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第1张

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泰山记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对照翻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

桐城人姚鼐记述。

;

1 用古文赞美一下泰山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达。”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2 写泰山古文作文80个字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泰山脚下,准备爬山。

在上山到时候,大家对山上的景物不太了解,所以爸爸请了一个导游。介绍得特精神: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海拔1545米,被称为五岳之首……说实在的我恨不得马上爬上泰山。

我们先坐车到中天门。一路上,有的人扶着栏杆费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还有的人爬一会儿歇一会儿,边走边喘大气……路旁的参天大树,葱葱郁郁,苍翠挺拔;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浮着,周围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

据说十八盘爬起来特别艰难,我们又带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所以我们从中天门坐索道到南天门。索道的路线看起来很陡,索道像一件小房子是的,听导游讲这条道还是30多年前修的。

坐在上面往下看,下面就像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光光的石头山却长着一棵棵小树,像泰山的守卫这一样耸立在山上;游人似一个个小彩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这段路看起来十分艰险,听导游讲每盘有200节石阶,几乎上下垂直,这可怎嘛爬哪?这让我不禁思索起来。

站在南天门上饱览那壮丽的山色,泰山真不愧是五岳之首呀。泰山队景色真美呀,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泰山的山峰真奇呀,有的陡直矗立在天边,有的山峰像一位老人。泰山的景物真古呀,有的是几千甚至十几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3623162万年前的。

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就是以古文名于世,南天门以上的景物就是泰山上最古老的了有关于孔子的几间小庙但是最有名的是拜泰山老奶奶的小庙了,大多数人喜欢来这个地方。

当地有个说法叫登泰山保平安,但拜了泰山老奶奶更会保平安。欣赏完那优美的风景,我们就沿着小路下山了。

3 《泰山》文言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4 文言文版游记

游褒禅山记 (宋)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5 古文 泰山翻译

[文言文翻译/解释]: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文言文翻译/解释]: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6 文言文《泰山之力》原文及译文

语出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译文: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同时赐给红色官服在分发祭品的程序上,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因为中国向来有称岳父为“泰山”的。

姚鼐《登泰山记》

桐城派是清代规模、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

姚鼎是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登泰山记》体现了

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古文修辞理念口

一、结构美

《登泰山i己》共有五段,全文结构安排重点突出、详略得

当、层次分明。作者在第一段先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通过叙

述济水和演水是怎样分流及分水界的长城,先总体勾勒出泰

山的轮廓,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印象,作者用笔是极其简洁

的。最后写出日观峰的位置,其实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为

以后重点描写日观峰的景色埋下伏笔。作者在写泰山的地理

位置时,写法也非常独特。作者采用由二面二到二线二再到二点二

的写法,先写演水和济水的分流,是二面二;再引出两水的分界

线:古长城,是”线“;这样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作者行文的简洁

及其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第二段主要是写登山和山顶所见

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方法,描写了泰山的高

峻、雄浑和壮阔。第三段的日观峰看日出是全文描写的重点,

因而详加叙写和描绘。作者先从风、雨、云写起,开始所写”大

风扬积雪击面二,这是所感:接着作者向远出眺望,那是一片漫

漫的云海,云海里面隐藏着云雾的是山蛮,在天的尽头出现一

片云烟,颜色有点异样,不仅就变幻出五彩,在风、雨、云的烘

托下,便写到日出,作者便生动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这是

所见。这里作者主要是从颜色和气象两个方面对泰山的壮美

景象进行形象的描绘的。如果说前面是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话,那么第四段主要是写泰山的人文景观,作者主要写了高

