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樵·惩忿窒欲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王樵·惩忿窒欲箴》原文注释与译文,第1张

《王樵·惩忿窒欲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老子有言②:“专气致柔③。”惟忿与欲,为道戈矛。大《易》著训:“惩忿窒欲”。戒贪嗔痴④,除佛三毒。不悟性空⑤,妄生痴想。一切贪心,皆为欲障⑥。拂意生嗔⑦,其烈如火。不遑顾思⑧,以及大祸。惩之窒之,由戒生定⑨。定慧相生⑩,动常有静。是曰性学(11),是曰圣功。修之则吉,悖之则凶。

注释

①惩忿窒欲:克制忿怒,抑止嗜欲。《易·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疏:“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忿、欲皆有往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忿(fen):愤怒、怨恨。

②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相传《老子》一书即为他所著。

③专气致柔:语出《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河上公注:“专守精气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

④嗔(chen):嗔心。佛教语。谓能造恶业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佛教三毒之一。痴:佛教语,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知,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⑤性空:佛教语,亦称“自性空”。与“假有”相对。谓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自己固定的性质,故称。《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业相续,故似若不空。”又云:“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

⑥障:佛教语,业障,谓妨碍修行证果的罪业。

⑦拂意:违逆自己的意愿。

⑧不遑(huang):没有闲暇,没有工夫。

⑨定:梵语的意译,三学或六度之一。谓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⑩慧:智慧。梵语“般若”的意译。指破惑证真的无分别智慧。

(11)性学:亦称“性理学”。程(颢、颐)朱(熹)派理学。

(12)悖:违背。

译文

老子有话:“结聚精气使身体柔顺”。只有忿怒与欲望,是伤害道的戈矛。《周易》写了训词:“克制忿怒,抑止嗜欲。”戒掉贪、嗔、痴,除掉佛教中所说的“三毒”。不领悟“性空”的道理,乱生痴想。一切贪心,都是“欲”这个“业障”。违逆了自己的意愿就生嗔怒,它猛烈如火。来不及回顾和思考,以致遇到大祸。克制它,抑止它,由戒产生“定”。“定”和“慧”相生,动中常有静。这就是性学,这就是圣人的功夫。按照它修养则吉,违背它则凶。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一章除了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也是常常被道家用来养生和参悟的一章。首先我们来逐句看一下:

1、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助语词。也有的译本认为是承载。

营:中医名词,为人身的营卫之气、或元气。营魄连用指魂魄。

抱一:合一,指魂和魄合二为一。魂和魄合二为一,亦即合于“道”了(这个“道”含有融合统一的意思)。

译为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告诉我们要保持形神合一的境界,不要胡思乱想。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身体和精神都是互相分离的状态,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新闻,比如说开车的时候不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如前阵子的河南玛莎拉蒂醉驾案,常州奔驰车连撞数人案,还有的行人走路的时候看手机,也因此导致了一些悲剧,我自己也因此被外卖车撞倒过。所以上课的时候,冯老师特意提醒我们:走路的时候不要低头看手机,我记住了也希望大家都能记住。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集气。冯友兰说:“专气’ 就是’抟气’ ”。这个气包括后来所说的形气和精气。抟气就是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像婴儿那个样子。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婴儿的时候是混元状态,元气是最充足的,但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却被不断的消耗。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自身的元气、精气使我们生命的基础,所以要珍惜,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作息。

3、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

玄览: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

“涤除玄览”即是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

译为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禅宗神秀大师写的那首诗,与这句很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其实写的也很好,六祖慧能的诗更出名,但是万事皆空的境地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通人来说,神秀的这首更有借鉴意义。讲的都是不断清除心上的灰尘杂念,保持清澈空灵的本性。

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无为”是老子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但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老子的“无为”,是指不要逆势而为,要顺势而为。国家治理也必须顺势,不可逆势而动。上位者其爱民之情应出乎本然而无半点刻意为之,如一慈母疼爱子女般出乎心发乎情不求回报,全无半点私心造作。而爱民治国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为而天下大治。

