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干层切断了什么水循环环节

土壤干层切断了什么水循环环节,第1张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是近地面气温,影响温度的因素有:纬度、天气、海拔、洋流、地面性质、阴阳坡等。

2、水汽的输送

水汽的输送是在风的作用下,有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风力不同,携带水汽的能力也不同。来自海洋上的风,受地形影响,很少能进入到内陆区。

3、降水

气温降低,容易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原因是气温降低,单位体积的空气容纳水汽的量会减少。因此,上升气流阴雨天,下沉气流是晴天。当然,如果上升气流比较干燥,也是晴天。

4、地表径流

河流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其功能主要有:供水(如农业灌溉、工业使用淡水作为冷却水)、航运、发电、养殖、旅游、防洪等。

5、下渗与地下径流

下渗促进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1、水循环

是指水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空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移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环节多,循环过程复杂、范围广。如登陆的台风、夏季风;外流河入海等都属于系类型。

3、内陆循环

水循环环节少,水量少,如高山冰雪融化、内流河、湖的水循环。

4、海洋内循环

水汽数量很大,环节少,海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落回海洋。

(二)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意义

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水循环的过程就是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的转移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陆地水不断更新;实现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三)水循环和水资源

1、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水是可以循环再生的资源,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2、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循环在总体上受自然界规律支配,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循环再生能力有限,如果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也会枯竭。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人口、土地和水资源分布的不协调性,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加剧了水资

源紧张。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影响最大

合理的影响: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植树种草等。

不合理的影响:大面积滥伐森林、排干沼泽、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硬化

地面等。

2、人工增雨

在局部地区实施。规模小,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对大范围内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大。

二、河流的补给

(一)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1、雨水补给

普遍分布,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雨季形成汛期。许多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举例说明一些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

3、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

补给量与气温高低有关,补给量补给小,夏季形成汛期,冬季常断流。

4、湖泊水补给

江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有削峰补枯主作用,大型水库也有此作用;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的源头。

5、地下水补给

补给量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互补。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改变河流水量、含沙量

1、破坏植被与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增加(减少),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升降缓慢),洪峰水位高(低)到来早(晚);河流含沙量增大(减小)。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水期水位高、水量大。

2、修水库与围湖造田

使河流水量变化平稳(水位升落明显),减少下游河水的含沙量(加剧下游洪涝灾害)。

3、硬化城市路面与铺设渗水砖

增加(减少)地面径流,不利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水位陡涨陡落(缓慢变化),造成城市洪水或缺水,加剧(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

二、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和分类

1、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2、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大气运动和盛行风向;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

3、洋流的分类

(1)暖流和寒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较多,如信风洋流、西风漂流、季风洋流、绕极环流;补偿流(上升流)在大洋东岸明显;密度流存在于海水盐度、密度不同的海洋之间。

(二)洋流的分布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洋东岸为寒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大洋西岸为寒流(风海流),大洋东岸为暖流。

3、40°S附近海域,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南极附近形成绕极环流(逆时针方向)。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形成,洋流方向有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或西南流,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夏季盛行

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索马里寒流出现,是

强大的上升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1)在高低纬度间进行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2)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及寒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影响海洋交通。

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升温增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55°N——70°N大洋东岸最冷月均温比大洋西岸高16——20℃),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至60°N;摩尔曼斯克港冬季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关系密切;四处特殊地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寒流对大陆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如副热带西海岸沙漠的形成;亚洲东

部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纬度比西欧偏低(50°N——70°N);西风漂流的“风

壁效应”及其本身寒流性质加剧了南极大陆的寒冷。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之处,鱼类食物、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如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沿海有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随洋流运动,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顺风顺水航行节省时间、燃料;逆风逆水航行速度慢,费时间费能源。多

海雾的地区不利于海上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船舶航行安全带

来威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其航空母舰沿西风带接近珍珠港,

没有走信风带,试分析原因。

走西风带航线:航程近,是顺风顺水,上空多云雾,利于隐蔽;西风带风大浪

高,安全性不好。

走信风带航线:风浪小,安全性好;对日本来说航程远,且逆风逆水,速度慢,

易被美国侦查到。

(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正常情况下,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由于东南信风和地转偏向力影响,产生离

岸流,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偿(秘鲁寒流)。海面温度低,空气下沉,秘鲁沿岸大

气稳定形成干旱带,太平洋西部暖湿气流上升,形成暖湿气候。

如果该现象增强,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更低,使信风增强,加强东澳大利

亚暖流,西太平洋气流上升更强,澳大利亚、东南亚、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增多,

形成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沿岸、中太平洋各岛将更加干旱。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有些年份,圣诞节前后,东太平洋海上温度异常升高,秘鲁沿海出现一支暖流,

迫使秘鲁寒流消失或向西偏移,大洋东西两岸热力差异减弱(或变化),大洋西两岸

上升流减弱,对流雨减少,甚至气流下沉,导致澳大利亚、印度、非洲、东南亚、

我国东部干旱少雨;南美洲西岸降水增多,导致洪水泛滥。北美洲北部气候更加寒

冷、加利福尼亚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即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会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五)洋流与海水等温线的有关判断

1、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

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寒流流过的

海区,水温要低些。根据等温线上数据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该海区所在的南北

半球。

2、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一般地,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为寒流(也有例外,

如索马里寒流)。由于洋流比流经的海水水温高或低,海洋表面水温等温线会发生

弯曲。等温线的凸向(或尖角指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向

低纬度海区凸出。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是近地面气温,影响温度的因素有:纬度、天气、海拔、洋流、地面性质、阴阳坡等。

2、水汽的输送

水汽的输送是在风的作用下,有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风力不同,携带水汽的能力也不同。来自海洋上的风,受地形影响,很少能进入到内陆区。

3、降水

气温降低,容易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原因是气温降低,单位体积的空气容纳水汽的量会减少。因此,上升气流阴雨天,下沉气流是晴天。当然,如果上升气流比较干燥,也是晴天。

4、地表径流

河流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其功能主要有:供水(如农业灌溉、工业使用淡水作为冷却水)、航运、发电、养殖、旅游、防洪等。

5、下渗与地下径流

下渗促进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

扩展资料: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2、改善河流的污染情况;

3、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4、使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得到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循环

海洋中的水受太阳热蒸发形成云,

云被风吹走,

遇冷形成冰晶水滴,降落形成雨,

一部分落在陆地,落在陆地后的一部分

顺着江河流入大海。

这是一个循环。

可见是太阳能推动的,

包括风能生物质能

都是从太阳能来的。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概述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水循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贮量巨大,是水循环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的情况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纬地区多,尤其比高纬地区多。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干预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陆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 t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以上就是关于土壤干层切断了什么水循环环节全部的内容,包括:土壤干层切断了什么水循环环节、明年就高考了地理科目。 地球上的水这章没学懂,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啊求总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49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