山、建筑群和古迹,这也是作者从整体上描写泰山之美。文章

最后写了作者对游泰山的感受。从以上各段的描写我们可以

看出,全段的结构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既有整体描写又有局

部描写,结构简洁明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古文根底之深厚口

二、画面美

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描写登山所见、所

感,而且从其描写中作者已给我们绘出一幅优美的登泰山地

势图。其一是泰山地势图。作者一开始便介绍泰山之地理位

置,从其所写来看,便已经给读者脑海里留下了一幅泰山地势

图。从这幅泰山地势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登山的路线

及其作者所描写泰山景象的特点。可以说,这也是作者此篇

游记的点睛之笔。其二是雪后登山图。以往登泰山者往往选

择春秋季,而姚鼎却选择冬季雪中登山这颇有一番风味,能够

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雪后的山景本来就非常美丽的,在

姚鼎的笔下显得更美。这幅画以南天门为主体,作者描绘了

雪厚的群峰、晚日、城郭、何流。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无比壮

美的意境。颇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咏雪诗。特别是皑皑的自

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这些意象又在壮美的意境中带

有一种优美的倩调。动态的美和静态的美相互映衬,使这幅

雪后登山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势。其三是泰山日出图。泰

山日出是此篇游记中描写最优美的一部分。作者写到:”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末如丹,下面红光动摇惩之,

或日:、此东海也‘。二此句描写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有红日

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作者如此描写泰山的雄浑气势却

别有一番风味。作者为了描写泰山日出的壮美气势,作者运

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他以西边群峰作渲染和陪衬。二回视曰

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楼“。这里作者既描

绘了旭日临孑L,光照万物的磅礴气势,有暗示了曰观峰之高,

是观日出的最佳出。其四是泰山景物图,此图是写作者登山

以后的感受,是一幅静态图。作者描写了古胜名迹、石刻、祠

字及山、水、石、树,这些景物也是泰山的主景,作者以极少的

文字写出如此多的景物,显示了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口

三、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美感,当你在欣赏《登泰山记》

时,你感觉到的不仅是作者为你描写的山景,而且还有作者那

简洁、流畅的语言。雅洁:是桐城派散文最主要的修辞理念口

这在姚鼎的古文中便有所体现。从《登泰山记》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其语言的简洁在中国古代散文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作

者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把登山的全过程记录的非常详细,特别

是结尾所描写的一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

圆。少杂树,多松:生石晾,皆平顶。冰雪,无瀑布,无鸟兽音

迹“。语言明净简洁,无废词冗句,而又描慕生动,色彩鲜明口

从之也可以看出姚鼎锤炼语言之功力之深厚口

四、行文美

这里所要说的行文美,主要是指作者在这篇游记中所贯

穿的桐城古文的修辞理念,也即”义理“、”考据“、”辞章“。正

如作者一开始所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及方向无不言

之凿凿。再如此文中的二四五十里二,二其级七千有余二,这些是

准确的数字,这在以往的游记中是很少见到的。另外,作者在

此文中,也体现出了”义法“这一修辞理念。也即”言有物“,

二言有序二。作者边登山,边写泰山之景物,并且作者又按照合

理的顺序描写登山之景物。这种写法正反映了姚鼎重学问、

重考据的桐城派的古文特点。

姚鼎的《登泰山记》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不

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登泰山图,而且我们也能够从中

体悟出作者的精神状态,更能够反映出桐城派的古文特质。

登泰山记拟人比喻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比喻 拟人

有人 有时

白若摴(chū)蒱(pú) 五彩 赤如丹 红 绛皓驳色 苍黑色

下 上 上 下

待日出 日上 回视月

Ps:张天舒的标准答案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编辑本段]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派姚鼐记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清乾隆28年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儒雅”。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所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

[编辑本段]重要词解

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

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

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

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

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把着)

及既上 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 负(背)

明烛天南 明(照亮)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 得(获得)

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

僻不当道者 当(面对对着)

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

登泰山记 表现日出是怎么样的特点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艺术特点

紧扣题目,结构严谨。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

语言精简,用词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一字一图,字精意工,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七句话就描绘了七个画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修辞巧妙,手法得当。这篇文章有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比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设喻新奇。再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本文描写景物多是直接描写,但也有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1关于泰山的诗句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白话文释义: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望岳》

白话文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出自元代贾鲁《 登泰山》

白话文释义:泰山是那么的高大, 其它山脉无法与它相比。

4,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出自明代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

白话文释义:昨天你爬泰山去了,最高峰是哪座峰啊?有没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观景台啊?有几颗大夫松啊?

