。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

2、虚假论据。用虚假例证和错误原理作为论据,论证出错误的论点。

例如:甲:“上帝是存在的”。乙:“我从来没有见过上帝,上帝不存在”。甲:“我们没见过上帝,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上帝,这并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

例如:用“电荷说”证明“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排布规律主要有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

(1)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洪特规则: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电子在排布的时候优先进入空轨道,每个轨道中的单电子取得相同自旋。

例如:用“电荷说”证明“电子决定论”。电子决定论认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例如:用牛顿的“万有引力”证明“暗物质”、“暗能量”。暗物质是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推算出来的物质。科学家通过计算天体之间的引力发现,天体质量产生的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所以,就用暗物质来弥补星系的引力。

例如: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空穿越”、“四维空间”“宇宙大爆炸”等。

1932年,比利时天主教牧师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

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认为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的霍金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他说: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

例如:“劳动价值论”。1672年,英国的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随劳动生产率变动而变动。

例如:用“劳动价值论”证明了“剩余价值论”。1867年,德国的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一天创造的价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工人赚企业的钱,企业赚消费者的钱,产品的价格越高,赚得越多。剩余价值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实际。

例如:效用价值论。英国的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年)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的F·加利亚尼(1728-1787年)指出:价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价值是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的。

例如:用“效用论”证明了“边际效用论”。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差不多同时但又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用论。认为物品对人们最后1单位需求的满足能力即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自然形成的。主张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历史发展不同步证明人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人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3、含糊其词。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点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糊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目的辩护。

例如:凡是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为了骗人索财,就竭力说些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

例如:为某个“因果报应”诡辩,一旦你举出因果报应的反例,他立即就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6、循环论证。论点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点去证明。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无限循环。

例如:“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无限循环。

例如:“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其实不一定。

例如:“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命轮回。

7、模棱两可。

例如:辩证唯物主义。既唯物,又不唯物,模棱两可。

“诡辩”的由来

战国时候,楚国与齐国曾经结为盟国。秦国想要攻打齐国,担心楚国参战,所以派了善于辞令的张仪去楚国游说,以破坏齐楚的同盟。

张仪到了楚国以后,拜见了楚王。他眉飞色舞地对楚王说:“秦王愿赠送商於六百里的地方给楚国,条件是楚国要与齐国断交,这六百里地方作为秦国的酬谢。”

眼光短浅又十分贪婪的楚怀王,觉得毫不费力能得到这么大的地方,有便宜可占,就很痛快地答应了。

不久,楚国宣布与齐国断交,接着就派人出使秦国,去接收那商於六百里的地方。然而当楚国的使者找到张仪以后,张仪却不承认了。他装着异常吃惊的样子说:“我与怀王约定的是六里呀,我根本没有说过什么六百里啊!”结果楚国的要求被断然拒绝了。

楚怀王对此非常生气,一怒之下,他发兵攻打秦国,然而在秦军的抗击之下,楚军大败,不仅将领被秦军俘虏,而且连楚国汉中一带的地方都被秦军占领了。

楚怀王更生气了,他增派兵力再进入秦国去作战,可是正当战争紧张之时,魏国乘虚而入,袭击楚国。在这种形势下,楚国只得赶忙撤军。

为了对付秦国与魏国,楚怀王又想起了以前的盟友齐国,只好派大夫屈原去齐国,想恢复原来的盟友关系。

秦国为了再次破坏楚与齐的联盟,又答应把占领的汉中归还楚国。这时楚怀王却提出一个条件:地方可以不要,但必须得到那个不讲信义的张仪。

张仪听说以后就提出:“我一个人可以抵汉中那一大片土地,就太值了。”因此主动请求再到楚国去。

张仪冒着危险来到楚国,用大量的钱财收买了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又结识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经过张仪一番花言巧语的辩解,使郑袖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于是极力劝说楚怀王不要扣押张仪,应该放他回国。楚王答应了。

不久,屈原归国,他询问怀王,为什么不杀这骗人的张仪?怀王感到后悔,便派人去追赶张仪,结果没有追上。楚王又一次上了当。

这段史实中,张仪经过一番狡猾的辩解,减轻了自己的责任。这种狡辩后来就用“诡辩”一词来形容。“诡”,狡猾、欺骗,“辩”,辩解、争辩。“诡辩”指一种无理的狡辩,指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运用了正确的手段,实际上却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了似是而非的推论。它是贬义词。

题库内容:

诡辩的解释

[sophism;carp;cavil;quibble]

颠倒是非黑白的 议论 (张仪)如 楚,又因厚币 用事 者 臣靳尚,而设诡辩于 怀王之宠姬 郑袖。——《史记·屈原 贾生 列传》 详细解释 (1)亦作“ 诡辨 ”。貌似 正确 而 实际上 却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议论。 《史记·五宗 世家 》 :“ 彭祖 为人 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司马 贞 索隐:“谓诡诳之辩,以 中伤 於人。” 《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 :“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诟前人,舍成说,而自为纷纷, 助 所阶已。” 巴金 《除恶务尽》 :“ 喧嚣 一时的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 由此 而来的种种奇谈谬论,从头到尾,都是 、‘ ’一伙的谎言和诡辩。” (2)逻辑 名词 。外表上、形式上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 实际 上却是采取混淆 概念 、偷换论题或虚构论据等手法,作出颠倒黑白、似是而非的推论。

词语分解

诡的解释 诡 (诡)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 寻常 :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 :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辩的解释 辩 (辩) à 说明是非或 争论 真假 :分辩(亦作“分辨”)。争辩。答辩。辩白。辩驳。辩护。辩解()。辩论。辩士。辩证。 部首 :辛。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叫诡辩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叫诡辩、什么是诡辩要求是哲学中的解释,关于理学、诡辩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574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