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

为什么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第1张

说到少数民族的装饰,大家都会想到银饰,的确,少数民族的服装上就有很多的银饰品,就项圈,手镯,耳环等,那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少数民族喜欢戴银饰呢?一起来看看吧。

1,逃难时方便带走

古代少数民族容易发生战乱,所以他们的货币主要是金银,古时候,他们把财产打造成金银首饰,戴在身上,如果发生战乱逃跑时,就可以方便逃难。

2,为了漂亮

少数民族大多都生活在山里,很少与外界有联系,所以少数民族的人们就把一些鲜艳的花朵,小鸟的形状等图形应用到自己的服饰上,或者是把这些装饰应用到歌舞里面,以此来打发自己的枯燥生活,慢慢的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他们觉得那些颜色,花纹好看,金银装饰的饰品更好看,所以那些少数民族的女性就喜欢佩戴那些银饰,也用来吸引异性。

3,银子对人体有益

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发现银子对人体有好处,它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可以有效的防止细菌生长,还能定心神,除邪气。一直到现代,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说用银饰烧水喝,可以治疗婴孩的惊恐症。

4,一种身份的象征

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信仰的图腾,这些图腾来自于他们认为的可以保佑他们的植物与动物,比如说有龙,鱼等图腾,于是把银打造成图腾的样式,戴在身上,寓意可以保佑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他们的一种信仰。

每个少数民族都喜欢佩戴银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图腾都是不一样的。

1、因为秦朝赵佗入主广东。导致广东汉人主导,导致福建、江西一线少数民族与湘西、贵州、云南一线的民族发生了割裂。相当于,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背后有了一个钉子;

2、长江以南平原匮乏,不可能供养大量的人口。又不可能想漠北的少数民族依靠草原,放养大量的马匹。在封建社会,没有大量的人口,有没有草原供养马匹,就不会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没有士兵怎么争霸;

3、北方的人口一直处于绝对性的强势地位,没有给南方的少数民族机会;

4、不过有个特例,就是南诏—大理统一云南几百年,曾经发生过云南白族化的倾向,若不是蒙古入侵,和后来明朝像云南的大量移民,极有可能造成云南的白族化,白族成为云南的主导民族,呵呵,不过现在白族已经汉化了。

关于云南白族化的形成我感觉有这几个方面,其一秦朝赵佗入主广东,广东从此汉人主导,分割了江西、福建与云、贵少数民族的统一联系,而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带入大量的汉人,汉人势力在四川有站稳了脚跟。东晋南北朝的汉人南渡是江西、福建一带的少数民族变为人口劣势。从此不能发展起来。

所以最后只剩下云、贵方向的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

从周朝开始,周朝王室及周朝所封的所有诸侯国均被称为华夏,华夏生活的地方是以镐京(今陕西西安)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为核心,沿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布的广大地区,而为了区别华夏与外族,周朝把华夏之外按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四个区域。

按方向可划分为四个称呼,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简单地说,东夷就是指居住在华夏以东的胡人或者外族,西戎就是居住在华夏以西的胡人或者外族,南蛮就是居住在华夏以南的胡人或者外族,北狄就是居住在华夏以前的胡人和外族。

最早的时候,就连楚国都被周人称为楚蛮,所以楚国一直有“不服周”的传说,就是不服从周朝,但是后来楚国又不断学习中原华夏族的礼仪,等到周朝礼乐崩坏时,反而是楚国深得周朝礼仪,其实在楚国的扩张过程中,不断地征服南蛮,不断地融入楚国,但是,楚国的南方仍然有一些被称为南蛮的民族。

南蛮是一个总称,可以理解为南方所有的蛮族,蛮就是野蛮、不开化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蛮族非常多,大多数在楚国扩张过程中,融入了楚国,这也是楚国被称为南蛮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大的蛮族,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有蛮族、濮族、巴族三个民族,这也就是三苗的后裔。

蛮族是生活在今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及福建、两广一带的民族,这里的蛮族更像是一个统称,在当时楚国的南方和东南方。濮族是生活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及重庆一带地区的民族,在当时的楚国西南位置。巴族是生活在今天三峡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在楚国的西边及西南位置。