5,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出自唐代李白《游泰山》

白话文释义: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2关于泰山的资料和诗句

一、泰山的资料: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二、泰山的诗句

1、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唐代:李白

译文:泰山顶上夏云嵯峨,山上有山,好像是东海白浪连天涌。云化飞雨从江面上扑来,卷起浮尘直入你的珠帘帷帐。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代:杜甫

译文: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泰山吟》南北朝:谢道韫

译文: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而是大自然造物所开发的高楼大厦。

扩展资料:

泰山神话传说

1、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2、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为泰山神,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传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

3赞美泰山的诗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4关于“泰山”的诗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游竹林寺 [元]王旭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寺古僧徒稀,山深岚气冷。 待游未终兴,红日忽倒影。

曳杖披螟烟,长歌下前岭。

5关于泰山的诗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一步一人生,千阶到天门。

回首雾茫茫,转身云纷纷。 日出弄倩影,客来游销魂。

小孩多勇敢,老翁更坚定。 山风习习爽,泉水潺潺清。

街市好热闹,还攀玉皇顶。 ——《读月楼诗存》 游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李白 泰山梁父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飞龙篇 晨游泰山。

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

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

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

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

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

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

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

永世难老。 仙人篇 仙人揽六着。

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

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

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

九州安所知。 韩终与王乔。

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

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

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

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

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

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

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闲。

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

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

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

与尔长相须。 ——曹植 泰山赋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 泰山颂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杨辛 夜宿玉皇顶揽月居赏月 雾云渐渐日西沉,鸳峰峨峨暮色昏。

十六满月新露面,胭脂匀施一美人。 ——云溪山人。

6关于泰山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泰山的古诗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泰山吟》南朝·谢灵运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3、《泰山梁父行》三国·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4、《泰山吟》晋·陆机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5、《泰山吟》晋·谢道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6、《四愁诗》汉·张衡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摇。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7、《游泰山》唐·李白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8、《泰山》明·李梦阳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9、《雪中望岱宗》清·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10、《泰山石》唐·李德裕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11、《题灵岩寺泉池》唐·李白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7有关描写泰山的诗句

关于泰山的诗: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8与泰山有关的诗歌名句

登泰山小天下----孔子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袁枚《登泰山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歌颂泰山的诗、句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诗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望岳》千古绝唱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泰山

中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京沪铁路东侧,绵亘于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古称岱山、岱宗,从春秋时始称为泰山。因地处中国东部,故称为东岳。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东岳泰山有“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曾多次在此举行封禅大典。文人墨客也多来此探胜访古,留下无数吟诵的名句。泰山成山于太古宙,距今约25亿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山势雄伟,景色壮丽,名胜众多。总面积426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1524米。风景名胜有天柱峰、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对松山、五大夫松、望人松、六朝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等。天柱峰为泰山极顶,因建有玉皇殿而称为玉皇顶。玉皇殿为明代建筑,造型古朴,内有玉皇大帝像。殿东有观日亭、西有望河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岱顶的四大奇观。天烛峰在泰山后石坞,峰自谷底拔地而起,高擎如烛。在玉皇顶东南,峰坡有一空旷地带,也是观日出的佳地。泰山文物古迹甚众,殿、庑、楼、阁、亭、台星罗棋布。主要的建筑多达20余处。岱宗坊、王母池、南天门、碧霞祠、普照寺等都极有名。岱宗坊是泰山门户。始建于明代,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以泰山花岗石为材造成。

1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2杜甫写的关于泰山的诗有哪些

《望岳》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3杜甫写的关于泰山的诗

《望岳》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

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4杜甫对泰山的诗句是什么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5孟子 李白 杜甫 写的有关于泰山的诗句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李白 《游泰山 》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五岳独尊——泰山

导游说:“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我曾路过傲徕峰还以为是泰山呢。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封泰山、禅梁父山。

按照《史记·封禅书》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导游说,从远古及秦始皇开始到清末代皇帝,共有多位皇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为什么那么多的皇帝热衷于此呢?

