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十万大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被刘邦的数十万大军围住,四面楚歌,虞姬自刎。之后项羽率精兵突围而出,损失惨重,只有26骑相随,最后被追到了乌江。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
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
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
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结束了他31岁短暂的一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前夕所作的绝命词,饱含了复杂的情感,成为千古悲歌。项羽也成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范。
扩展资料:
典故原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译文: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长江西岸的乌江浦)。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
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没有什么办法渡江。”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没有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交战。仅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项王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
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着项羽。
指示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自杀身亡了。
参考资料:
作为反方,我方的观点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首先,我们要弄清何谓成败,何谓英雄。顾名思义,成者,成功也,败者,失败也。这个我相信大家没有任何异议吧?再说英雄,我认为此英雄非彼英雄也。英者,英才也。雄者,雄杰也。
那么,人们心中的英才和雄杰又是什么人呢?
秦朝末年,秦二世,贪图享乐,施行暴政,弄得民声鼎沸,民不聊生。陈胜,吴广顺应民意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虽不到半年遭到秦军重创。陈胜,吴广也先后遭部下杀害。起义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他们不畏暴秦,顺从民意,以及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还是为后人所认可。陈胜,吴广原来只是一介布衣。然而,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世家,何也?这说明人们评价英雄的标准,是看他是否顺从民意,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而非成败与否。一个人若向着以上几点发展,成功固然是英雄,然而,失败亦可为英雄也。
这就好比,人们一提到诸葛亮,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神机妙算,忠君爱国之心,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再而联想到他六出祈山的无奈,和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感到惋惜。他虽未实现光复汉室,克服中原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作一个失败者。然而,这丝毫没有减少我们对他的热爱和崇拜之情,也一点都没有减损他在我们心中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因为他做到了我以上说的几点。
古人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大家也许会误解其意。我认为这是站在胜利者(即站在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角度上出发的。可译为,成功的人纵然像刘邦那样的市井之徒也可为英雄,失败之人纵然像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也只会落个草寇的名声。中国的封建化程度很高,皇帝集各项大权于一生,纵然出生贫寒(如刘邦,朱元璋)其臣民同样会用溢美之词加以褒扬。以得到皇帝之青睐。因此,用这句话来论英雄是站不住脚的。
像闻鸡起舞,誓要渡河收复领土的祖逖,像南宋不断抗金,精忠报国的岳飞,像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逼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像为推翻黑暗的清王朝,建立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像为了建立中华民国,而频繁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孙中山等人。
他们都可以算作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这些人都没有实现心中毕生的理想,在结果上他们都失败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他们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英雄并不只是像成吉思汗那样建立丰功伟业的人才算的上,只要为人民谋福利,只要合乎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顺从民意等等都可以算作英雄。纵然失败,人们也会认可他的。相反,纵然有才华,为一己私欲,而因私害公者,纵然成功了,也会为天下人所不耻。(如扬雄,蔡京,袁世凯,汪精卫)
因此,我方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个人认为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顺从民意,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来论英雄。
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
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
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第一,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
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
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第三,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如果你静态的来看,有很多事都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但是如果你动态的来看,还是以成败论英雄.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如果你非要证明的话,自己编一个吧.
还有一点就是,说这话的人(一个或者一些,或者整个人类)多半都是得到了那个”给予他们利益的人”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投桃报李嘛,总要回敬一些.不知道你能理解不?
失败的英雄,下面这个例子很不错。
1912年1月17日,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他的同伴在争取最先到达南极的竞赛中英雄般地失败,以及他们在归途中遇难身亡的悲壮事迹,均已载入世界传奇录。
事后回想起来,斯科特施行的计划过于繁复,确是站不住脚的,许多环节可能会(后来果真)出差错。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斯科特、威尔逊、奥茨、鲍尔斯和伊文斯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2月10日,他们的尸体被发现在距一个食品补给站仅11英里处。他们至今仍长眠于构筑在他们最后安息地上的圆锥形石堆下。
两个勇敢的探险家将目光牢牢地锁定了这块神秘土地。他们就是来自挪威的阿盟森和来自英国的斯科特。他们都知道,能够第一个踏上南极的土地,将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一夜成名,将获得空间的历史荣耀。所以他们都憋足了一口气,誓死争先,在这片极美丽极危险的冰雪极地,以生命为赌注,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酷烈的极速竞争。
出生在英国的斯科特小时候生活贫困,他一边在船上干零工,一边刻苦自学,最后以自己的聪明能够能干成为一名出色的船长。因为是苦孩子出身,他有很强的成功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天赐良机,让他去完成人类的壮举,如果完成这个壮举的话,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
阿盟森因为祖国挪威大部分国土在北极圈里,他从小就梦想去征服北极点,但是妈妈不想让他去冒险,而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医生,他是个孝顺的乖儿子,所以就遵从他母亲的意愿,就去读那医科大学,但是他做一个冒险家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母亲去世后,他终于全力以赴地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为了征服南极,阿盟森对南极进行了多年的仔细考察和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谦逊地向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学习如何使用狗拉雪橇,学习在风雪中生存的技巧。作为一个资深的探险家,他还组织了一个非常精干的团队。而且,他先行一步踏上征服南极的道路,而把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
然而,阿盟森的这些优势在斯科特面前就黯然失色了。因为当时强大的大英帝国政府给了斯科特最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动用军队为他组织最精良的装备。相对于斯科特这支正规军而言,阿盟森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游击队罢了。
终于,出人意料的结果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最后的胜利者愉快地站在南极点上,享受着成功的巨大喜悦,甚至还戏谑地给他的对手留下了一封信,信里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宣告了自己是最后的赢家。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失败者的感受,他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因为这个屈居第二的探险家,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磨难后,葬身雪海了。
而这位胜利者,后世常常批评他过于刻薄,心胸狭窄,而对手的不幸,又使世人更加同情失败者,而忽略了这位胜利者……事实上,若干年后,他为了营救其他探险家,同样不幸丧生在探险途中,为探险事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位参与生死极速的探险家,都是高尚、勇敢和伟大的英雄,随着他们的相继死亡,南极渐渐成为科学家关注的地域,而不再是探险家的目标。
斯科特和阿盟森,他们共同书写了南极探险史光辉巅峰,一起终结了南极探险的英雄时代。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不以成败论英雄de事例全部的内容,包括:不以成败论英雄de事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论据、古人有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请回答原因,为什么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