5、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天门:喻感官。

开阖:即动静。

能为雌乎:“为雌”即守静的意思。

译为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万物生存流转及心门的起阖之中,是否能守雌、守静的心态。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意思是你知识丰富,什么都懂,但能否依然不自以为是,不自作聪明呢?知识丰富的人往往会喜欢指责、干预他人。老子认为,即便你什么都知道,也不要去干预、指导他人,而应该采取反应性的行动。什么叫反应性行为?就是见机行事,不主动出招。在武侠小说里,武林高手往往不主动出招,而是见招拆招。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能为”,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无不为”。本章主旨是讲修身工夫,老子告诉人们顺应自然,不断修炼。提升自我,具备玄妙之德,达到得道的圣人境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 语气助词,相当于“夫”。营魄,魂魄。 抱一 ,合一。类似第二十二章:“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一”即“抱道”之意。第三十九章:“ 古之得一者 ”,“一”也指“道”。“抱一”指魂和魄合二为一,即精神和形躯合为一体,达到和谐的状况,也就是合于“道”了。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专,集中而不分散。气,精气,就是人的生命力的活力。专气,集中精气,排除杂念,使心灵处于宁静柔顺的状态。《河上公注》:“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还有人把“专”解为“抟”,“抟气”就是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

致柔 ,保持住人出生时候柔弱的状态,像婴儿那个样子。能婴儿乎,能如婴儿一样精充气和吗婴儿,是老子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或象征,指当人心灵处于自然柔顺、平和宁静的状态时,就像婴儿一般精充气和。“能如婴儿”就是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真朴的境界。通过“专气致柔”的修养工夫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洗涤。玄览,帛书本“览”作“监”,监就是借鉴的鉴,就是镜子。玄,指形而上的,微妙难识的,这里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玄览就是“玄鉴”,比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能灵敏地洞察世事,但它本身却是幽深微妙的。这一句意思是说,洗涤心中的一切杂念欲望,让心灵恢复澄澈明净的状态,没有任何瑕疵。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关爱百姓,治理国家,能够不用心机吗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有多种说法。第一,《河上公注》:“天门指的是鼻孔,修炼的时候通过鼻孔来吸气送气,这是从人身体修炼来讲。”第二,苏辙说:“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从大的历史,国家的治乱兴衰来讲的天门。第三,林希逸说:"天门即天地间自然之理也。"讲得有点抽象。第四,范应元说:“天门者,以吾之心神出入而言也。"我们的心神时出时入指的就是天门,指的是人的心的出入。

比较好理解的就是第一种河上公的说法,但是我们不要太狭隘化理解,他虽然直接说的是鼻孔,在这里泛指目、耳、口、鼻,这些人的身体上的天赋的自然感官,包括鼻孔在内的感觉器官。

开阖,指人的感官动作行为,眼睛要看、耳朵要听,有口要说,有鼻子要闻。还能够表现出喜、怒、爱、憎等等情绪情感,这里开阖引申为感官的动作行为的开启和闭合,这种开启和闭合,也是动静变化。

能为雌乎 :《河上公注》“治身当如堆牝,安静柔弱”。为雌即守雌,保持母性的柔和清静的意思。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明白,通晓。四达,四面八方。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通晓宇宙的奥妙,是得道的圣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能无为乎,能做到无为吗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就能够做到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胡作妄为,而应顺其自然,让老百姓自主自由,自治自化。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发展了万物而不自恃其功,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叫玄远而深邃的德性。

延伸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地丰富,能够尽情地满足人的各种感官享受,声光电化,就出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分离其至背离。我们常说的“身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是不是慢一点,过一种慢生活。你可以想象你回到了懵懵懂懂的婴儿时代,无思无欲,无追无求,无烦无恼,让自己心灵回归一种自然柔顺、平和宁静的状态,也就是恢复赤子之心。