我想一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是炫耀国力强盛,以此更抬高自己的身价吧。

泰山原有秦丞相李斯手笔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

李斯为秦始皇出谋献策,可惜晚节不保。“沙丘之变”中上了指鹿为马的奸臣赵高的贼船,中了奸计,后被秦二世所杀。临刑前跟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当时赵高诬陷李斯“谋反”,将其处以五种酷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断舌、砍趾后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老泰山”,就是把老丈人叫做“泰山”,这里有个故事:

据唐《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郑镒说:“此泰山之力也!”一语双关,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呵呵

汉代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即处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01

五岳各具特色:泰山雄壮、衡山秀美、华山险峻,恒山奇丽,嵩山深奥。

泰山海拔1532米,在中国的群山中并不高,五岳中也要比西岳华山低近1000米。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相对高度为1391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第一高山。它山势陡峻挺拔,素有“泰山天下雄”的美誉。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 山势陡峭连绵,加上周围地势相对较低,从而使先人对泰山产生雄壮、不可征服的感觉。

02

泰山是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这个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时候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先民依靠泰山以躲避水灾,泰山就是他们的避险之处。 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从而渐渐被神话。

古人缺乏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因为当时,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辖区中,泰山是最高的山。古字中“泰”与“岱”,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的意思。

在泰山上,看似与天日最接近。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刻画了古人心理,泰山的高大使得泰山更加神话。

由于先人活动范围,以及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现祭天、祭神崇拜。这些崇拜被古代帝王利用,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举动,使泰山祭天祭神的作用得以延续、发扬。

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就是封禅。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是皇帝封禅早已深入民心,百姓都知道了神山泰山。

03

泰山地位所以如此崇高,还有 历史 原因。

自秦始皇第一个封禅泰山以来,中国历代共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泰山的诗词赋。

孔子叹“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点都是其他四岳不能比拟的。

还有,五岳中,泰山在东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古人是以东为尊的。

结束语

到泰山,既可以饱览 历史 文化,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泰山山势挺拔,气势磅礴,似擎天一般,所以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它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说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东岳是五岳之首是因为东岳大帝。

一、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中国古代 历史 文化中,出现时间很早的神灵。考虑到中国在夏之前是祭奠天空,星星。祭奠地鬼习俗不会晚于商朝,也就是说,东岳大帝最晚出现于商朝。

商朝经济发达,重商,但是有个精神的回归寄托,就是东岳大帝。商朝充满巫鬼信仰,那么鬼的归宿是哪里?答案就是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从商朝开始就是阴间统治者,而且地位超然,有阴界之主的地位。 绝不是什么神仙可以比拟的,东岳大帝是超越神的存在。

东岳大帝

二、皇帝的宗教身份

西方 社会 ,宗教身份和政治身份是分开的,所以西方世界有教皇,也有皇帝。但是东方身份,皇帝是政治、军事、宗教三合一的身份,所以皇帝本人承担着大祭司的职责。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汉代,皇帝开始只负责祭天,像西方式的偶像崇拜在中国沦为巫祝礼仪,是落后的象征,虽然在民间还有市场,但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台。

政治上,皇帝的最高身份继承于天子。

皇帝本身其实是行政权的高度统一,从法理上意义并不大。

军事上不是每个朝代皇帝都是军事最高长官,但是在中国古代很多时候皇帝是具有最高指挥官的身份的。

皇帝因为承担着祭祀功能,那么就有祭祀对象。皇帝的祭祀主要对象是天,主要祭祀地点是明堂,明堂的样子有屋顶的,就是天坛,也有没有屋顶。在皇家,皇家先祖与天的身份相同,所以皇帝只祭祀皇家祖宗,以及天。只有特别兴盛的时代,皇家才会祭祀地,这就是封禅。其中封是祭天,禅是祭地。皇帝祭祀的时候,需要穿戴正装,就是冕旒冠那一套特别正式的服装。