除了上面讲的三个民族,此外还有庸族、蜀族、羌族、髳族、微族、卢族、彭族等民族,这些民族还参与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师大会,庸族是生活在今湖北竹山一带的民族,蜀族是生活在今四川成都及附近地区的民族,羌族是生活在今天青海、甘肃及四川北部的民族。

到了秦朝时期,南蛮则主要就是百越族,百越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民族的统称,有东瓯、闽越、南粤、西瓯、南越、吴越、邘越、骆越等等,这些民族统称为百越,也就是后来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的祖先。

秦始皇发动50大军经过几次南征百越的战争,逐渐将百越之地纳入华夏范围,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到了汉朝时期,这些地区进一步开发,不断融入汉朝,这些地区的民族与华夏族不断融合,形成了汉族。

但是,在整个长江以南,虽然大部分民族融入了汉族,但还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仍然有独立的民族一直在生存,比如汉朝南方有盘瓠﹑廪君﹑板楯三个蛮族,盘瓠蛮也称为五溪蛮,生活在汉朝荆州的武陵郡,三国时期刘邦伐吴时,还邀请了盘瓠蛮的首领沙摩轲一起攻打东吴,盘瓠蛮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之一。

板楯蛮就是賨(cóng)人,也是土家族的祖先之一,生活在嘉陵江附近,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南充市一带,三国时期蜀汉将领王平就是汉化的板楯蛮,因为他们与汉族杂居,生活在汉朝的统治区,一定时间后,双方就自然融合了。

汉朝之后的朝代,南方的蛮族数量已经不多了,一部分融入汉朝,另一部分与汉族不断打交道,逐渐融入汉朝的过程中,基本上同化了,当时汉朝的势力范围一直向南到达南海,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福建、浙江、海南和越南中北部。虽然后来的朝代偶尔也有蛮族叛乱,但对汉朝来说已经形不成大规模的威胁。

华夏南方的这些南蛮民族,为何不像北方的匈奴、蒙古一样对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侵扰呢?

根本原因就是生活习惯不同。北方的匈奴也好,蒙古也罢,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是居无定所,以游牧和抢掠为生,他们的特点是全民皆兵,靠天吃饭,当收成不好时,就当强盗来抢劫,抢劫的主要目标是中原,也就是华夏族,而且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军队清一色的骑兵,擅长快速突袭,然后抢了就换个地方继续抢。

对于这样的作战特点来说, 中原民族根本无法应战,因为中原没有大量的战马,产马区都在游牧民族控制区,除非中原民族有强大的实力,比如西汉时期,汉武帝以举国之力收集战马,物资,粮食与匈奴决战,耗费极大,但是匈奴与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不管你是否强大 ,照抢不误,不抢的话,他们有时候就无法生存,他们不但抢华夏的,还抢其他小的游牧,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

而南方蛮族不同,南方蛮族虽然不是汉朝,但同样是以耕地种粮为生,他们与华夏族有着共同的习惯,很容易融入华夏,这从秦始皇对待南北不同的政策就能看出,秦始皇对于北方的匈奴是以驱逐为主,然后再修建长城来防御匈奴,而对于南方蛮族来说,秦始采用的是直接征服,并从中原派出大量的军队和百姓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同化,然后融合。

虽然南方蛮族也不断反抗华夏族,但是在不断的反抗中,双方也不断在融合,比如东汉与羌人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双方不断融合,羌人后来在宋朝还建立一个西夏王朝,后来被元朝所灭,再后来就没有羌人了,融入了汉族。

南方蛮族之所以没有像匈奴和蒙古一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生活习惯与汉族类似,他们大部分以耕地为生,跟汉族一样不善于骑兵射箭,只要他们能生存下去,就不会向中原侵扰,另外,由于大部分南方蛮族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力量过于分散,他们无法与中原民族对抗,也就无法侵扰中原,只有零星的叛乱和起义,不足于威胁中原。

最后一点,南方蛮族生活的地区一般以山地居多,不像北方是一望平坦的草原,适当大规模行军作战,南方山区非常多,不适合大规模作战,当年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大军,很多人在丛林中被南蛮杀死,连主帅屠睢都被杀,因为很久以前南方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山地,根本不适合大规模作战,这是地形原因,导致南方蛮族无法大规模侵扰中原。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中国南方民族支系多的原因、中国古代南方有哪些民族,为何他们不像北方匈奴蒙古一样侵扰中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32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