这样就会感受到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感受到生命的天真淳朴,这样与道就接近了。你从道当中接受了能量,你再回到现实,就会使你的生命得到新的升华,你的生活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

总结:上一章老子以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本章老子提出了身心修养的功夫,有六种情况:抱一、专气、涤除、爱国治民、天门开阖、明白四达。

提出了六个设问:能无离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知乎、能为雌乎、能无为乎,以反问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在修身、养性、为学、治国各个方面,怎样通过学道、悟道、体道达到无离、像婴儿、无疵、无知、为雌、无为的不同境界。

本章基本思路是从个人修养身心入手。逐步推及到爱民治国,并最终达到“明白四达”的得道圣人的理想境界,这样就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之治。最后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四句话概括了前面六种情况实际上是得道圣人玄远而深邃的德性。

1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抟tuán)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鉴jiàn),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蓄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2

释义

神形合一,能不分离吗?

聚气致柔,能像婴儿一样返朴归真吗?

清洗去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而治吗?

打通天人合一的门户,能像雌性一样孕育无尽的生机吗?

明白通达,无迷无惑,能不用知识来实现和掌握吗?

道生养万物。圣人与道同体,生成养育万物,既无私心拥有,也不依赖凭仗,更不控制主宰,而是让万物自然生长,这就是最玄妙的德。

3

重点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证道的顺序。从生命的内在到天下万物,再到宇宙时空,直至与道的融合。

营魄抱一,专气致柔,与己合一

营魄 ,就是魂魄,魂,掌控人的精神;魄,控制人的身体;

专气 ,就是以气来贯通人的魂魄,使生命成为一个整体,返朴归真,和谐相融。

西方哲学,将人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结构:

苏格拉底 将他的“反诘法”称之为“灵魂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声称继承了母亲的“技术”。不同的是,他催生出来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

柏拉图 认为,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性三部分组成,欲望好比是一只多头怪兽,激情犹如狮子,而理性就像是人。为了让灵魂内部保持和谐,人就必须要主宰一切。

亚里士多德 认为,灵魂包括三部分,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理性灵魂是人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哲学与西方不同,将人看作是,“神气形”的一元结构,对,你没看错,是“一元”而不是“三元”。

淮南子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在人这个生命体中,“形”,是外在形体构成,是生命寄居的宿舍;人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是鼓荡生命的动力;人的心神,是生命的主宰。 其中“气”将“神”和“形”,连接成统一的生命整体。

从生理性因素看,人之生,气之聚,人的血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形无以立,神无以成。从精神性因素看,人有生命才能有神的活动,而人的精神活动也是通过气而运行带动的。

道家强调生命的整体性,人的生命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整体,在这里没有“西方式”灵魂与肉体分开的世界,生命内部就是“精气形”所构成的一个自足完整的循环系统。

涤除玄览,无为而治,与物合一

涤除玄览,就是将人心比喻成一面镜子,涤除,就是将一切非自然、非本真、非原初的心灵尘埃都荡涤干净,内心这面镜子擦得越干净,对于万物的观照就越准确,越清晰,越深刻。在深刻观照万物的基础之上,去爱民,去治国。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弱化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聆听、观察百姓的需求,不把个人的意志、偏好、信仰强加在在百姓身上。不干涉、不干预、不操纵、不控制、不强迫百姓、万物,从而达到自然的原则,实现自然的和谐,让百姓自己实现理想的目标和状态。

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与道合一

陈鼓应先生曾经认为,本章的排序或有错乱,认为应当作出如下调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应当放在最后,我以为不妥,这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维在解读道家的经典。

首先,《道德经》中老子所认为的“道”是超越家国天下的,是摆脱时空的限制,永恒无限的存在, 仅仅将国家治理作为道的最终证明和最高体现,是对“道”的矮化和世俗化。

其次,陈鼓应先生认为,之所以要作以上的次序调整是为了对应五十四章,“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排列。但十章和五十四章,论述的角度是有不同的,十章讲的是“ 圣人证道 ”,是圣人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对于道的悟证,而五十四章说的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是“ 人修道 ”,是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的修行。圣人证道的层次显然是高于人修道的层次的。

如何看出,十章的主体是圣人?