皇帝祭天要穿戴最豪华的衣着

为什么封禅会多选择东岳泰山? 不是因为泰山是东岳,而是因为东岳大帝是阴间之主 。皇帝祭祀东岳,意味着皇家会供养阴间之主,这种举动有让天下安定的意思。所以东岳大帝才是重要的,泰山是沾了东岳大帝的光,因为泰山是东岳大帝的道场。

皇帝封禅东岳,目的是在安抚黎民百姓。皇帝掌控万民,而且又通过祭祀的方法让阴间之主与皇家结盟,目的是让黎民百姓安贫乐道,不要有妄举动。

三、其他知名的祭天

中华正统中,封禅主要在泰山,但也有在嵩山的,比如武则天。

其实中国 历史 最著名的非泰山的封禅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在汉朝时期,匈奴代表的草原势力和大汉王朝的农耕势力进行激烈的碰撞。汉高祖自以为自己是亲手打下来的天下,拥有天下正统。但是没想到北上的汉高祖被匈奴的冒顿单于直接堵在了大同城外的白登山。单于的意思就是天子,皇帝的天子之名源自中国法理基础。冒顿单于是草原正主之后。也就是说,在冒顿单于眼里,自己是真正天子,刘邦不过是暴发户的儿子。 所以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围困刘邦,就是警告刘邦,你没啥了不起,我冒顿单于才是皇亲贵胄真正天子。 刘邦不得已和亲进贡改善与匈奴的关系。

冒顿单于

在此之时,草原大兴祭天之道。草原的明堂大多没有房屋,而是在草原旷野举行,而且要点燃圣火。 严格意义上来说,草原的仪式只有祭天,没有祭地。

改变这一切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手下卫青霍去病都是能征善战大将,特别是霍去病,打破匈奴不说,而且在狼居胥山上进行封禅,用实际行动告诉草原,大汉才是天下正统,天子之名,只在大汉。

霍去病封狼居胥

而汉武帝开始的祭祀泰山的行为,在草原上也引起很大轰动,因为汉武帝是同时祭天祭地,在汉人皇帝心中是黎民百姓的地位的,哪怕那么卑微。所以丝绸之路上诸国都服从大汉调遣。自此匈奴不敢再称单于,改为可汗,相当于国王。

寒言冰语

在泰山封禅祭天和泰山神的关系并不大。 在泰山封禅祭天是因为泰山有东岳大帝,是阴间之主,连皇家都敬畏。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系中,五岳是五座大山神,正牌的真龙天子是天上的星宿,与神是平级的。所以皇上并不畏惧山神,但是畏惧东岳大帝。

五岳之名源自汉武帝,本身也是汉武帝分封的,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五岳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比如北岳,中原王朝认为在河北保定一代,但是草原王朝认为在山西大同附近。因为北岳对于草原王朝有特殊意义,山西大同一直是中原门户,对于草原人来说,能够得到大同人的认可,本身也是自己文明的标志。所以在乱世,北朝都会最早在山西大同的北岳恒山附近举行祭天大礼,表示进入文明前进一大步,再一步就需要封禅(即同时祭天祭地)。今天山西大同至今还保留古代最早的明堂遗址,西安、洛阳明堂都是据此发展起来的,而集大成者,则是北京紫禁城的天坛。它们的功能都是祭天。

大同明堂遗址

而泰山、嵩山的地位则是封禅,比祭天还要高一些。祭天是年年举行的,但是封禅非国泰民安做不到的。

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在山东济南府泰安州内,始称天孙,又称岱宗。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高四十余里,山顶东面有一岩石人称日观,鸡鸣遂可看见日出。故有五岳独尊之誉!

“天下第一山”、“中国十大名山之首”、“五岳之首”等等都是泰山的美称,它位于山东省中部,矗立在鲁地中群山间。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其实要论海拔泰山不如西岳华山(2160米),只能位居第三,要论位置,其实中岳嵩山地处古称“天下之中”的河南地区,那么泰山是凭借什么成为五岳之首的呢?

