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第1张

古代著名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王铎等等。

1、王羲之

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颜真卿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他由母亲殷夫人教育。后来殷夫人带他南下,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书画家,颜真卿聪敏伶俐,很得他的喜爱,于是就教他读书写字。

殷夫人一边欣慰孩子勤学苦练,另一边又为银钱发愁。家中困难,难以供颜真卿买纸墨笔砚练字。可又不愿耽搁了孩子的教育,头发的愁白了。

颜真卿得知自己母亲的苦楚,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告诉殷夫人说不用为他买纸笔发愁了。殷夫人说,练字哪里不花钱呢?颜真卿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说:“碗是砚台,刷子是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至于纸嘛,这一整块墙壁都是。”

此后颜真卿就在墙上练字,等将墙壁写满了,就用清水冲洗掉。凭借着这股坚持和勤奋,颜真卿的字一天比一天写的好。

3、米芾

米芾学书

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里跟先生学写字,学了三年,却没有多大长进。

一天,一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米芾家乡。米芾听说他写一手好字,便前去求教。那秀才见一孩子前来求教,便要来米芾写的字,看了又看后,若有所思地说:“要跟我学书,得买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贵点。”

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天下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成心难为人吗?但他学字心切,还是回去借了五两银子,买了秀才一张纸。“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秀才说。

米芾回到家里,双手捧着五两银子买来的纸,舍不得用。他把纸放在一边,回到桌旁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桌子上划来划去。一连三天,他都是这样,反复琢磨,却连一笔也没舍得在纸上写。

“因为纸贵,我不舍得写。这三天,我就反复琢磨字帖,把字都琢磨差不多了。”“这就对了,学书不单是动笔,而是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还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自此以后,米芾牢记秀才的教导,用心练字,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4、赵孟頫

一家皆善书

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

5、

神笔王铎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幅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

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惊喜万状,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管道升、赵孟頫、颜真卿、柳公权、王献之、苏轼、张旭、黄庭坚、郑板桥、吴昌硕等,这些书法大家留给我们非常多的宝贵财富,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无论从章法,还是文章的结构,再到运笔手法都堪称完美。

王羲之: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岁便擅长书法,成语“入木三分”和“东床快婿”都和王羲之有关,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其中尤其以《兰亭序》最为出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目前王羲之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于世,有的都是临摹的版本。

管道升:管道升是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是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从小就聪明过人,写诗绘画样样精通,最著名的代表作有《秋深帖》、《水竹图卷》、《长明庵图》等。

赵孟頫:元代书法大家,精通书画、懂经济、博学多才,其中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古今的著名书法家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未,钟繇被举为孝 廉而走上仕途,汉灵帝时任黄门侍郎,三国时,在魏官至太傅,史称钟太傅。他在中国书法 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羊 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繇善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即隶书、楷书和行书)。钟繇 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 被尊为“正书之祖”。 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 代表作有 《贺 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 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 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 的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 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 “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 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 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 雍容。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代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号永禅师。王羲之七代孙, 山阴会嵇(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学,工正、草书,闭门习书三十余年,刻苦不辍。所退 笔头装满五簏,作铭以埋之,号“退笔冢”。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诸寺,为僧 徒习作范本。时书名极高,求字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智永在中国 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 对唐楷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褚遂良、张旭、怀素,以及后来的宋、元、明书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欧阳询(557 一 641 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 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 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 《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 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 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 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 雅之致”。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 唐代诗人。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褚遂良( 596--659 年),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 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 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 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 伪的能力。 其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孙过庭 (约在 645 年-703 年) ,唐代大书法家, 杰出的书法理论家,陈留人 (今河南开封), 自署为吴郡人, 又说富阳人。 官历率府录事参军等。 少年开始习练书法, 而且远溯汉魏晋代, 高古旷达,长于正、行、草书,尤以草书擅名。《书谱》草书,历史给予很高评价,笔姿酣 畅,使转纵横,莫不敛入规矩;体态俊逸,潇洒淋漓,无不节拍合度。既然承接汉魏精髓, 非止深入晋王之堂奥,每字独立而气势贯穿,笔迹行间又体现智永的神采。具有典型规矩小 草的书艺特色。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 。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 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 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 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 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代表作 《古诗四帖》。

颜真卿(709-785 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 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柳公权( 778-865 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 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 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 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 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 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 ,《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金刚经》亦为其作。

怀素——以狂继颠,草之冠冕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 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传世书迹还有《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其代表作为《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誊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序曰:"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武昌(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其著名的书迹还有《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

其代表作为《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伴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其传世墨迹还有《苕溪诗卷》、《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翰林学士。

其代表作为《自书诗帖》,作于皇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其传世墨迹还有《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 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 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 影响,书法师从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 作品有《千字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 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 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 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文征明(1470~1559 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 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 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 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琵琶行》、《西苑诗》、《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何绍基(1799~1873)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 叟。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 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 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 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 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启功(1912~2005 年)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 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北京人。字 元白,也作元伯。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中国有哪些书法家、书法家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26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