如何看出,圣人与人的不同?

需要从全经来看,不能仅仅局限于第十章。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七章,说明了三点:

第一,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与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因此,可以推论,十章中的主体和七十七章的主体一致,都是圣人;

第二, 有道者,就是圣人,圣人是“道”人格化的体现,不是一般人,而是拟人化的“道”;

第三, 圣人之道和人之道是不一样的,圣人之道的层次明显要高于人之道的层次。

既然道家的圣人,是道人格化的体现,且高于一般人修道的层次,那么对于“圣人证道”就不能简单地和“人修道”相等同,而追求形式上的简单对应。

最后,对于治国的态度,道家也没有当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因此“爱国治民”就更不可能作为“圣人证道”的最终证明和最高体现。后世,庄子在其著作中,对此多有阐述。

如《齐物论》,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治理,许由却说,你已经将天下治理得这么好了,我取而代之,是让我搏个好名声吗?……请回吧,我对于天下没什么可做的。厨师做不好菜,也没必要让祭祀的人来代替他。

如《应帝王》,天根问无名人如何治理天下,而无名人却爱理不理,全神贯注于云游天地之间,不想为治理天下这种琐碎事而分心。

因此,治理天下,爱国治民,从来不是道家的最终落脚点。道家有着更为宏大的归宿,即体悟自我与天地万物纯然一体。

天门开阖,岂止天地啊,万物都打开了窗户,圣人与天地,与万物相通,此时人不再是作为主体来观察万物,万物也不是作为对象而被观察,在天门一开一阖之间,人与万物合而为一。

明白四达,那是当然啦,万物与圣人一体,天地与圣人合一,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这是何等恢弘的气魄,这是何等广大的胸怀,这是何等超越的心灵。

正如尼采在《查思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走出你的洞穴吧,世界如一座花园等待着你。”

当圣人走出世事的浮沉,看淡荣辱得失,在天地逍遥遨游之时,那生长蓄养万物的道才若隐若现,若明若暗,似存似不存,被感受到了,被体悟到了,圣人此刻亦与道同体,融入道中,与道同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穷无尽,自由自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说,道家不关心外物、不关注“爱国治民”,是不是要人出世,看破红尘,消极避世呢?

我想这绝不是老子的观点。事实是怎样,对待事实的态度又是怎样,这是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一个是事实判断,一个是价值判断。

正如老子多次在《道德经》里提到,“兵”,“用兵”,并不是说老子就是拥护战争的。战争的发生是客观事实不可改变,但是对待战争的态度,老子却是坚决反对的。

人生在世,必定要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发生不同的关系,无可避免,更不能逃避,这是事实。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在红尘中自处,却是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的。 而道家提倡的正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为人做事。

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性,如“定盘针”一般。从内在的“营魄”、“专气”、到“玄览照物”、“无为而治”,再到汇通天地,与道融合, 人的中心不在于向外的知识探求,而在于内在生命宇宙的建立。当我们面对外在世界时,不仅仅是以理性去把握世界,而更应是以自我的生命去契合世界,在一体之气中浮荡,以生命去回应这个世界。

世间万象如同枝枝叶叶般散落、迷乱。喜怒哀乐,酒色财气,人在情绪的怂恿下,在欲望的鼓动下,往往舍本而逐末,终于也渐渐颠倒迷失了自己,而成为了一地鸡毛,一声长叹。而学习《道德经》,就是找回自己的那“定盘针”, 从盲目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小宇宙和众生之大宇宙和融,提升生命,超越卑微、走向生命的最终圆融,重回一片澄明空阔的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众平台(搜索账号:juliamagic)。

以上就是关于《王樵·惩忿窒欲箴》原文注释与译文全部的内容,包括:《王樵·惩忿窒欲箴》原文注释与译文、读道德经----第十章、道德经精讲第十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7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