泰山之名

泰山,古代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等。远古时期称火山、太山。而“太”在甲骨文中则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泰山最初的意思其实是大山的意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音同的“泰”字来命名,所以才有了泰山。《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意思就是以大为稳,以稳为安,所以古人将泰山看做是稳妥、安定的象征,因此就有了累死“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等典故。

五岳之首

传说盘古死后,头化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古人有云“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所谓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东方视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所以,东方在我国四方位中,大部分时候是处于首位的,因此泰山就有了“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泰山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泰山与封禅

泰山地区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沂源人、新泰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恰是其不断发展的证明,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强盛也在泰山地区留有痕迹,孔子的儒学如今也还是人们奉行的经典。而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人们将泰山看做吉祥的象征,祈求风调雨顺。而统治者则将泰山看做国家统一的稳定,为了祈求国家的稳定,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与文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杜甫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历朝历代有无数文人墨客来到泰山,被泰山的 历史 和景色所吸引,而留下无数的篇章,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等等。而且还留下了不少的诗文碑刻,它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 97 处,古建筑群 22 处。

结语:泰山,有文化、有底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岳独尊,雄伟的泰山之所以称为五岳之首,这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据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万物,是人类的始祖,他的呼吸化成风,他的眼光化作闪电,他开心时就是晴天,他郁闷时就是阴雨天,盘古去逝时,巨人轰然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泰山,腹变成了中岳嵩山,左臂成了南岳衡山,右臂变成了北岳恒山,两脚变成了西岳华山,眼睛化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的头部变成了泰山,因此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泰山上供奉着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两位神仙。

相传东岳大帝是盘古王的第五代孙,掌握人们的魂魄以及世人得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

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她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女神。

自古以来,泰山是国家统一及最高权利的象征。

相传远古时代,黄帝、舜帝都到过泰山。秦汉以后,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表达皇位天授,行天子之道,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鼎鼎大名的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武则天、康熙到泰山封禅致祭。

泰山被各代君王抬升到了国内其它名胜难以企及的神圣地位。

泰山雄伟多姿,景色壮丽,文化氛围浓郁,引得各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

孔子:《邱陵歌》

司马相如:《封禅书》

曹植:《飞龙篇》

李白:《泰山吟》

杜甫:《望岳》。

名家的壁画、石刻、碑碣更是琳琅满目。

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真是名不虚传。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安则天下安”的说法,因此从秦汉以来就有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祭拜,如今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是泰山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什么叫 封禅?

封禅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的一种活动,古人解释说:“在泰山上筑土坛以祭天曰封; 在泰山下祭地曰禅。”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崇拜,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就是对大山崇拜。在三代以前,古人就在泰山极顶古登封台“燔柴以祀天”,即通过点火烧香的方式,与天神沟通,最后演变成历代帝王在泰山项上筑圆台祭天,在山下筑方台祭地的“封禅”祭典。其实这些都是古人与大自然的 情感 交流的一种体现。

泰山封禅,最早有正史确切记载、而且有实物证据的,是秦始皇。此后,共有12位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祖、武则天、宋真宗赵恒等等都举行过大规模的泰山祭祀活动。

简单的来说,泰山封禅其实就是政治需要与民间响应相结合。是统治者巩固地位的一种手段,统治者利用泰山封禅这一“统和天人”的盛典,借泰山神道设教,“镇服四海,夸示戎狄”,向天下表明“君权天授,上承天命”。这与泰山五岳独尊、皇帝九五至尊的说法不谋而合!

说方向的时候,中国人有个习惯:无论是“东南西北中”,还是“东西南北中”,东方都是放在最开头的。

因为在我们华夏文明的文化概念里,对太阳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而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则被视为至尊的地方,乃五方之首。

在各种神话故事里,太阳升起,便可驱散一切妖魔邪祟。

所以东方一直是华夏文明最推崇的方位,也因此五岳中的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除了对太阳和东方的崇拜,泰山成为五岳之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地理位置,泰山位于齐鲁大地,在这里诞生了太多的文化巨匠,如孔子、孟子、孙子、鲁班、墨子等等,承载了华夏文明最深刻的底蕴,而齐鲁大地的南北分界线,便是泰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深深刻在了上到帝王,下到百姓的脑海里。

据统计,在泰山封禅的帝王一共有七十二个。

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去泰山封禅,必须是改朝换代的、还天下以太平的、开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资格。

封禅实际上是两件事:在泰山顶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脚下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始皇帝五次南巡,曾有三次到达山东,成为第一个在泰山封禅的皇帝。

有人就产生疑问了,始皇帝家在关中,附近的华山要高过泰山,也险峻过泰山,为何舍近求远到泰山封禅。

确实如此,泰山的海拔并不高,仅有1545米,在五岳中的高度仅仅是第三名。

但这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代事务所产生的谬误。

因为古代人是不看海拔的,华山虽然陡峭,海拔也是21549米,是五岳中海拔最高的山。但是由于华山地处山区,附近的群山林立,在古人的印象里,它不过是周围众多山峰里最高的一座。

再看泰山就不一样了,周围以低地为主,落差十分明显,在缺乏对海拔进行测量的古代,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如今的中国疆域,早已突破了当年始皇帝时期的九州之地,五岳也不再是华夏领土的最高所在,但是即使是这样,五岳以及泰山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早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认同的文化符号之一。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古代这五座大山是中国人们心目中的圣山,很多人都非常奇怪,按照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应该以中岳为首才对,为什么反到泰山成了五岳之首。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中国对东这个方位非常尊崇 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与其他四座名山不同,泰山位于平原地区,它的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只有泰山再其中高高耸起,这给人一种非常高的感觉,毕竟周围没有任何大山作为参照,其实泰山的真实高度并不高,只是因为附近没有高山,才显得他很高,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秦始皇东游到了泰山之后也被深深的震撼,从而登山封禅,后历代帝王也都开始了封禅,使泰山成为中华文化的圣山。

泰山的特殊还在于泰山的山神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才始泰山名闻天下雄震天东,成为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最向往的圣山。

“五岳”是中国五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位于山东泰安的“东岳”泰山、位于湖南衡阳的“南岳”衡山、位于陕西华阴的“西岳”华山、位于山西浑源的“北岳”恒山,还有位于河南登封的“中岳”嵩山。

“五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战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大力提倡“五行学说”以及“五德终始论”。由于五德终始论流传越来越盛,五岳之说也应运而生。因此《诗话》曾说: “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至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才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五岳为“岱宗(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高(嵩山)”这五座大山。

徐霞客曾言“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为群山之尊,而泰山又为五岳之长。不过泰山成为“五岳之首”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泰山在五岳中最为高大。据资料表明,五岳中最高大者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而泰山(海拔15327米)仅排在第三,其高度还不及北岳恒山(20161米)。那它为什么会成为五岳之首,山河领袖呢?

一、“封禅”文化赋予泰山不可撼动的地位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也是帝王向世人宣传“君权神授”的独壹地位。

第一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并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自始皇之后,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玄宗,还有宋真宗都曾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虽然自真宗后,封禅不再举行,但历朝帝王还是会在泰山举行祭天仪式以彰显地位的合法。 泰山与皇权的融合赋予了泰山不可撼动的独特地位。

二、神话传说中的独特地位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泰山为“天齐仁圣大帝”的道场,即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道教的重要人物,是掌管世间万物生死,主宰幽冥地府的大神。而泰山作为他的道场,也成为赫赫有名的治鬼之所。

泰山神的神话始于商周,在汉代道教出现后,道教将泰山神纳入自己的神话体系。在历代帝王的加封和道教的竭力宣扬下,泰山神的地位越来越高。当然,这也与皇帝在泰山进行封禅的关系很深,自始皇后,历代君王都会前往泰山封禅,而作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也难免不受到推崇。所以泰山才会成为五岳之首。

结语:

总的来说,泰山能成为“五岳独尊”的原因主要还是与受帝王的推崇有关,从始皇帝开始,历代帝王都会前往泰山进行封禅,皇帝在泰山向天地祭祀,向天下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同时也表示自己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以上就是关于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游记泰山、描写泰山的作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113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